如题,吴资政的那番话有些让人犯迷糊了,选取10%的PR做公民,剩下的继续做PR给本地经济做贡献,问题不明白的有:
1。选取的10%假设全部愿意入籍,那么,剩下的90%的PR是不是短时间内就没有机会再申请入籍,只能持PR继续给本地经济做贡献先?
2。如果上面一条成立,那么,是不是以后一段时间内,除非是收到公民入籍邀请,否则个人就不能网络或者去ICA柜台提交入籍申请?
3.10%的PR不一定全部愿意入籍,那么,可能只有7%的人同意了,那么,剩下的3%的入籍配额,是重新从剩余的90%里面挑选,还是,就这么只要7%算了?
4。这10%的PR人选都是怎样的类群?是特定从某些特征的选取还是随机选取?ZF如果选取的人不愿意入籍,而很多未被抽中的人,条件差不多的,想入籍却没有配额,这个问题ZF怎么处理?
5。目前ZFZF政策调整为吸引10%的PR入籍,这个政策能持续多久?将要申请PR的人,和目前持有PR的人,将怎样跟在这种忽冷忽热的政策后面走?
毕竟,作为普通大众来说,一个国家对待移民的政策是影响自己将来生活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像新加坡这样,总觉得不多几年就有那么大变更的,很多人还来不及调整船舵了,风向就把人搞晕了,我们小老百姓其实只有在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能有闲情逸致去体谅国家的难处,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做伟人吧。。。
回复 1# 金夫人
如题,吴资政的那番话有些让人犯迷糊了,选取10%的PR做公民,剩下的继续做PR给本地经济做贡献,问题不明白的有:
针对你的课题,发表些私人意见。
1。选取的10%假设全部愿意入籍,那么,剩下的90%的PR是不是短时间内就没有机会再申请入籍,只能持PR继续给本地经济做贡献先?
估计不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决定,估计是因为本地人的反对声太大了。好多的PR只是用这个身份在这里工作,挣到的钱都是寄回老家,也没打算长期在这里扎根。既然是这样的话,给你个工作证就好了,不需要给你PR。再者,许多欧美国家批PR的条件远比新加坡严厉的多,但是如果已经拥有本地PR身分的话,要去欧美就非常容易。很多来自印度的IT人才都是通过这个方式到那边去的。
2。如果上面一条成立,那么,是不是以后一段时间内,除非是收到公民入籍邀请,否则个人就不能网络或者去ICA柜台提交入籍申请?
这个好像没有提到,还是如前面我所说的,针对的是那些刻意‘留下后路’的PR.
3.10%的PR不一定全部愿意入籍,那么,可能只有7%的人同意了,那么,剩下的3%的入籍配额,是重新从剩余的90%里面挑选,还是,就这么只要7%算了?
如果我上面说的成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4。这10%的PR人选都是怎样的类群?是特定从某些特征的选取还是随机选取?ZF如果选取的人不愿意入籍,而很多未被抽中的人,条件差不多的,想入籍却没有配额,这个问题ZF怎么处理?
呵呵,怎么选出来是绝对不会让我们知道的,这也不是个抽奖游戏。所需要的条件就只有ZF内部知道了。
5。目前ZFZF政策调整为吸引10%的PR入籍,这个政策能持续多久?将要申请PR的人,和目前持有PR的人,将怎样跟在这种忽冷忽热的政策后面走?
首先PR本身就只是个暂时身份,ZF有权利随时取消。此前曾经有个新航的飞机师因为煽动罢工,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PR被收回。
毕竟,作为普通大众来说,一个国家对待移民的政策是影响自己将来生活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像新加坡这样,总觉得不多几年就有那么大变更的,很多人还来不及调整船舵了,风向就把人搞晕了,我们小老百姓其实只有在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能有闲情逸致去体谅国家的难处,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做伟人吧。。。
我不知道你是本地人,还是PR.你有闲情逸致后体谅的是新加坡的,还是你本国的难处?估计被选中的那些人,就是那些先体谅自己本国,才考虑或者根本不考虑新加坡难处的人。这样的人要是不愿意入籍的话,新加坡ZF也没必要给他们提供什么生活保障。或许我话说得有些过火,但是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最近几年来我们的生活确实起了很大的变化。无他,就因为太多的新移民突然涌入。不是不好, 而是大家都需要去调整心态与生活方式。
看到观点很客观的新加坡人发帖很高兴
我有个问题
那些印度IT人才拥有新加坡PR身份怎么会帮助他们去美国更方便?
因为我只知道H1B配额是给某国公民而不是某国PR的
谢谢
回复 3# artest
就是在遴选的过程中有这个身份的话,据我所知的,几乎百分百通过。
具体什么条例我也不是很清楚。
说得很对啊, 我是本地人,但是有过在别的国家旅居的经历,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是外国人。平心而论的讲,我们本地人的包容心还是很强的,起码不会在公共场合对外国人指手画脚,几个别的人的做法不能代表我们全部新加坡人的想法,最近针对ZF的移民新政,耳边听到的外国人发出的不同声音,觉得我们也要体谅一下某些人的实际情况,毕竟,有很多人在很努力的工作,很努力的希望被我们认同,很努力的想融入我们的大家庭,他们甚至人到中年还因为一些政策的不允许,而至今无奈地飘着,这样的人群,我们不该考虑到吗?
另则,我见过蛮多几个外国人(欧洲),人在新加坡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觉得拿到PR是理所当然,甚至是玩玩而已,但是据我所知的人当中,欧洲人申请PR的通过率却是非常高的,这些,让别的外国人怎么想?
哎呀,看来我也是庸人自扰,想到的毕竟是浅显的表面问题,相信ZF自有ZF英明的决策,让我们新加坡变得更友好,更团结,有索取和期盼,也有努力和付出,留下的人也留一点爱心给这片小小的土地
我想到最后有个可笑的结果,就是想加入的加不进来,不想加入的总是受邀请
就是啊。。。
这就是ZF要逼宫的道理!
回复 5# 金夫人
嘿嘿你是本地人就应该知道,大选即将来临。。。
其实我对我们ZF先前的这些政策就已经非常不满意了。
第一,我们这一代人 (70年代)的时候PR还不需要当兵。当我回营受训的时候,公司即使不敢刁难,也没什么好脸色给你看了。我这个是男性的问题。
第二,女性PR没打算在这里扎根的话,当然也不会结婚,也就没有产假,老板也就会更开心了。
第三。我有好些朋友都是马来西亚公民新加坡PR。就在马来西亚有自己的家老婆孩子都在那边。天天就是开车或者骑电单车出来工作,下班后再回去。夸张到从来没有在新加坡花过一毛钱,每天早,午两餐都是从那边买过来的。
第四。在新的组屋条例出来之前,由于他们都是PR也都有公积金,就买了组屋然后转租出去,又是一笔进账。
以上的,在在说明了本地人在职场上要吃的暗亏。要知道PR根本地人一样可以随意跳槽。无论是在邻国居住或者是自己单人在这里租房子住然后工作的,对工资的要求与需要都不会比本地人高。最后老板会聘请谁呢?
所以这样子没打算在这里扎根的人,何必给他PR?要吗就是入籍,跟我们享受同样的福利与待遇,也承受同样的消费税与物价。要吗给他个工作证就好了,拿什么PR呢?
不知道金夫人有何感想?
金夫人的问题问的很细,我看的很吃力.
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这个10%的政策.公民无法代谢,可是PR可以.吸收优秀的PR,淘汰贡献少的或没有贡献的PR,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帮助社会上的老弱病残的公民.
至于PR换公民的配额,金夫人无须太在意.但我相信这前10%PR对新加坡的贡献将远远高于新加坡的平均水平.如果你是社会的底层,你将收益于他们的税收,如果你是社会的中层,你得自我提升,来迎接他们带来的长期挑战,如果你是社会的高层,你将拥有更多的优秀资源来造福这个社会.
呵呵,你的想法很直接,但,为什么ZF不懂?难道ZF比你苯吗?
ZF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的。简单地说,ZF可以不要外面的人,首先,我看所有跟IT有关的职位就会有危机。不是说你给新加坡人涨工资他就可以适应那个工作的。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ZF为了快速的发展,不断找寻商机,也不断要大家提升,当然,大家的压力也就不断提高。除非有人能发起一个运动,说新加坡已经很好了,不用那么发展了。那样,主观、客观上,外来的人肯定很快就减少了。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是我说新加坡人,complain的太多了。我的同事,月入该有一万吧,照样说ZF不好,说这样那样的。ZFenblock他们的房子,给回更好地点的新房子以代替他30多年的旧房,这也不好,因为说ZF给的搬家费太少。OMG!
至于马来西亚的人,跟PR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多根本不拿PR,因为他们在这里工作,并不太受PR的影响。只是中国、印度等远道而来的,没有PR是很惨的。几年前的那个凶杀案就是一例
还有,拿钱不在这儿消费不是好?现在物价飞涨,呵呵。所以,跟是否在这儿消费无关。
如果入了公民,人家以后到80岁都要ZF负担(其实那就是新加坡人的钱),没什么好处的。总体上来说,对新加坡没什么好处,短期来说,敷衍一下
你不是江苏的,怎么成了本地人。
本地人是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而不是归化的移民。
很对很对,我是80后的,我的感受也是颇深的,自己本身蛮多马来西亚的华人就是不愿意入籍,但是我们能享受到的,他们也基本都有了,不是我们本地人小气,想自居所谓的本地人就要高人一等,但是我们要求起码的公平,还是合理的吧? 人家PR在本地开心就继续呆,不开心就可以回去,进退自如啊;
不过ZF的政策有时难免会伤害到某一部分人的感情啊。。。。。。
迷糊了。…金夫人感情不是本地人啊…..
我出生在本地,旅居南京11年,呵呵,所以,我也是算江苏人。。。
感叹于LZ是新加坡人,而这么关心这个政策,佩服佩服~~~~
1.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去年数据以及今后新ZF采取的政策来看,本人以为不一定是这样。
新加坡刚刚发布人口统计数据,去年批了3wSC,增长0.9%;54wPR,增长1.5%(前几年平均6%);
10%的PR,就是5w人;去年批准PR大约8千人(前几年3w左右)。如果以批准公民人数来看,消化5w人也就两年不到左右。压力不是很大啊~~~~另外听说目前PR至少要4年后(原来也要2年)才能申请公民,而且54wPR,也是多年的结果,所以综合这些点来看,这个政策的影响其实没有表面上来得大。
所以接着的问题是实行这个政策第一年该如何处理,这个还是看ZF,本人倒觉得也不会一下子就发出那么多邀请,可能会发一些邀请(因为毕竟还有个时间问题),然后在90%中的PR中提交申请的再批准一些。所以对于90%PR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只是小了那么一点点,注意,只需要两年就能消化这5w人。
ZF是采取一种积极的行为:原来是PR提出,被动接受;现在是主动邀请。很高明的办法,意义非凡啊~~~~。
楼上有同学说,PR不想在这里扎根,这个问题不是简单能回答的。简而言之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很多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有很多内容可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为何这个政策对中国PR(其他国家不知道)触动大的原因。
2.基于1的回答,本人觉得不至于。
3.还是取决于ZF实施,属于具体细节。如果政策不变的话,每年也是有3w的SC批准人数。
4.其实ZF已经公布了总体标准:对新加坡有贡献又能融入的。至于LZ说的那些人,基于以上问题的回答,应该还是有很大机会。
5.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基本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该咋样还咋样~~~~
本贴这两个本地人的华语很强啊
是拿了公民跑掉的。 这个我知道。不过想不通,这年头怎么还有人想要美国身份。 全世界收税不说, 就是前段时间印度吧还是哪里的5星级酒店恐怖分子袭击,都是拿护照看你是不是美国人,分成两排,美国人一队,全部杀掉。
是换了公民后才去拿的美国公民的。
真想不通,这年头还有人这么想要美国身份,前20年还不用说。
不只全世界收税, 而且恐怖分子袭击,都是要看护照了。 前段时间,不是印度还是哪里的5星级酒店,把酒店的住户分两组,不看你是洋人还是华人, 只看你护照。 美国护照的排1对,统统杀了。
这个结论纯属你自己主观臆想. 美国ZF告诉你的?
据我所知, 那个时候, IT去美国的大把,EP也多的是。老美才不管你是否PR.
回复 2# 495132
老吴太差了,比老李差太多了。 “选取10%的PR做公民,剩下的继续做PR”, 这种做法我反对,纯粹是操作民粹,在现实中毫无意义,而且长久会对新加坡产生负面影响。
我是新公民,安家在此,当然也关心新加坡的发展。新加坡小国,毫无资源,靠什么发展?靠的是吸引货物中转,人才(人群)**,钱潮才能滚滚而来。没有外劳,PR的血汗,公民们光凭自己,根本无法维持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房价高涨,得益的绝大多数是公民;交通拥挤,SMRT 应该很赚钱。
不错,人口的增加,的确加重了生活的压力。但是没有这些增加的人口,压力可能更大,生活可能很悲惨。起码现在,一个健康的新加坡人,至少可以找一份工来养活自己。
认真说起来,大部分压力是因为ZF部门计划落后于现实。hdb 造房子不够,lta 对于地铁交通没有提前规划好,orchard 排水系统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小部分压力是因为部分人想赚钱又不想付出努力。
回复 22# yuxiang_rose
首先欢迎你加入,成为新公民。
我并没有任何排斥外来人才,尤其是你这样子愿意跟我们过一辈子的人。
但是实际上新加坡基本仍然是由绝大部分像我这样子土生新加坡人组成。
所以我在回答金夫人的话时就说了,大选快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从我懂事开始。经历过5-6次的大选,每次都会有些措施出台。
这些措施都是你在街头巷尾可以听见的小市民的心声。
为何如此,你慢慢想咯。
欢迎新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本地人基于生活要求太高,不愿生育。
也就是为什么我说的这几年间大量的改变,因为硬件设施跟不上步伐。
回复 13# 金夫人
随便说一个,公民可以买hdb新房,买转售可以拿30k-40k, 很穷的得更多,这些pr都没有。hdb upgrading的时候,公民交很少的钱,pr交很多钱,很多被迫卖房。公民和pr的权利怎么会一样?
你作为公民,总认为自己比pr吃亏,也不动脑子想想,zf 不是傻子,请那么多pr, 外劳来新加坡享福的啊?屁,叫这些人来卖命,还不用管养老,便宜都让新加坡占尽了。
回复 21# yuxiang_rose
你说得一点没错,但是无论是新加坡PR还是EP,都已经经过我们ICA 的一轮淘汰。
他们看的就是我们淘汰后认可的人。你说他们不管这个,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拿护照来说,新加坡护照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需要任何签证。
这个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样子的,您应该不能否认这一点。
我并没有任何自我优越的感觉,只是想尝试说明一个事实。
女人生孩子,PR or 公民 产假还分别呢…
回复 17# freesoul99
谢谢!
回复 23# 495132
新加坡太小,经不住这种事情的,一旦在操作民粹上开了头,哼哼。。。。。。
小市民的心声,应该通过别的途径安慰。
回复 25# 495132
“但是无论是新加坡PR还是EP,都已经经过我们ICA 的一轮淘汰。
他们看的就是我们淘汰后认可的人。你说他们不管这个,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一点未免有点自我感觉太好。去美国,主要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工作。
“就拿护照来说,新加坡护照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需要任何签证。
这个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这样子的,您应该不能否认这一点。“
这个值得优越一把,但是说到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竞争力。
回复 16# gydlsgp
楼上有同学说,PR不想在这里扎根,这个问题不是简单能回答的。简而言之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有很多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有很多内容可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为何这个政策对中国PR(其他国家不知道)触动大的原因。
我的观点并不针对任何国家的PR,而是笼统的说一下。你说得没错,有时候是不能为,非不愿为也。但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很多时候只能看结果,而不能看过程。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最终,这些符合条件的PR会不会在此扎根!要是由于种种不可预见的原因不能扎根的话,那就拿个工作证吧。呵呵。
5.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基本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该咋样还咋样~~~~
是没错的了,这里我们就只是讨论,决策全还是在于官方。其实大部分PR之所以反应那么大,就因为这个制度出台后一旦你被选上,你就失去了选择权。爱好自由是每个人的天性。一旦失去这个选择的自由,当然会不开心的了。
很理解你作为土生新加坡人的骄傲,和香港港人的住房比较起来,新加坡不知道幸福多少倍。但是很多新加坡人自己感觉不到这点,抱怨声浪越来越多。
作为新加坡人在某些方面是要自豪点,和中国,马来西亚比较起来,新加坡人有一个更加廉洁的zf.羡慕
在一个相对安全,相对平和,相对平等的社会,才是吸引人才长期居留的点。
就算我是一只蚂蚁,请给蚂蚁选择的权利。不要使用yes or no的方式。
如果ZF寄给我们夫妻这样的邀请信,还注明,不接受邀请,就不renew pr, 这不是邀请。
我觉得, ZF该加个:不接受邀请,就不给renew,但是可以转让邀请函。
哈哈, 愚人自娱一下。
哈哈,不过按照本地ZF的精明,也不会那么随便的邀请普通的PR为公民吧,相信大部分PR都不必有这个强迫的担心的
回复 31# 鱼爱洗澡
或者说选择,而不是邀请,会更恰当些。
回复 34# 495132
“选择”还是比较文雅的说法~~~~
可以想象得到,说不定今后PR就是作为SC的预选。
如果真实行了这个政策,还有很多后续问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其实这个政策影响最大的,就是打算1SC1PR;已经是1SC1PR也无所谓(当然也要看今后政策)。
而且对中国人影响大。很多印度人本身就没有申请SC的打算。
是滴
欧洲人优越感当然强
比如UK瑞士来的
我估计ICA officer也不会“邀请”他们
因为他们是肯定宁可PR不要也不要换护照的
这个不是邀请吧?
不知道新加坡ZF有没有想过,我们pr为什么会没有换sc,很大部分原因是自己父母还在中国,ok,如果“邀请”我们成为sc,那么,我们的父母势必要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父母怎么安排?他们来新后,在国内的一切福利都没有了。
新加坡土生土长的sc,基本上自己的父母都会有自己的组屋,而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呢?难道要3代人住在一个4房(姑且我们有能力买4房)的屋子里?那么,我们的不平衡去找谁理论呢?
真的希望ZF能够认真考虑一下这个方面,终究来说,强扭的瓜不甜。
话外音,以后EP/SP应该比pr吃香了吧?
我看你逻辑出了错误,什么是选择,
你跟一个女的说,你喜欢她,选择她;可是她有了别的对象,说不喜欢你,这是选择吗?
然后你说,你不选我,选他,那我就如何如何。。。
这是民主的应对吗?
你爱新加坡,我也爱啊,我希望新加坡更加繁荣昌盛。希望新加坡是一个吸引人才居住的地方。
你明白我在讲什么吗?你教育程度不高,我教育程度也不高,我们程度都不高的就让精英来决定生活方式好了, 你ok吗?
回复 37# marlboroy
这些问题,应该说不是新加坡ZF所考虑的,新加坡ZF考虑的是,发展经济,增加人口~~~~。
其实本人认为,中国PR的孩子,基本上还是会申请新加坡籍的,估计很少会申请中国国籍。
如果是基于这点~~~~
工作准证不会比PR吃香~~~~
回复 38# 鱼爱洗澡
其实您的比喻也不是很恰当~~~~
其实他说是“选择”比“邀请”更直接更坦白~~~~
回复 38# 鱼爱洗澡
这是民主的应对吗?
或许是我用词不当,你也说了,我教育程度不高。刚才查了下字典,抉择或许会更恰当。
你爱新加坡,我也爱啊,我希望新加坡更加繁荣昌盛。希望新加坡是一个吸引人才居住的地方。
你明白我在讲什么吗?你教育程度不高,我教育程度也不高,我们程度都不高的就让精英来决定生活方式好了, 你ok吗?
我不存在ok不ok,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早就很习惯这样的方式了。最低限度我有工作,有房子住,有饭吃,也就不怎么大闹,也没想过要移民。现在就是感觉到有一丝丝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感觉,才有这些怨言。
那个数字id 你的话还不是一点点好笑
第一,我们这一代人 (70年代)的时候PR还不需要当兵。当我回营受训的时候,公司即使不敢刁难,也没什么好脸色给你看了。我这个是男性的问题。
回答:现在讨论的是国家问题,你的兵营生活,和你公司的面色,提醒你,Singapore is not Singapore Pte Ltd,。没有针对,可比性。
第二,女性PR没打算在这里扎根的话,当然也不会结婚,也就没有产假,老板也就会更开心了。
回答:女性pr 扎根,结婚问题,生孩子,产假问题都是极为私人的问题。你个大老粗来为全体女人的立场回答,我要给你一句话你,你太监过头了:)
第三。我有好些朋友都是马来西亚公民新加坡PR。就在马来西亚有自己的家老婆孩子都在那边。天天就是开车或者骑电单车出来工作,下班后再回去。夸张到从来没有在新加坡花过一毛钱,每天早,午两餐都是从那边买过来的。
回答:我也有好朋友是马来西亚的新加坡pr, 对经济的贡献,请了很多本地人,交了很多cpf. 不能用你电单车朋友的例子来范举,更加不能人比人,要比的话,只能说我收入超过你,年龄小你很多。但比较很可悲。人不是用来比的,你用你电单车的朋友的例子,你根本就满心在看不起你的朋友,
回复 41# 495132
其实他不是说您“教育程度不高”,他这样说也是一种比喻,是后面那段话:“我们程度都不高的就让精英来决定生活方式好了”,并不是实指我们”教育程度不高”~~~~
其实就这个政策本身来说,对您(或者说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讲,这样有5w公民,而且并不是一年内批准。要知道过去几年平均每年都有3w。
回复 42# 鱼爱洗澡
估计你没看明白我的意思,我举例回营训练与女性产假,要说明的是没有打算扎根的PR回避我们本地人来的吃香。在绝对相等的资历与能力前提下,雇主更加倾向聘请这样的PR 而不是我们,这个就威胁到我的市场价值与求职讨价还价的几率。
我不是看不起我马来西亚的朋友,而是觉得心理不平衡。就因为汇率的差距与现在的制度,同样的收入,他的生活质量可以比我高很多。就说他买的组屋,根本不是他自己住而是转租,挣钱。要知道组屋本身ZF就有津贴。津贴哪里来?
至于你说的,那是成功的PR商人,跟我说的像我这样的打工仔,不是一个级别,不可同日而语。
。。。 你的意思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薪水, PR优先,不是公民???
当你看看报纸,SINGAPOREAN ONLY的时候,怎么不想想,拿准证的人找工作有多难。而ZF的工作,真的是SINGAPOREAN ONLY, 连PR都不能申请,或者优秀的奖学金得主申请后,必须拿公民。
我怎么一路来的认知,新加坡慢慢在失去创新和进取能力,作开发,R&D做的少,能静下心来专攻一个领域的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打ZF工,取而代之的是当房产中介,取而代之的做biz. 企业家精神在漫漫消失,创新精神在年轻人身上慢慢退化。就算ZF给了人民最佳的机会,和每年花巨额资金在硅谷来学习他们已有的模式,但是新加坡很多年轻人满足大大的办公室,美美的风景。很多工作不是外国人在抢新加坡本地人的工作机会,是新加坡人自己的挑剔和不专攻。我的认知一定带有片面性,先说一句抱歉。
你看看他们转租赚钱,心理不爽? 租了房子,他们不能在新加坡住,他们要每天冒着车祸的危险,骑着单车来回新马,早出晚归,就为了多赚点钱补贴家里。 老婆有可能还失业,还要给小孩教育, 他们买了组屋,每个月要月供1000多,租也才租1000多,自己还舍不得住,省那几百块带回去养家糊口, 也会被新加坡人季度。。。。 难怪,ZF要担心了, 很多本地人被好的环境养坏了, 很多苦都没吃过,很难有好的发展。 如果你愿意, 你也可以把你的房子全套出租,顺便把你父母的房子也租了,这样2套房子能拿到近4000块租金。然后你到新山买间豪华别墅,也才新币20万。把你父母,和老婆都接过去住,然后每天早上骑个电单车,来回新马。 看你能坚持多久。 送你一句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好了数字ID, 5播道,刚才英文澄清了一件事情,不是选择。:) 已经有人站出来为这番言论作出了说明了。官方都出来澄清了,我们不要在争论。
唯一一点希望数字ID先生能认同我的,就是新加坡人太被宠爱了,过的太舒适了,没有吃过苦啊。
放眼望去,有哪个新加坡人为了节约2块钱,长途电单车回家吃口饭呢?我为你这位爱家人的朋友敬礼!往往最辛苦的人得到最微薄。
如果这点微薄的薪水,用这种辛苦来节约的几块钱,您都要认为,拿着新加坡的薪水,用在马国,我也只能感到心口有一丝丝的疼和难过
LOL, 我安了,大家都安了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很正常的事情
新加坡上个世纪6 70年代是很穷的
然后经过一代人的苦干
现在非常富庶
但是富庶肯定会带来富庶的问题
就看zf怎么去解决了
这个世界
如果大家都采取democracy制度的话
只要老百姓踏实肯干风水确实是会轮流转的
因为先富的肯定多少会耽于安乐
后富的肯定会思忧患而奋起直追
同时后富的人力成本相对便宜
比如日本上世纪很牛
现在韩国随着samsung 现代集团的崛起有在某些领域取而代之的意思了
地理位置 清明ZF 英中双语
这些都是新加坡的先天和后天优势
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这个就要考验这一代和下一代新加坡zf的远见和执行力了
实际上新加坡zf一直在模仿美国的某些政策
包括民族大熔炉 以及 移民政策
可以类比新加坡想做或者说就是亚洲的美国
但是新加坡没有美国的武力和战略纵深是个大问题
回复 46# 鱼爱洗澡
首先再次声明,纯粹是讨论,希望火药味不要越来越浓。
有很多感觉,我体会不到你的,你也体会不到我的。
新加坡走的是速成路线,也就是说你的国家培养了你之后,这里提供给你更好的发展空间,把你吸引过来。也就因为这样子,起跑线不均等,慢慢心里就不平衡。
顺便说下, 你的观点要改了,这句“雇主更加倾向聘请这样的PR 而不是我们,这个就威胁到我的市场价值与求职讨价还价的几率。”
纯属瞎掰, 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是做服务行业, 老板看中的是你的对人态度,工作的心态。 如果你做的是,销售行业, 老板看中的是你的销售业绩,不是这一点点, 马来西亚的饭比新加坡便宜5毛1块省下的那点钱, 对一个月入3000的人,他每个月吃250块的饭盒吃350块的饭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不会为了100多新币,250马币的吃饭想不通。 如果你是建筑,工程行业,老板看中的是你的责任心和不怕加班,吃苦的精神。如果是IT行业,老板看中的是经验,不是那几天产假,RE SERVICE那几天。
我以前为了买房子, 除了当时2000新币的薪水,我必须得一个月赚3000,还得让我老婆也得赚到2000多才可以在一年内付首付。当时我,周末休息,想找个兼职, 一开始,很多公司都不请兼职,后来,我把老板说服了,他采纳了我的建议, 就是新ZF说的,要提高生产力。 本来他的店里要请3个员工,因为会遇到1个或者2个人周末换着休息的原因,但生意一般般,效率不高,我告诉他,只用请2个人就够了,安排其中一个人星期6休息,那天我去做, 再安排另外一个人星期天休息,那天我也去做,这样,我兼职,一个月做8天,公司只用给我少过700块,如果请多一个人,一个月又得多花1800-2000新币。 后来兼职做的不错,老板还给我公积金。 我老婆也是和我拼了1年,在房价高涨之前,买了房子。 因为外来人拼,所以本地人说抢饭碗,其实只要人有目标,肯努力,早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抱歉,让您感到火药味了,我们纯粹讨论,不能偏激。
晚安了,明天又要很努力的工作了,要为新的一天蓄能量了 :)
其实还好了
火药味没那么浓
但是实事求是的说
现在的新加坡整个的生活环境太安逸了
到处有冷气
bus上没座 晚点个几分钟就有local抱怨
如果这些local去印度或者中国大陆去坐bus肯定会疯掉
就好比长途运一箱三文鱼
据说运之前司机会往水箱里扔两条比较闹腾的鱼
要不然一箱三文鱼到目的地会死不少
当然部分三文鱼会不爽了
但是不爽是比死一片要强
这就是所谓整体幸福感的定义
现在新zf就是那个司机
回复 52# shinejump
顺便说下, 你的观点要改了,这句“雇主更加倾向聘请这样的PR 而不是我们,这个就威胁到我的市场价值与求职讨价还价的几率。”
纯属瞎掰, 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问题,
或许你没看清楚,我说的是在同等工作能力的前提下。
马来西亚的饭比新加坡便宜5毛1块省下的那点钱, 对一个月入3000的人,他每个月吃250块的饭盒吃350块的饭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不会为了100多新币,250马币的吃饭想不通。 如果你是建筑,工程行业,老板看中的是你的责任心和不怕加班,吃苦的精神。如果是IT行业,老板看中的是经验,不是那几天产假,RE SERVICE那几天。
我以前为了买房子, 除了当时2000新币的薪水,我必须得一个月赚3000,还得让我老婆也得赚到2000多才可以在一年内付首付。当时我,周末休息,想找个兼职, 一开始,很多公司都不请兼职,后来,我把老板说服了,他采纳了我的建议,,那天我去做, 再安排另外一个人星期天休息,那天我也去做,这样,我兼职,一个月做8天,公司只用给我少过700块,如果请多一个人,一个月又得多花1800-2000新币。
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公平竞争。你在这里拼搏的时候,除了你太太,你有其他的社交圈子吗? 我祖宗好几代。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伯伯同学朋友都在这里,我能像你这样子社呢么都不管就拼命工作?你或许会说我舍不得牺牲就不要说没挣到钱。我告诉你很明确的一点,每个月的超时不得超过72小时,劳工法规定。本地人老板不敢要求,只敢要求你这样,也因为是你自己提出来的,你老板估计没有问题。如果是个月薪2千的本地人,绝对不会接受把所有4个周末的休息日都加班去换取700块钱的。所以你老板就要你,不要本地人。。。。
后来兼职做的不错,老板还给我公积金。 我老婆也是和我拼了1年,在房价高涨之前,买了房子。 因为外来人拼,所以本地人说抢饭碗,其实只要人有目标,肯努力,早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我其实也还好,不需要怎么拼搏,该有的我都有了,但是站在为建国出过很多力的立场,我认为还是有资格出来无病呻吟一下下,反正纯属讨论。哈哈哈。 晚安了。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远看都是幸福的人,近看原来各有各的不幸。
苦恼人的笑,市井小民的日子。熬吧,混吃等死吧。在哪不是一辈子。
看看葛优演的活着,就知道咱们现在是有多幸福了。
本以为我和俺老婆赚的还可以,一看还是生后在最低标准下,不过,我们有阿Q精神。
我的意思是,如果想要达到一个目标,就得努力先,等达到后,可以安心的生活了。
现在回想当年,一天工作8小时,也没加班。5天的全职工作,大概40多小时工作时间,周末2天也是8小时一天,加起来也没超过72小时。后来,房子买了后,没做兼职了,反而觉得周末时间太长了,已至于后来的工作,即使周末加班也没怨言了。
当然理解很多本地人亲戚朋友都在这里, 如果有有钱的兄弟姐妹,父母能帮忙,借一点首付,我想我当时就不会那么努力去赚首付的钱。 还是告诉你, 什么都得靠自己,对于外来人,必须得靠自己。更没有选择。 等自己生活稳定了,每个月公积金可以还月供了, 就不出租自己的房子了,把父母接过来,一家人可以团聚了。 为了这个目标, 你可以发现,在这里的外国人真的比较拼。
回复 56# 495132
“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公平竞争。你在这里拼搏的时候,除了你太太,你有其他的社交圈子吗? 我祖宗好几代。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伯伯同学朋友都在这里,我能像你这样子社呢么都不管就拼命工作?你或许会说我舍不得牺牲就不要说没挣到钱。”
讲好听点,你是把自己的新加坡人身份看得太高级了;讲 难听点,就是不把非公民当同样人看待了。我也经常在asia1的论坛里,看见公民抱怨,讲什么”我们怎么能一样呢?我们有social life”。笑话,人都需要social life, 非公民也是有这个需求的,非公民也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伯伯,只不过不在本地,但是也是一样要管的,一年的年假多半贡献给回家探亲,路费不便宜,平时还要忍受寂寞和分离的痛苦,不要把别人的牺牲看作理所当然。
还有,很多公民自以为自己有能力,其实很多只能talk talk 而已,早已失去先辈那种脚踏实地,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公司里,如果真的同等实力同等工作态度,公司一定会多看重公民的,因为熟悉本地,多networking,对公司有益。
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只有竞争才能使人进步成长。作为公民,已经有很多privileges, 在竞争场上占了先机,如果还是不敢不愿和别人同台竞争,就只能说遗憾了。
回复 59# yuxiang_rose
讲好听点,你是把自己的新加坡人身份看得太高级了;讲 难听点,就是不把非公民当同样人看待了。
你这句话我看不下去,首先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公民就有什么了不起的。也从来不会看不起把非公民。我自己的老婆就是中国人,我PR都没给她申请,只要能呆着就行,何必要什么PR。再者我身边也有非常多的外国朋友,尤其是中国人。绝对不存在看不起任何人!!
我还可以悄悄的告诉你,我就打算几年后早点退休,跟我老婆回去她老家的乡下去生活。新加坡是个赚钱的地方,不是个可以安享晚年的地方,因为生活水平太高了。
所以我并不反对大家的拼搏与自私,说到底大家都是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生活方式罢了。
回复 58# shinejump
后来,房子买了后,没做兼职了,反而觉得周末时间太长了,已至于后来的工作,即使周末加班也没怨言了。
呵呵我们这里都不太流行什么家人帮忙买房子的。自己有公积金可以贷款咯。当下的社会,欠钱似乎已经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对了,不知道你有小宝宝了没有?要是有了,或许你就不会觉得周末时间太长。不要只顾着工作,多多陪陪太太也挺好的。最后再次欢迎你加入我们。
10多年前,PR满2年了,收到过类似邀请信的东西,那时好像不少朋友都收到过。
自己没兴趣,给一个朋友看了,结果他入了。
几个新加坡女性口中的新加坡男人不能代表一切,你看到的那个贴, 坦白说真正的本地人是不会上这个网的, 不要用一小部分来讲整个社会的男人还是女人。 中国很多女孩子也说不嫁中国男孩子, 难道她们也代表整个中国女人?
我周围的新加坡男人都不错呀!
大多是ZF奖学金得主,尤其是一个被公派到复旦去读了四年本科的新加坡帅哥,不仅找了个上海女友,而且比爱新加坡还要爱上海……
ZF应该不会真地强 迫人入公民,
否则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想要的人都拍屁股走了,
要么人家为了孩子或其他利益委 曲 求 全 地从 了,却成了铁杆反 对 党。
P A P不会真 傻 吧
回复 65# sgtantan
楼上那个说的就是我了。发那个帖子说给自己老婆找朋友。一半是开玩笑一半是认真。
他自己一人离乡背井跑来这里嫁给我,我在新加坡其实已经认识不少中国人,但是大多是有工作或者正在念书,所以想找些比较有时间的中国新娘子跟他做朋友。
回复 66# Peter001
看来你是存心跟我干上了,没问题我奉陪你。你上面那个井底之蛙的言论等我有空,会好好的回复你。我不是一个躲在荧光屏背后的人,这里有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我的人。
总算看完了这个贴子,挺有意思,从国家大事议论到家庭生活锁事,看样子还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闲,呵,不过我还是感觉,不管是新加坡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印度人也好,马来西亚人也好,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的,至于所需回报多少,就看个人的能力!人想要生存,就会有竞争的,这是不分种族的!人本身都只是普通人,对生活有点抱怨是正常的,必竞所谓的精英人才是少之又少,如果只做普通人,和我一样,知足者常乐是人生之一大快事!
真正闯荡过,见过世面的人说话不会如此没有涵养。
我一点都不激动,是你说我在激动。 不用道歉,我根本无意讲你,只是针对你讲的那几句话来说。
作為一個中國人
我覺得哥們你的蛙言論有點過了
。。。
……. 看到楼上本地人的发言,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新加坡开车,旁边的车总是不会让你,你割他,他不爽会按喇叭,而且他还会割回你。。。 认真想下,有谁会怎的急那1分钟,2分钟,赶时间吗。 新加坡的同事还教我,你要想换车道,车多的时候,千万别先打灯再换,他们不会让你的,反而会加速过去,而且还会要边打灯变换,有种,就撞过来。 结果还真是这样。。。
本地人最好心要平静,才能稳着做成功一件事。 少点抱怨,多点努力。在本地呆了10多年了,对本地人也慢慢有些了解了。
再这样下去要和国内一样了,咱们不比技术,比胆子。。。
回复 72# 不戒
谢谢。毕竟有涵养有见识的中国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回复 75# shinejump
本地人最好心要平静,才能稳着做成功一件事。 少点抱怨,多点努力。在本地呆了10多年了,对本地人也慢慢有些了解了。
也许就因为您所说的,你在这里已经十几年了,或许忘记了中国的交通情况时怎么样的。在这里,请问一下,你一个星期了一听到几次的车笛?然后要是有些刚来不久,或者经常回家的中国朋友们,你们一个小时听到多少次车笛?
这里不存在对错的问题,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您在本地呆了十几年了,对本地人肯定会有些了解,但不知道您了解了多少?
我想说,我抱怨归抱怨。努力归努力。抱怨的同时继续努力,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哦。至于心平气和,我在这里那么多年,除了一些邪教组织的集会,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任何的暴动或示 威事件,新加坡也没有所谓的信 访办。
不存在攻击,但是既然您需要比较,或许您应该打开163网易去看看。。。。。。,希望是茶余饭后的课题。
哥們你太中國化了
連網易的評論都知道。。。
说个比喻,不知是否恰当。这种状况有点像现在的中国。全国人民都愿意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反过来,北京土人、上海土人对大量外地人的到来肯定有抱怨,也有反感。土人认为外人抢了本地的资源(最典型的就是医院以及拥堵不堪的道路)。外人认为土人对工作挑三拣四(比如送个牛奶,当个保姆保洁等),外人还会抱怨都为你们本地做贡献了,为什么你们本地的资源还不能给我们外地人(最典型的就是外人小孩的教育)。
我觉得这牵扯的东西太多,有的是zf的问题,有些则是文化上的差异。zf的问题我们控制不了,但是文化的差异土人和外人只能相互理解。如果不是当地土生土长,很难透彻的理解当地的文化。
说新加坡人偏爱销售,不爱IT之类的工作,我理解这就人家当地的一种文化,或者说氛围。就像北京土人基本不会去送牛奶,但是会去送报纸,并不是我们挑工作。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文化,外人难理解。
在中国,我是北京土人,在新加坡,我是中国外人。自己的日子是自己选的,都少点抱怨,都多些理解,都快快乐乐的多好。
這不是文化啊
這是經濟學
經濟學有理性人
會做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香港也像新加坡
學IT的也不多
這是因為IT實際上是腦力密集型的
適合那些沒有錢沒有背景的窮孩子比如大陸人印度人
但是新加坡local也有做IT的
多半是因為自己愛好IT或者家裡不是很富裕
因為如果家裡比較富關係多的話
學商經商來錢比IT快啊
土生北京人誰去送牛奶啊
除非家裡沒房子窮的快過不下去了
否則但凡家裡有兩套房子誰吃送牛奶那個苦啊
寧願整天躺床上收房租過日子
回复 79# artest
我其实近几年来才开始慢慢尝试去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国情。先前都有上网但是玩的都是英文为媒介语的论坛与聊天软件。由于从小就比较喜欢华文,当我在05年知道有个叫做QQ的东西后,才开始慢慢的接触与认识中国。我的老婆也是中国人。
我说的是,送牛奶的没有,但是有送报纸的,并且大有人在。这两种工作本质是一样的啊。送报纸的为什么不去送牛奶啊。
如果送牛奶同等勞動量的工資比送報紙的多
我相信送報紙的都會改行去送牛奶的。。。
感觉你应该不是北京人
不管是送报纸还是送牛奶,一个国家在发展好后,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劳力的工作没人做。在这种情况下输入外来的劳工是有益的。还有一种是高端的人才输入也是需要的。可是如果来的外来人的技能是本人已有而且没有缺乏。那就会造成无谓的竞争。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尤其是在别人的地方。在自己家当然是先照顾自己人。在新加坡更加应该如此,因为大多的男性国民都服役当兵。这都是牺牲。到了职场就会遇到自己晚期步的问题。
要是一个国家不照顾本地人。哪还有谁愿意付出完成义务。
我的选择:放弃
回国
不想回国的,再去别处走走吧
这是被公民的感觉!!!!!!
回复 47# shinejump
我也跟你同感,新家坡人被养的太好了,他们拿着补贴买房然后高价卖给PR,再拿补贴买房把房价弄高后还赖我们PR推高房价,
你都不要这么拼就什么都有了,人家要做8天你不觉的这就是区别了吗
回复 82# 495132
回过娘家啊?
回复 91# gydlsgp
嗯
回复 80# bxgh
非常同意你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理性和感性间的距离,情感上可能人人都有排外的思想,但对于任何一个开放的社会而言,理解万岁。not to be,but to understand.
三千年前没有北京。北京不光是北京人的北京城,也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不能靠guanxi吃饭,只能凭本事打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十年后不定谁住在三环里,谁被挤到五环外。
我也是北京土人,今后不要加入新加坡公民,我也不想住五环外养老,为了这个目标,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哎呀呀,怎么这么高的楼,有点盖偏了啊,大家表激动表吵架哇。。。
其实发这个帖子的初衷,是因为本人周围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是PR,他们关心政策的问题,就问本地人多一点信息,可是我也不懂啊,就贴出来大家讨论下下。。。
其实,还是贵在理解和相互体谅吧,我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在南京呆了11年,我也在那边生活了11年,期间经历的很多(读书,生活),让我现在看待外国人会更多点换位思考;就像周围的外国朋友讲的,不是为了更好点的生活或者不同的阅历体验,谁会跑到别人的国家? 哪里会有人不想念自己从小生活起来的地方? 就像我,虽然很喜欢南京的安逸生活,喜欢南京的盐水鸭,但是我还是会想念新加坡而选择一起回来。。。
还是那句话,本地人多点包容,给外来的人多点体谅,人家是会有感觉的,我中国PR同事有空包水饺我吃,我很感动,我不是好练的人,只是希望大家和睦点,日子会过的更舒服吧。。。
支持楼主!
大家交流一下各自观点,千万不要吵架呀!
我个人觉得新加坡蛮不错的,我接触的新加坡人(同事,朋友等)都非常地友好,很容易相处。
有些辞职的同事还打话约我一起吃午饭,问我最近工作顺利吗,生活好吗等等。
回复 93# 我爱齐达内
很久以前就靠gx了,现在更是不谈了,不靠gx,行吗?
就是一般的平民,办点事情,总是会问,是否认识~~~~
回复 94# 金夫人
现在好了,关于这个政策已经被澄清了~~~~
理解和体谅,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
且不管前面争论的如何如火如荼,也不深究吴资政谈话的真实性
我觉得如果ZF真的有此意的话,受影响的应该是马来西亚人比较多
首先,马来西亚人在新加坡很多都是持十年以上PR,也确实很多住在马国,出租新加坡的组屋,而且当年他们买租屋所供的贷款只有几百块(我有个朋友一个月四百多而已)可是租金持续看涨。反观中国人,必须买房自住,即使出租也只能单间。
其次,马来西亚人至少有机会选择不在新加坡消费,而中国人完全不可以。
还有关于教育,这对马来西亚人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即使回国也可以把孩子送出来,可是中国人的去留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孩子,因为孩子经不起完全不同教育体制的折腾。
马来西亚人可以并且乐意一辈子手持PR,可是中国人因为种种原因,孩子,房子······的考量,一部分人自然而然的“归顺”了(请不要上升到爱国与否的程度,我认为很多人是无奈之举)
中国人在新加坡,必须生活,消费,特别是有孩子的人在居住一定的年份后,根本无法立刻连根拔起,说走就走,ZF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招顺”何必如此急切呢?反而是马国人,很大一部分的收入用在马国消费,买屋,年老时离开,相信ZF自有数据说明一切。
多年前,马国人申请PR门槛很低,批准率也很高。虽然前几年,ZF也以类似条件批了一批中国人,但从比率上来说,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学历和能力较高的,所以ZF没必要为难自己的经济,国运,来跟这些条件优越的新移民较劲吧?
纯属个人愚见,各位看官看过,笑过,不满意的鄙视过即好:hug:
这应该是真实的,就像上次大选前说不起价,大选过后就起价。这次地铁实际是涨价,却说成是亏损。说话的人非布衣也,这反映了高层的根本思想,很多政策是在实行后才被告知。
回复 100# juewang
吴咨政的发言人,已经澄清这个不是ZF的政策,至少目前是这样.还说会进一步扩大PR和SC之间的差距(这招更务实啊~~~~)
嗨,这位兄弟也是搞it的啊,我也是搞it的,现在搞MES support,能否留个email联系一下啊?正准备在新加坡求职看看。
我只问一句话:这个10% 里面敢不敢有一个美国人,英国人?
人家一张绿卡甩到你总统的脸上..
那我问你,新加坡有多少老板拿着你的工作准证威胁外国人? 实际才1000多一点点,上报ZF2000多,这些案例不计其数吧? 有多少外国人为了在这里生存忍辱负重,被你们新加坡人欺负还不敢出声。 PR买房子的条件有多么苛刻你懂吗? 你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说工作方面,你闷新加坡人不是都认为自己特别有能力吗? 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厉害吗?还怕和那些“什么都不会,没有素质没有教育的外国人”? 真的是好笑..
新加坡ZF已经对她的子民做的很多很多 衣食住行 等等各方面
ZF对公民和外国的待遇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很难想像sc对她的zf会有这么多怨言
生在一个国度里 只要问问两个问题
1:这个国家为我做了多少?
2:我为这个国家做了多少?
答案就很清楚了 就能很明显的知道这个国家好不好了
满意就留下,不满意就走人,起码有得选择YES OR NO.
现在的shehui就是这样,你不能改变它的话,就只能迎合它
回复 104# Taro
那我问你,新加坡有多少老板拿着你的工作准证威胁外国人? 实际才1000多一点点,上报ZF2000多,这些案例不计其数吧? 有多少外国人为了在这里生存忍辱负重,被你们新加坡人欺负还不敢出声。
不仅限于你说的这些,还包括来之前的中介费对吗?问题是,你可以选择不接受!你可知道在新加坡,向雇员收取中介费是非法的?只可以向雇主收取!你忍什么辱?谁强迫你了?你负什么重?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觉得受到欺负,有不平等的待遇,没有人绑着你啊!你要说有合约在身,但是情况真如你所说的,给你1000多报2000多你不服气的话,我免费帮你讨回公道,保证你的老板受到惩罚。但是同时你的EP也就不见了,你可以回家再也不需要受到威胁。怎么样?要的话你留下电话号码,我说到做到!!
回复 104# Taro
那我问你,新加坡有多少老板拿着你的工作准证威胁外国人? 实际才1000多一点点,上报ZF2000多,这些案例不计其数吧? 有多少外国人为了在这里生存忍辱负重,被你们新加坡人欺负还不敢出声。
不仅限于你说的这些,还包括来之前的中介费对吗?问题是,你可以选择不接受!你可知道在新加坡,向雇员收取中介费是非法的?只可以向雇主收取!你忍什么辱?谁强迫你了?你负什么重?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觉得受到欺负,有不平等的待遇,没有人绑着你啊!你要说有合约在身,但是情况真如你所说的,给你1000多报2000多你不服气的话,我免费帮你讨回公道,保证你的老板受到惩罚。但是同时你的EP也就不见了,你可以回家再也不需要受到威胁。怎么样?要的话你留下电话号码,我说到做到!!
还怕和那些“什么都不会,没有素质没有教育的外国人”?
这个说的是谁?估计是你的自我感觉吧。在新加坡有不计其数的专业人士来自中国,他们的教育水平与素质可高了。建议你有时间到南洋随笔 www.****.com 去看看!
总觉得这个政策是针对那些PR不想长期留在新加坡的,什么是PR,PR=永久居民,就是想让你长期留在这,为新加坡做贡献,有钱了在这边花,买房,生孩子。
很多PR,很多很多都是想在这边奋斗一段时间,有了资本回本国做生意。 这群人平时省吃俭用,在这边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周末OT不断地往家寄钱,积累资本,有一天觉得够本了,打道回府。
前几年政策放宽,阿猫阿狗都来申请PR,今年ZF突然发现住房,设施,交通各方面跟不上人口发展,决定暂缓政策,放在建设上,顺便review之前收的PR,不是真心想长期留在这边的,只是来赚钱的,发个邀请,请到了更好,请不到就请你离开,其实也不是离开,换个EP照样能在这边工作。问题是你本来也不想在这边长期呆着,工作嘛,EP就够了。。
SC本来就应该跟PR有分别,PR本来就应该跟EP有分别。。不然分那么多不同的做什么。。
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