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请 给 孩 子 选 择 的 权 利 !!

孩子对于自己的选择,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并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努力克服困难,以走向成功。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培养了孩子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可现在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比孩子有经验,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以为这就是爱孩子。可他们却不知道,在他们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和磨炼意志的机会。孩子终归要离开父母,开拓比父母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培养有主见、有责任心的孩子,请家长们不要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孩子,而是考虑了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某教育者的博客: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暑期家庭教育培训学习体会(一) 作者:追梦使者 日期:2010-10-4 20:32:00 0
推荐

一直以来,听话的孩子是家长喜欢的孩子,在学校也是教师夸奖的孩子。听了专家的报告,让我认识到听话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失去了自主的自己。所以,作为家长,作为教师,应该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在家里,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主动参与的习惯。遇到问题,多给孩子思考的机会、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养成选择习惯。也许我们家长会有很多的不放心,或者说生怕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
,代替孩子做了很多的决定,导致孩子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如果今后我们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关注孩子的看法,多问一问孩子的看法、想法,逐步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掌握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家长不要当头棒喝,而是想办法去应对,去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想法的不对,甚至是离谱等,引导孩子做正确的选择。同时家长与孩子要平等相处,不要总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子与孩子交流,态度和蔼,体现一种民主,一种平等,积极营造快乐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学校,教师及所有管理者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只留在口头上,而付诸于行动上。引导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简单的训斥、指责、批评,而是以朋友的角色引领学生走出思想的误区,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后果会有哪些,做出正确的选择。关注学生,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很多选择的机会,这些选择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成长的机遇,让孩子经历选择,孩子的能力会不断提升。每做一次选择,孩子的经验、能力便提高一次。因此,家长要放手给学生机会,不能越俎代庖,事事代替,让孩子成为现成的接受者,这样的孩子将来的发展成长是可悲的,人生遭遇是可怜的。让我们关注孩子成长,从培养孩子学会选择开始。在选择时,我们家长是旁观者,是建议者,是引领者、指导者,而非抉择者。还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不断选择中成长,再成长!


以前,我也是一个【为我独尊】的妈妈。我要的是孩子回答YES,而非NO。
后来,我看了李开复的书《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深有感触,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

李开复大家都晓得是什么人,可是他建了一个我学网(开复学生网),却并不被多人知道吧?
李开复有句话,叫做:【世界因你而不同】。强调一种积极的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2008/05/12 — 开复 (Views: 45533)
引言

  中国很多学生有一个通病:凡事都需要别人来安排,凡事都需要依赖于别人。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他们都是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的好孩子,但他们似乎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在哪些问题上应该自主抉择。这样的学生也许可以在稳定乃至僵化的环境中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但却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我曾与《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一书的作者托马斯·福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网络时代人类所拥有的选择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们都同意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的观点:“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也就是说,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世界前所未有地“平坦”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全部的信息,每个人也都可以在与他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或行为方式的权利。在这样充满创新精神的时代里,主动、积极、坚定的人远比那些被动、消极、迷茫的人更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多的快乐。

  2005年,我读到了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词。他的话平实、坚定而又充满感召力:“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这再次印证了积极主动对于青年学生的重要性。

  就这样,我把我自己关于积极主动的认识整理成文。文章的主体内容最先作为一个章节被收入我写给青年朋友们的第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中,随后,经过再次充实、润色后的全文以《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为题在各大媒体发表。在读过《做最好的自己》或《第五封信》的青年朋友中,有很多人都在来信中特意提到了“积极主动”以及“拥有选择的权利”对他们的影响。他们说:“读了开复博士的文章,我终于明白了选择的重要。请开复博士放心,我会认真把握每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主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 “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
  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
  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
  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一代,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很多论坛敏感字限制了发帖不出来,给个链接有兴趣的父母可以上去浏览全部: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1256


问题是    这个年龄的孩子太没准了~~~
我儿子当年要打乒乓    也是自己选的
那时候    我老爸每天在pps上看央视5台的体育频道
超爱国球    我儿子也看上瘾了
偶像是马琳~~~~

正好学校有这个cca,颠颠的就去了
一路来也还好    直到小五    他讨厌一个新来的教练
就越来越多牢骚了   总算坚持到小六   打完全国赛~~~

假期里说以后要打羽毛球    我刚买齐了装备     想着打打玩也行
可是23号去华中报道    看到了那个标致巨大的田径场
又说了   要去田径~~~


田径也让他去,那是学校的CCA。
羽毛球放在家里,作为在家里时的锻炼。

孩子总是这样的。
我孩子之前要学吉他,买了吉他,报名了雅马哈,兴致勃勃地去了。后来遇到小六会考就把吉他课停了下来。停下以后,就不摸吉他了,小六过了,想叫他重续吉他课时,他说想上唱歌课,打算报名参加学校的唱歌比赛,获胜了有奖品【苹果iPod touch】,他想要那个苹果iPod touch。我就让他去学唱歌。经过初赛复赛,他真的获得了初中组独唱组第一名,苹果iPod touch到手了。歌唱比赛以后,就没有去上唱歌课了,说是学业忙。半年以后,又说要参加跳舞课,去学街舞。我没有管他,管也管不着,脚在他的身上,他不告诉我他在学跳街舞我也是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不是?现在,突然有一天对我说:妈,我想去雅马哈继续上吉他课。我问:你不学唱歌了不学跳舞了?他说:“哪能时时刻刻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呢?这吉他课也不还是一个星期1节课而已。”我说:去吧,去吧,要学就要好好学,把他学会。
这不,经常半夜三更地一个人关起门在他房间里弹吉他。

我的看法是:孩子,精力充沛,雄性壮志,什么都想尝试,我会给机会让他去尝试。尝试了以后,他是不是适合继续做下去?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很难?是不是哪块料?总是在尝试了以后他才知道他才明白他才死心。再说,多学点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事。


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宁愿让他们一次次尝试、放弃,一次次再重新开始,也不要让他们成为家长的木偶。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小选择了手风琴,到了中学时想放弃,家长不同意。一直练到高中,考了八级。然后就再也没摸过它。几年过去了,孩子看也不看它一眼。


事事操办,只看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是中国家长的通病。很多在好学校的尖子生,到了高中也没有自己的打算,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都是按照学校和家长安排去做。
我记得,有一次看杨澜访谈录,她谈到自己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她拼尽了全力,最后的试卷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是导师最后只给了她C的成绩。她跑去找导师,导师说,你的试卷成绩当然没得说,可是,上课的时候,你没有提出过有价值的问题呀。我给你C,已经很高了。
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差距。
中国式的教育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学生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掌握答案。
美国的教育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是需要借鉴一些不同的教育理念的。
像米版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只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这样做。


男孩子多会几样体育项目挺好的。。。


好吧,试试听你们的
让他自己折腾吧~~~

这么些年打乒乓     我的精力    时间
还有那些白花花的银子阿~~~


没给你练了钢琴。。又练萨克斯。。已经很善解人意了。。
我女儿练小提琴。。。练摄影。。。


娃娃们对钱没有概念~
这样说:
等你练到跟老师一个等级了,
再把那些失去的银子赚回来!;P


哈哈~~~
我儿子也说了   钱不就是有颜色的纸么~~~


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我儿子说【动不动就讲钱,真俗气!】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