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转贴】我对新加坡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是一位中国SM1留学生家长写的,觉得对新加坡中学及初院教育总结得挺全面详细,转发一下,有兴趣的同学们也可以去其博客看看,原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u/1724628643

第一部分:

我不是教育人,但我接受中国的教育十几年了,孩子在新加坡上了4年中学,现在又到美国上大学去了。我对新加坡的教育是间接的接触,每每想到中外的教育方式,还是有点感慨。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还是受东方文化影响比较大,家长对孩子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又是空前的高。我孩子在新加坡的中学四年(新加坡类比我国山东的学制,初中四年、高中二年;我孩子在国内初中毕业后去新加坡插班到中三进行学习)。我的感觉,新加坡是进行分层教育的,根据每个人的成绩来分班,早年还有天才班,现在取消了;但代替的是根据成绩分兴趣班(就是我们的实验班、好班那个概念吧)。由于在中三就可以进行选课,类似我们的文理分科,如果你侧重点在理科,同时也必须选修文科的科目,语言基本是必修的(反之也然)。原本中四毕业有个O水准升学考(类似我们中考),现在很多直通车就把这个给免掉了。但在初院(类似我们高中)的学习,是为A水准考试做准备的(相当于我们的高考)。

课程的安排,是根据你自己的爱好来确定的。同时,每一门学科又被分成三个等级(简单H1、中级H2、大学课程H3)。一般的人要求最少选修3门中级H2。最少选修7门课。其中GP(阅读与写作)、PW(专题作业)、还有二外是必修课。而大学课程H3的选修,是根据你在初院一年级结束后的成绩来确定的,这个是建议你选修,同时你也可以不选修,最多可以选修2门大学课程H3。从课程的安排上看,学生的自主性很大,你可以根据你的实际能力和感兴趣程度来选修不同的科目。同样,你也可以考虑如何得到一个好的GPA,来进行选课。我孩子A水准考了8门课,GP、PW、中文、数学H2、物理H2、化学H2、经济H2、矩阵H3。其中,中文的成绩就是参加O水准的考试的成绩。PW在初院一年级结束,H3仅仅在二年才有。上课的方式,基本是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初院的考试不多,与中国一样每学期就期中、期末考试,在A水准考试前有个预考(类似我们的模考)。平时的小测验不计到最后的成绩。在初院记成绩的方式与初中不一样。初中是重视平时成绩,而初院就看考试成绩,我想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一考定乾坤的思想吧。初院课堂的教育方式,类似我们的大学教育,上完大课,老师拍拍屁股就走人,你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上班时间,老师都在学校坐班或通过电邮),也可以自己自学。总的感觉作业不是太多,一切靠学生自觉革命。

A水准考试就是新加坡的高考。如果你想去英国,那你最少H2要三门A,去剑桥、牛津有时还要H2四A哦。同样,国立、南洋的录取也是有成绩这个入门砖的。如果你有三A的话(H2),进入新加坡的大学就不成问题了。

体会:新加坡通过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成绩记分方式,来调控学生的学习。在初中,平时成绩(每次的单元测试)都计入总分,平时成绩占学期结束时总分的40%,这样高的占比,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堂课,每一次小测验,相对而言就是有点强制学生去学习。而在高中(初院)阶段,就看大考成绩,凸显一次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考试。

分层教育,比较有利于孩子们的竞争,面对面的直接竞争。
学科的自由而带限制的选择,强调适当的文理均衡。同时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喜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第二部份:
新加坡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半天上课学习学科知识,剩下的半天则是开展各项CCA的活动时间。所谓CCA是英语 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课外辅助课程”。新加坡政府,1998年开始实行将课外活动纳入初级学院(高中)及理工学院升学的“入学扣分优待”;2000年,正式将“课外活动”改名为“课外辅助课程”,系统地、可量化地和可操作地将“课外辅助课程”纳入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一、CCA介绍    为了得到全面发展,新加坡教育部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四大组别中的一项活动。这四大组别是体育活动团体、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团体、协会和学会团体。
1)体育活动团体:体育活动,就是各类体育比赛项目。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健康活力、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
2)制服团体:有男童军、女童军、红十字等。这些人基本上每天活动就是穿制服走队形之类的,当然还有其它的很多。制服团体活动则通过灌输学生自立、适应力、自律及服务精神来使他们成为良好公民。是最难进的团体,也是非常辛苦的团体。
3)表演艺术团体:表演艺术团体就是各种合唱团、舞蹈队、华乐团、管乐团、弦乐团、钢琴、口琴、手摇铃、舞台剧比比皆是。
4)协会和学会团体:协会就是一群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搞搞活动。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学、IT、华文学会,基本上要什么有什么。CCA活动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增强意志、强健体魄、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当中,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所有活动都强调与社会交流,灌输核心价值观。提升孩子的领导才能。   

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相当于高中,因为学校比较大,CCA更加多。基本上还是那些大类,不过没有了制服团体。在其它的大项目下面,有更多的小项目。有的学校CCA林林总总70-80个,连一群人在一起打超级玩家DOTA(Defense of the Ancients)都算。  
(一)核心项目体育活动团体制服团体表演艺术1)[关键词屏蔽]          2)羽毛球3)篮球4)独木舟、帆船5)体操6)曲棍球7)柔道8)英式篮球9)户外运动10)橄榄球11)藤球12)足球13)棒球14)壁球15)游泳16)乒乓球17)网球18)田径19)排球20)水球21)其它被批准的运动1)学生军2)学生警察军3)男童军4)女童军5)红十字会6)圣约翰救伤队7)男少年旅8)女少年旅1)美术和手工艺  a)书法  b)中国画  c)摄影2)视听/图书馆3)棋类   a)中国象棋   b)国际象棋   c)围棋4)合唱团5)社区服务6)舞蹈7)戏剧8)音乐团体a)马来民间乐团b)六弦乐c)口琴d)直笛e)管弦乐队f)其它9)语文及文化学会10)乐队11)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12)少年飞行俱乐部(二)任选项目学会/俱乐部1)模型飞机 2)公民 3)电脑 4)地理 5)历史 6)家政 7)数学 8)集邮 9)科学 10)工艺11)其它说明: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学生需参加课外活动,以接受全面性的教育。在选择课外活动时,他们可按自己的兴趣,在核心项目中,选择至少其中一项。    在一个标准记分制度下,学生在完成中学教育后,将按其出勤率、成绩以及对该项课外活动的贡献,获得分数。

二、“入学扣分优待”  

新加坡实行英国式的 6-4-2基础教育体系,学生中学四年后通过 “O”水准考试升入初级学院(高中)或理工学院。“O”水准考试设多科目,而每个科目评定采取分段标准制,即A1=1分(百分制75分以上)、A2=2分(百分制70-74分)、B3=3分(百分制65-69分以上)、B4=4分(百分制60-64分)、C5=5分(百分制55-59)、C6=6分(百分制50-54)、D7=7分(百分制45-49)、D8=8分(百分制40-44),F9=9分(百分制 39分以下,为不及格)。初级学院/政府理工学院(大专)的最低入学学术成绩是6科20分,即英文或高级华文加上5科最佳科目  “入学扣分优待”就是让那些在课外活动上表现良好的学生,在进入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时获得1至2分或最多4分的入学扣分优待。在一科最好成绩才可得A1(=1分)的情况下,扣除1分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选择学校,这就相当于中国高考,额外加20分。

   “入学扣分优待”之所以广受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是因为它和一名学生长远的学业前途甚至就业前景息息相关。学生只要参加一个课外活动,完成四年的中学教育后,基本上每名中学生都可以获得1分“学扣分优待”,表现非常出色的则可得2分。许多初级学院(高中)每年都按学生个别的发展需要,保留一定学额,给那些课外活动表现突出,却无法符合最低学分要求的学生

三、CCA(课外辅助课程)计分(非直通车学校非常有用

)1)CCA(课外辅助课程)分成“核心”与“任选”课外活动两大类别。只有属于“核心”的课外活动项目才可以用来换算成“入学扣分优待”。“任选”项目,则纯粹是让学生凭兴趣参加。   
“核心”课外活动项目有60个,包括:     
(1)运动与球类活动/探险活动,共有23个项目。   
 (2)制服团体,共有8项目。     
(3)文化活动/学会,共有 24个项目。  

  学生在中学四年中只需要从这60个课外活动项目中任选一个参加就行。新加坡并没有强制规定学生一定要参加哪一个项目,所以校方不可以强制学生选择某个特定的课外活动项目。不过,新加坡要求每所中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制服团体。新加坡教育部视察团每五年会到学校进行视察和评估,如果发现学校的课外活动发展不均衡,会提出改善建议。新加坡不鼓励学生参加跟学术相关的课外活动项目(如模型飞机、公民、电脑、地理、历史、家政、数学、集邮、科学、工艺和其它学会或学术俱乐部)。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教育部相信这些眼学术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正课内进行,必要时可以补课形式进行,所以不必列为核心课外活动项目。新加坡教育部鼓励学生专注于一个课外活动项目。不过,如果学生中途想转换另一个课外活动项目,教育部是允许的,分数则是从新学年开始计算,之前参加的课外活动项目所取得的分数;也可能转入新课外活动项目中。新政策将使学生在投入课外活动,调剂身心,吸收正课以外的知识的同时,又不致因耗太多时间而妨碍学业。

(新加坡中学课外活动表见附件2)
2)中学辅助课程活动分数将在第四或第五年结束时计算。

计分按五方面表现计算:

(1)领导才能(leadership):担任中队长、班长、学生协调员、宿舍管理员、组长、表演指挥、队服成员     、俱乐部或社团负责人都有计分。如果参加两项活动,则累加,但最高为12分。
(2)素质提升活动(Enrichment):为提升学生个人品格专门设计了3大类各多个模块的活动。学生在4-5年     内每完成一个模块可得1分,最多可完成3类各两个模块得6分。
(3)成就(Achievement):分成学校代表、获得奖章和成绩表现等3部分。         ①代表学校参加校际、区域、国际比赛取得最高名次,就可获得计分,最多可计8分。         ②成绩奖是指参加非竞赛类奖项活动,诸如国家青年成就奖,取得奖励者可获得计分,最高可得6分;         ③成绩表现,参加校际、区域、国际比赛取得奖励名次即可获得计分,最高6分。
(4)参与(participation):参与所选课外辅助课程出勤率高于75%者,可计最高10分;对于     出勤率 50%-74%者,可允许次年补足,否则不予计分;对于除健康原因外低于50%的出勤率,不予计分。
(5)服务(Service):在中学期间参与社区活动超过100小时,可计5分。对于校外社区活动的性质、组织     单位等均有明确规定,不在规定之列的均不能取得计分。

学生在4-5年中学学业结束时,将上述5类计分总合,并换算成等级,如下表: 中学4年制
中学5年制25分及以上A126分及以上A120~24A221~25A216~19B317~20B313~15B414~16B410~12C511~13C58~9C69~10C64~7D75~8D71~3E81~4E80U0U     新加坡课外活动的安排,由于学校的氛围不同,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太一样。我孩子所在的莱佛士书院更强调的是培养领导才能,这样对课外活动的关注程度要高的多。你可以根据你的个人爱好去参加各种俱乐部(兴趣小组),在俱乐部中,你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校际比赛。在初中,学校是规定必须参加CCA(课外活动),而且如果你想进更好的初院,CCA就需要是A1,初院的CCA是否参加就没有硬性规定。由于新加坡每年有政府奖学金,这些就需要靠CCA去支撑,仅仅有成绩是不够的,同样新加坡的大学,对课外活动也很重视,你想要奖学金,仅仅靠你的考试成绩是不够的,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刺激了课外活动。再加上英美大学对课外活动的重视,从客观上使得新加坡的学生不得不关注课外活动。新加坡的课外活动,都是完全的学生组织,全部靠学生去运转,包括人、财、物的安排。比如:你想组织一次活动,那么活动的构思需要你想、活动经费需要你去筹措,场地需要你安排,参加人员需要你去联络等等都是需要你去处理。如果你是组织者,这都是你要考虑的问题哦。在活动中,如果你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但老师不会包办代替。这就是与国内活动的根本不同点。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活动难道不锻炼人吗?活动是由学生自己组办的,你会不全部身心的投入吗?这样的活动难道没有收获吗?   

课外活动的类型很多,有文艺、体育、学科竞赛、社会活动等等。每一个学校都有成型的各类俱乐部,同样你也可以再建立新的俱乐部。你可以到社会上与社会团体联合开展活动。一切皆有可能哦。有关注学科的,也有喜欢社会活动的,这样在学校就丰富多彩起来了。如果能把这二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人,各类大学都是非常欢迎的。在这些组织中,学生会的地位非常高。它的作用就是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大型活动的组织。每年一个星期的迎新活动都是完全由学生会自己策划和组织的。   

由于考虑到初院要考A水准考试,所有的活动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基本结束(大约5月份吧),留出时间让大家复习应考哦。新加坡在这个方面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全的。

每一门课的分级,同样有利于孩子去合理安排时间,关注自己需要关注的东西。


谢谢金花妈
好帖加分鼓励~


不错的介绍,那位SM1家长的博客值得关注,文章里面有两张图片针对的,我做金花妈妈助手,转上来。


关于英语学习(2011-01-09 16:06:36) – 转自这同一位家长,感谢大小金花妈妈

    孩子在放假和冬季的短学期中,我就给孩子出了一个题目,他在新加坡的时候是如何学外语的,给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是孩子的答复:

1.在刚刚去新加坡的时候,如何在开学前的补习班学习

     学英语这个东西应人而异。还记得第一次在新加坡的英语考试(上ESL的分班考试), 题目都能看懂,自己凭着感觉做 ,但是作文写起来就力不从心,只会用简单的句式和词语。其实个人感觉上ESL时,考试的时候不要随便用词,尽量保证少犯错误,平常作业一定要敢用词,敢写,然后从老师的批改中学到东西。

    我们那个时候是2个月的ESL,慢慢的就开始适应英语了。主要是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英语,要大量的阅读,经常的去说英语。记得刚开学上课没有什么障碍,都听的懂,但是一与新加坡同学交流还是有些许难度,一个是他们的口音听的不习惯,还有一个是自身反应速度的问题.可是这个东西,急不得.循序渐进,慢慢摸索.多和同学老师交流就会好的.

    考试中其实还是求准确率,不要瞎用词。个人最容易错或者扣分的地方是到底什么地方用the, 什么地方不用the. 但是这个每个人不一样,所以没普遍性.

    其实现在回想,当初应该再和各门课的老师多交流.只有通过交流,实践,英语才会提高.RI的老师印象上都比较乐于助人,所以没有什么拒人千里之外的.就没有必要怕.任何时候与教授/老师交流都没有坏处.现在,在williams,我也常和教授交流,收获非浅.

2.关于范文的作用

    关于在GP中和SAT作文中范文的作用。的确,确实有用,因为它告诉你如何写,给你一个大概框架和写作方向;但是每个人的写作style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不可强求;并不是每个范文都适合你.当然大量阅读是没有错的。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写作(写好可以请老师批改),才能不断的提高和习惯写作的文体、积累写作的题材。

3.对新概念英语的看法

    个人没好好学新概念;所以不知道它到底对英语提高有多大作用. 但是大量阅读是没有错的.新概念是一个好的范读教材,尤其是第4册.

4.词汇量如何提高

     背单词在初期是必须的,因为你直接进入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不可能很好的表达自己.但是之后背就不是那么很有效了,个人感觉大量范读–报纸,杂志,小说,非小说比较有用.

    关于sat 的准备,可以看看词汇,但是如果你平常范读多了,你会发现其实sat的词汇都是可以在范读中见到的.sat的作文其实和GP蛮象,动作快一点就可以了.


好帖,总结得很全面~~~


好帖, 置顶!


多好的妈妈呀,这么用心一定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我姐姐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就谈到她在学校里遇见的从新加坡去的学生和从中国去的学生间的差异。

中国学生能到S的大部分都很自负,有点眼高于顶的狂,但除了读书好,基本上什么都拿不太出手。新加坡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子,特别彬彬有礼,团队精神很强,遇到事情能够负责任。到了那一层的,基本上任何方面不输当地的优秀学生。

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但从大面上来说,觉得新加坡的CCA的确能够锻炼孩子。我家现在爸爸去参加RC,CC的活动,都带儿子去帮忙打杂,让他从小对这些东西有基本概念。


嗯,也听说过关于类似的评语。


收藏了,谢谢金花妈,这个帖子很有用。


谢谢转的好贴。
我顺藤摸瓜,读了这个人的blog.

文中的孩子在国内就出类拔萃,过来加上RI优良的教育环境,不出头都难。
我觉得关键是这类孩子有远大的目标,并愿意付出努力。

本地的孩子多数是who cares, do not care的态度。


谢谢lz,昨晚也认真拜读了那位好妈妈的博文 ,学习并收藏了:)


好贴,学习了.


回复 磐 的帖子

这个概括得很准,是这样的。
我姐姐和姐夫也在美国读的博士。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里做博导。
我也是这么觉得,大陆过去的比较有个人英雄主义,没什么团队精神。
我姐夫就很典型的,属于这一类。
所以就混不进华尔街去。


好帖收藏了,多些热心的妈妈提供这么好的帖子,对于我们这些个初来乍到的太有实际价值了,真心的感谢楼主。


收起来好好学习一下,本来是一窍不通啊。谢谢楼主分享。


好帖,收藏了。谢谢了!


我给lz加100分,呵呵。今天与很多初中生方向里头的内容,很受用啊。

Thanks Thanks Thanks!!!


是分享。不是方向。我太粗心啦!哈哈


好文章,学些了,谢谢LZ。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