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PR和公民的申请时越来越难了,这个其实从当年650万人口目标减到550万就已经注定了。过去就不回顾了,下面说点别的:
1,新加坡是在统计上全世界移入/移出倾向比例最高的国家。以这种情况,根本不必担心没人满足他每年5-7万左右的PR配额。
2,很多争论说现在的限制会失去很多潜在的人才,这就好像某个公司高薪招聘10个人,要求一定要名校,你也可以说这个限制会失去很多优秀的潜在人才。但是人家只要10个人,人家又不是要把全部的优秀人才都招来。现在新加坡就处在这个情况下,原来他们要650万人的时候,就不怎么筛选,现在550万的话,名额一下子紧了。‘
我的看法:
PR会越来越紧。PR–>公民的难度会慢慢上调到和EP–>;PR一样(区别是PR有漫长的时间可以重复尝试)。新加坡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亚洲的摩洛哥(现在已经很像了,从赌场到F1),加上良好的治安和医疗设施,打造成亚洲富人/名人的后花园和养老地,这个本身来说就会形成一个群聚效应。同时会吸收一定的第一二产业来为本地人提供一些基础的就业和经济缓冲。在这个目标下,所谓对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是可疑的,要知道在金融、医疗和高端服务业里,理工科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不高(金融需要一些基础IT支持的,但是这个同时也是可以在其它国家完成的)。同时为了保障这个目的和为那些富有的老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把人口扩张到香港那种密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估计到2020年,新加坡的人口上限会稳定在550万。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基本上PR和公民的申请平均难度都会和现在差不多。
个人觉得新加坡政府心中的外国人才:
第一档:罗杰斯为代表 — 我一直觉得这个家伙一定收了新加坡政府回扣才过来的。一样以弊之,也就是那些不差钱的。包括很多中国投资移民(哪怕是煤老板)。当然很多人说这些肯定对新加坡没有啥忠诚度。但我们现实点,如果可以,全世界任何政府都巴不得给任何1亿美金身价上的人发护照的。这些人本身就是新加坡的长远战略目标。这些人基本上不需要新加坡政府提供什么,哪怕都是海外公民,也没有坏处,真定居一个就挣一个。
第二档:跨国外企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句话,他们可以给新加坡直接带来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帮助决定扩大在新加坡的投资规模。
第三档:金融专才(不是银行里那些投资顾问和员工)、医疗和高端服务业专业人士— 为第一类人提供服务。很遗憾的是,中国人干这些的比较少。
以上3档都属于哪怕短期,都对新加坡有较大帮助的。不管是PR还是公民,新加坡政府都不会太计较,因为哪怕这些人长远不在新加坡,但是所谓国际都市的名声就是靠这些人打响的。
第四档:为以上三档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比如IT,会计,金融业的普通工作人员)。其实包括研究所大学里面的教授之类都在此类,但是他们比较好申请PR、公民的原因是因为人数很少,而且他们帮助提高新加坡的形象。— 从这一类以下都属于新加坡政府需要考察时间和忠诚度。这一档属于对新加坡短期收支平衡,长期可能有比较大效益的。这些人的PR会很容易,但是公民要看时间。
第五档:良好的社会家庭单位。包括普通的EP和SP,有稳定工作和家庭,最好有孩子,构成新加坡社会的基础,帮助保持新加坡的正常运作和人口比例。这些属于短期内可能新加坡会吃点小亏,但是长远还是有效益的。这个前提下,2条船的选项会越来越难(在早5-6年前,根本没有什么DPR的概念—也就是申请renew和公民都没区别,现在才有的)
大家要解读新加坡政府的心态:他们原来觉得要找250万人(400万—650万),所以放水,现在发现估计错误,只要找150万,可是已经放水了100万,那么剩下50万名额就明显紧张了(第1-3档根本不会被配额所限制,哪怕没配额也可以批下来)。所以开始要已经发出的4-5档里面没有长远新加坡计划的PR挤出去(不愿意申请公民的),现在包括LTSVP之类的紧张(好像LTSVP不被批准的都是PR的父母),拉开PR和公民福利差距都是这个的一部分。
有人会说,把这些PR挤走了有啥好处?反过来从新加坡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些PR不愿意入籍,这个是既成事实。那么不如把这个名额留给新的PR,虽然新来的也可能也不会入籍,但是还是有可能性,新加坡政府不必在已成的PR这个case上吊死。
还有朋友会说:虽然我不入籍,但一个月在这里挣5000新币是因为新加坡人干不了,我走了工作公司也不会把这个工作给新加坡人。你是对的,但是这个工作可以给其他愿意在新加坡长期发展的外国人,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新加坡人,对新加坡政府来说,这个就是他们条件比你优越的地方。这一轮轮筛选下去,最后新加坡政府的算盘就成了。
对策:我觉得在别人的场子里,只能顺势而为,如果你不属于第1-3类(我们要面对现实,在以前650万人口目标下,第4-5档本来享受的红利如今已经消失了)。要做的就是别首鼠两端。这倒不是说要入籍,而是既然情况已经这样,决定要明确。我知道很多PR的朋友最后“被入籍”,其实这种最亏。如果你不打算入籍,把你目前能享受的福利都计算清楚,能兑现的赶紧(比如组屋),以后只会越来越差,对未来的计划都以不入籍或者失去PR为前提,不要到时候措手不及。
如果打算入籍,也别观望。最傻的就是等5年来看,存在潜在成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普通PR家庭,5000月薪,如果5年前入籍,可以买1手组屋,现在这个情况下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当时不入公民,买了2手组屋,从增值角度上是一样的。如果现在这个家庭收入上涨到7000,前者可以买公寓,后者也可以,但是享受补贴的机会永远消失了。我有个好朋友家里一直在中国交公积金,想回国养老,最后1年前入籍,中国的退休金就飞了,而且因为换组屋的时候时间不凑巧,3万补贴也没拿。虽然可以等下一轮换房,但是随着收入上升,这个机会越来越少。
最后,其实PR和公民这种东西呢,人都是贱的。以前大概2000—2005年,PR很容易的年代,很多条件过得去的朋友并不把PR当做一回事,所以很多人也不是特别想拿。我朋友里面很多直接放弃PR直接走了回国的(不下10个),拿了PR后愿意入籍的很少,愿意全家入籍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现在PR和公民难了,很多人就开始琢磨怎么在国外保持PR。其实从实际角度上,中国和新加坡的差距绝对是缩小了,理论上大家应该更不在乎这个PR和公民,但是好像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猜新加坡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降低PR难度对增加公民(特别是华人公民)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期望难度大幅放开的最好有备份方案(我觉得这个概率绝对小于房价大幅降低)
不错的分析,顶一个!
说的很好,希望大家有空仔细看看,会有助于对未来的计划。
新加坡的长远目标应该是亚洲的摩洛哥(现在已经很像了,从赌场到F1),加上良好的治安和医疗设施,打造成亚洲富人/名人的后花园和养老地,这个本身来说就会形成一个群聚效应。同时会吸收一定的第一二产业来为本地人提供一些基础的就业和经济缓冲。
本文来自 新加坡狮城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269004-1-1.html
——————————————————
新加坡如果放弃 第二产业的优势,那就是在自杀。。。
新加坡和香港,摩纳哥(原帖应该是作者的错误吧)不一样,香港背靠的整个中国大陆,摩纳哥身后是法国,中法都是经济领域的巨头,因此,香港和摩洛哥可以专心的搞金融,搞旅游,到经济危机时期,自然有背后的靠山顶着。
新加坡有什么?经济危机时期,美中日不会为新加坡大出血的。而且,新加坡这个潜在的金融中心,是面对香港东京上海三陆绞杀的,想做世界的后花园,新加坡配吗?
楼主码了好多字,顶:lol
回复 lansejiayuan007 的帖子
但是有一点说的估计没错,那就是数字有变。
原先觉得是650万,现在或许不是这个数了。
所以就卡紧了,也准备踹人了。
新加坡本身就像个企业,还是美国企业的hire and fire.
需要的时候重金礼聘,不要的时候决不留情。
既来之则安之吧。
那以后PR的Renew会不会也变得没那么容易了呀!
在新加坡要是生活十年的话 花的钱 在国内 也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没有这样紧张 压力也没有这大 还是要感谢大家
回复 495132 的帖子
同意~
没有仔细看各个细节,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有误:
“这个其实从当年650万人口目标减到550万就已经注定了”
从去年大概9月左右政府有关PR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得知:最终650w人口的政策,没有说过要终止.550w是目前已经达到的人口,而不是锐减为550w.从相关报道中可以得知的是,新政府是说这些年增长速度过快,而不是说要减少人口.本文的出发点就有问题.
但是,本人同意PR政策会持续收紧,进一步收紧倒不至于,因为现在已经收紧了.
至于这些人才,每个国家都希望.
又开始硝烟弥漫
楼主分析详细,赞一个!
lol
你这个是典型的中国政治课本心态,把国家的发展/未来都归结于地缘政治
如果按你的说法,香港应该远胜过新加坡,可是事实上,香港比新加坡这些年发展是落后新加坡的。香港的产业则是彻底空心化了(举个说明,当年香港繁荣的成衣业今天已经基本彻底消失了。当然有人会和争论说这个产业发展的必然。但实际上,今天连纽约的成衣业产值都超过香港—如果你都以金融中心作为比较的话,纽约更不适合发展成衣业?)
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所谓背靠什么地方,都不及经济利益来的重要。所谓金融危机,其实几次对新加坡的直接打击都不算很大,对比一下就知道,97危机究竟对香港冲击大还是对新加坡冲击大?事后恢复哪个更快?全球炒家齐集香港狙击港币,中国城府出手杀敌1万自损3k的击退了他们(港币狙击战的本质就是中国政府补贴港币的高估部分),相比之下,对新加坡的狙击根本没发生(新币是整个东南亚唯一没被主动狙击的货币,是后来为了刺激经济,新币才主动贬值20%)。新加坡金管局的手段之狠/横,要比香港强多了。
其实新加坡本身看成一个大公司就好,你把太多政治东西考虑进来,新加坡不需要做那个世界唯一的后花园,新加坡本身也是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全球化的协同性金融中心的角色。你整个行文里面充满了政治斗争为纲的味道,你死我活,除了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的,有没有别的国家的人这么考虑问题?天天考虑全球政治而非实际,只能沦为下大棋的口号。
多说一句:把新加坡看成公司,从公司发展项目的角度来说,新加坡赌场实在一个绝妙好棋,而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把牌照发放。一个给了云顶,直接让一个马来西亚的强势利益集团分担马来西亚对新加坡赌场的压力(你看早报天天登柔佛赌风日益严重,但马来西亚政府其实无动于衷,这个背后云顶成功集团肯定花了不少功夫)。另外一个牌照给了金沙,对于全球行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其实对澳门是个牵制,因为金沙在澳门也有很大的项目。现在看起来,金沙澳门的力度比如金沙新加坡)。要知道当时坊间都认为淡马锡会组财团入主其中的一个赌场,最后没有发生。从直接角度来说,当然自己开赌场更挣钱。但能克制短期利益的诱惑(包括政府内部利益集团),说明新加坡政府的决策确实能避开利益集团的牵绊。当时我还以为淡马锡一定有一张牌照的,最后结果出来,我很疑惑了一下(特别是给云顶那张),现在看起来,确实要比给淡马锡好。这个反映了典型的新加坡政府的思维,和可以合作的力量协同(云顶),对于无法调和的矛盾也直接了当(澳门何家在反黑法令下被迫退出,当时真是连一点点面子都不想留啊,我特地去翻历史书,也没找到李家和何家有啥大恨)
本来是说2020年650万。现在当然不会说终止(免得觉得政府老改口),但是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要到650万,等2050年吧。
降低人口目标本身就意味着第二产业发展不会是中心了(只有少数那些比较高附加值的生物制药之类的例外),当然这个不意味着没有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为解决新加坡就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还是同意不回首的观点。
新加坡无论怎么发展,都不会放弃或者弱化第二产业。
新加坡不同于香港,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只能靠自己,而抵御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工业。
没有第二产业做基础,第三产业就是空中楼阁。
不错。顶一个。
香港在两次剪羊毛中,受到的冲击远远大于新加坡,不恰恰说明第二产业的重要。。。
现在新政府倡导的是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而不是削弱第二产业。
再说了,所谓的国际后花园和养老地的形成,都是有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并不是单纯的想要发展成就可以发展成的。。
分析的蛮有条理的,赞!
我也觉得未来PR和公民的申请难度会越来越大
这东西最好别去强求。。。顺其自然呢。。。强拧的瓜不甜
顶一个 都不错!都有自己的见解,论坛就应该是这样的!
楼主太高明了!我正在考虑PR后要不要公民呢?给我了不少建议。谢谢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现在经济好了,PR肯定就难了。说不准哪天再来个金融危机,PR就又宽了。
这个世界没有长久性的,最多可以看到个未来2-3年的形势,再以后就变数大了。
学习了。谢谢。
思考!收藏!
回复 monomi 的帖子
但是LZ是说:550W已经封顶,有停止批准之意.
而且”本来是说2020年650万”也缺乏依据~~~~
新政府明确提出发展需要650W人口,但是官方没有说过多久达到这个目标,2020年只是有些研究机构按某年的批准数据估算的,其实早之前,一些机构也按照2040年实现这个目标来做过分析.
从过去10年来看,平均每年增长10W,从目前看,人口发展已经快于基础建设,现在放缓,也属于正常.
另外新政府也没有说要降低人口目标.
关于产业方面,本人不是很了解.但是新加坡本来就资源缺乏,而对于制造,建筑业,感觉上也是不断在引入人才的.似乎目前控制的是这部分人口.
好帖,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围观学习ING
准备申请PR,问题是不知道属于哪一类,杯具呀:lol
时机不一样了,很多朋友还把之前审查的条件跟现在比较!还抱怨!.认命.机不逢时!
分析的好深入,顶~
何去何从啊,我的神啊。。
新加坡比香港就是强在有工业
这个对于承担经济危机风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加坡的产业的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
不然也不会花那么多心思搞炼油,制药和半导体了。
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敢往中国跑的。新加坡虽然人工成本高于中国,但是知识产权保护要好太多。
所以新加坡的制造业依然有自己的空间。
别忘了,不是一个精英的后代就一定是精英。本地人中间没那么高端的人要怎么就业?
新加坡想成为世界富人俱乐部的可能性不大,这边的生活方式,肯本是不欧美人喜欢的生活方式,地小,人多,天热,缺乏民主。不过在亚洲地区,新加坡还是很有竞争优势,政府廉洁,基础建设完善,食品生活有安全保障,可以吸引不少中国,印度,马来,印尼的富豪过来。对于这部分富豪,新加坡是有清晰认识的,无非就是把挣的钱拿过来花,不可能把经营的业务生意带来新加坡的,水土不服的。
新加坡近些年的PR,公民变得紧俏,说到底还是欧美主要经济体不给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并且一时半会看不到曙光,很多原来打算去欧美,或者已经去欧美的,开始转到新加坡。待到全球经济复苏时,就是新加坡移民政策降温季。
新加坡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就业,淘汰制造业,能源,电子产业,就业缺口怎么办?全部转去做金融?还靠引进的海外富豪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