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即将结束,新加坡公寓价格会在2011见顶
写于2011年1月19日
2011年1月13日,新加坡政府再次调控房地产,通过两个主要管道为新加坡楼市降温。在新措施下,一年内就将房地产脱手,就必须支付相等于售价或市价16%的印花税率;持守单位超过一年但不到两年就转售,税率是12%;持守期超过两年但不足三年,税率是8%;持守期超过三年但不足四年,税率是4%。持守超过四年后才转售,则无须缴交印花税。在上一轮的降温措施中,在三年内转售房地产者,卖方印花税最高不到3%,在持守了三年后转售,卖方已无须支付卖方印花税。在房屋贷款顶限方面,手头上仍有至少一个未还清房贷项目的屋主,在买新房子时,可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顶限,也从目前的70%,减少到60%。
新加坡如此大规模的调控是始料不及的。其原因无外乎:1)2010年4季度,公寓涨幅仍然高于预期,从而是大家对于2010年9月的调控措施产生怀疑。涨价预期开始出现;2)新加坡大选将至,住房问题现在是焦点。现在是不惜一切代价来打压房价从而解决老百姓不满的时候。3)经济预期很好,赌场经济一片繁荣,此时正是打压房地产不会对经济产生致命影响。所以,政策就在此时出台了。4)低利息时代,大量热钱涌入房地产,房地产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必须在泡沫破裂前进行干涉。
本人预感始于2006年的新加坡的房价上涨(尤其是公寓)正在一点点走到顶端。接下来一年房价上涨空间已经很小。一旦有风吹草动,房价可能会向下。
首先,让我们回顾新加坡房价历史。新加坡房价是有周期的。90年代的大涨结束于97年金融危机。然后就是IT泡沫破裂,SARS危机和经济低迷。直到2005年新加坡策划建赌场和重组经济后才开始复苏。但是房地产指数直到2010年下半年才达到97年曾经创下的高点。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动摇了本地私宅市场,短暂大跌后,于09年年初快速复苏。本人曾经在09年8月预感HDB(组屋)市场由于供应不足和移民过多会大涨,所以写了《新加坡HDB(组屋)处于大涨的前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19f510100eny7.html),极力奉劝大家赶快进场。历经5年的新加坡房地产牛市是该到调整的时候了。经过这两年大涨和快涨,新加坡房价正在到达了这一轮的顶端。
其次,新加坡政府调控已经过头。09年和10年的大涨致使很多人不满,政府开始大幅度调整移民政策和房屋政策。2011年1月13日的调整是极其严厉的。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中国的历次调控。尤其的如此高的印花税使很多投资客不敢贸然进场。按照现在的政策,如果一年没有20%的涨幅,投资客根本无法获利。可是谁敢有这么高的预期?而且,一旦房价再次抬头,新政策会再次出来。新加坡接下来会加大卖地力度,同时移民政策依然很紧。届时,还会有供过于求的危险。
最后,新加坡政府已经下极大决心调控房价。印花税和首付提高,说明政府已经有很大决心调控房价。房价已经不允许再涨,至少在大选前是这样。所以,政府的决心保证了新加坡房价不可能再次抬头。在这种状况下投资新加坡公寓市场,已经看不到价值。
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接下来新加坡私宅的走势:1)2011年上半年可能还会慢慢上涨,但是成交量会越来越小;2)2011年下半年会有新盘打折和优惠出来,慢慢拉低房价;3)一两年内由于利息上升或者不可预知事件,房价可能会掉头向下,彻底终结这轮牛市。4)最后,政府调整政策,把限制买房搞成鼓励买房,从而开始新一轮房地产周期。
相对于私宅市场,HDB市场本人依然相对乐观。这轮政策调整没有涉及HDB,而且HDB有真正需求做支撑。但是HDB上涨空间已经不可能像过去两年那么快了。可能在未来几年趋于稳定。但是下跌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纯粹是本人预测。大家千万别认为我一直是忽悠大家赶快买房的。如果大家有这样感觉,本人深表歉意。过去两年我是发自内心真正看好新加坡组屋市场才那么乐观的。而现在我是在劝大家对于新加坡公寓投资要冷静,冷静再冷静。
那么未来的房地产投资机会在哪里?其实,本人一直认为中国的机会远大于新加坡。通过中新对比,我依然感觉中国房地产市场被低估了。正如2010年一样,接下来几年中国房地产的涨幅还会快于新加坡。相对于新加坡,中国的房价和租金都被低估了。中国的机会在哪里?本人认为是二线修地铁的城市,和一线城市的中心地带。大家可以看我09年8月写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19f510100hhf5.html(对比新加坡,北京房价依然被低估了),本人到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可以大胆预测,未来几年如果新加坡房价真的如本人预测的那样徘徊不前,新加坡的房地产价格将被北京,上海和深圳全面赶超。届时新加坡普通家庭财富会低于中国一线城市普通家庭财富。而中国二线城市会由于地铁等大规模建设而沿着一线城市过去几年房价上涨曲线上涨。届时千里迢迢来新加坡发展的中国人,会感到远不如当时留守中国的同学有钱和自信。所以,本人观点是新加坡的中国朋友如果现在还不到中国置业,到时候后悔莫及。千万不要因为在人在新加坡而丧失中国百年不遇的房地产良机。
膜拜,写得非常好。
有很多启发。
给力,新年第一牛贴。
楼主如何看有地住宅的前景呢?
学习又学习
有闲钱才能投资..没闲钱不要去投资.
现在到中国投资房地产,所需的资金是非常多的,除非你是真的有钱,而不是为了居住.
中国的房产市场保持5%-10%的增长还是有的
同意楼主的关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房地产的看法,但是我个人看法,最多还有一倍的增长空间,5年之内大概一倍的增长,远远不及买入股票,5年怎么也得2-3倍吧..呵呵
所以我的建议是:买入现在被严重低估的房地产股票,5年之内翻番太容易了..看看房地产的业绩就知道了.具体哪几只我就不说了..好的地产股就那几个.
片面只谈,倒真的希望是你说的那样,政府不是傻子,房地产始终是政府敛财的最好工具
不过见顶倒还是有可能的,毕竟这房价指数太高了。
见顶之后,开始回调,然后又慢慢上涨。只是不知道回调的时间要多长。
没有一直涨的股票,也没有一直涨的房价。
留个记号….
学习了
说的是新加坡的房地产股吗?
连啊嚏都说要见顶咯;P
“对比新加坡,北京房价依然被低估了” — 北京现在的房价也是非常高了吧。
如果楼主这么看好国内的房产,会不会产生回国发展的打算?:)
从长远来说,房产价格是保持上涨的。
希望2011新加坡能够见顶,现在价格已经过高了。
新加坡私宅现在进去是非常不合算的。
商家这段时间也在试这个市场。
还是国内的房地产回报比较高。
为啥还有人认为国内一、二线的房子会涨呢?
即使租售比、楼价-收入比早就严重超越了警戒线??
持久背离市场规律的楼泡,会永远坚定地,一直膨胀下去吗?
国内有开征房屋税了,不好说
很好,有自己的思想。
这么多人叫好,我怎么觉得楼主一脑袋浆糊啊?房价高了=家庭财富就高了,这叫啥逻辑?中国房价和租金还被低估?大片大片的死城还没消化完呢,在中国有多少人是长线靠收租投资房产的?新加坡HDB房价或许会见顶,但公寓决不会,顶多放缓上升速度。这里出租的效益好得令人无法拒绝,做长线绝对是有利可赚的。
楼主隔三差五的吆喝着大家回国置业,如果纯粹从理财的角度来看,或许还可行,反正现在国内的房产都是做短线的,今天能捞一把的今天就会放掉,明天的事谁也说不准,去晚了可能真赶不上好时辰。不过这样的行为不叫投资,叫投机,对散户来说,相当危险的做法。
说实话,同样一笔钱,在新加坡投房产,可以做个很详细的财务规划,受益多少清清楚楚;在国内头房产,你运气好了就很能很快赚大笔,运气不好就血本无归,根本不用计算。
都是大选惹的祸。
高档公寓和有地住宅还有上涨空间,以前大部分炒楼花的都是针对中低档公寓
今时今日竟然还有人觉的中国房价还有上涨的空间,而且还是大涨那种。就连中国的政府官员都不好意思说的骗话,竟然还有人说。
中国的房价之高,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一点早就不再是新闻,朋友们亲身前往美国和中美洲几个国家调查的结果,也加深了我对这一现状的忧虑。事实上,一些移民的中介机构已经打出广告:在北京上海买房,不如移民到加、美、澳等国买更好的房子,享受更好的保障(大意如此)。
高房价正在加剧富人向外转移财富、高技术人才及中产阶级向外移民的步伐。这种现象对中国房市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还是那句话–你买,或者不买,房子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急,或者不急,房价就涨在那里,不缓不急…
量力而为就是王道。
这话讲得有理有据。
所以,本地政 府才不愿楼价过度高昂,以致出现大陆的这些现象?
——是的,很可能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可能!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中国楼市当然还有上涨空间,因为台北,香港,东京,新加坡的房价都还远远高于上海北京。如我之前所分析的,当前新加坡的房价是北京或上海的两倍,那当然说明新加坡房产已经很泡沫化,而北京上海的房价还远没有到达顶峰。
别提什么购买力和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那是ZF应该操心的事,不是开发商的问题。中国的两税制度不改革,地方政府就得卖地搞创收,没其他办法。这个税制不改,房价没个降。就好像你的生存靠打工收入,那你不打工试试?
别把移民与楼价扯在一起,根本没神马关系。你出国是因为中国房价高?好好想想你出国的原因吧。
也别把移民公司的广告当回事,那只是噱头。我给你4百万人民币,你给我美国绿卡?你以为你是奥巴马啊?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上海的房价可比纽约的低多了,你是如何得出中国房价比美国的高了?还”远远”,请拿出证据吧。
我去过的美国西岸,旧金山市区沿海的能看见太平洋的公寓,每套都在100万美元以上,便宜吗?
随便找两个NYC的地产广告:The Polich Buidling, 6 N, 1 bed 1 bath, US$2.85M; 1600 Broadway, PH5D, 2 Bed 2.5 Bath, US$2.999M,再乘个6.5换算到人民币,真够便宜的!!!你们不信自己去网上搜搜,别整天在那跟着别人说三道四的。
别忘了,国内的房子是建筑面积, 另外国内人的收入与房价的差异可能是世界第一吧.
这个比较神奇,
自住房不算家庭财富算什么? 全世界有哪个国家会计学是不计算住房资产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有一百万cash就是百万富翁,买了套一百万的房屋就算去穷光蛋了?
家庭财富在计算里是房屋价值-房贷。。。
顺便附送去年个人财富调查报告
http://goo.yikuo.com/news/2010-1 … 19100745125129.html
回复 山谷无回声 的帖子
会计学上, 负债也是资产的组成部分–也是finacial engineering的窍门之一
本文来自 新加坡狮城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275394-4-1.html
你这是哪里来的会计学?什么时候负债也成了资产的组成部分了?
猜想你想说的意思,比如说借贷购买资产,从而总资产增加,所以负债可以增加总资产,是这样么?
负债是负债,资产是资产。从来没有负债也能成资产的。就算借贷买资产可以增加总资产,但净资产可是没有增加。净资产增加要看将来资产有没有增值,如果贬值就惨了,香港97金融风暴的许多负资产就算这样来的。
贷款1m买个屋子就成百万富翁?你是不是被别人(某些所谓的财务专家)忽悠了?
事实上,贷款买屋子,不但没有成百万富翁,而是马上成负资产。因为一旦贷款,你不但欠银行本钱,还背上贷款利息。
我向来是鼓励有多余闲钱的人买房子,但我必须强调买房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
回复 山谷无回声 的帖子
你这会计学的。。。。。
“资产=股东权益+负债 –会计原理第一课”
这公式是数值上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价格等于股东权益+负债。
但这不是说负债就成了资产的组成部分了。负债和资产是不同概念的东西。好好去查一下国际会计准则里面的定义吧。
你提到的新加坡百万富翁,应该是算净资产。拿总资产来算个人财富的话,顺便谁都能成百万富翁了。
家庭财富指的是家庭净资产。。。
不过你提出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点。
事实上很多财经报道或者富豪榜之类,不管是报道企业资产或者个人财富,往往都是强调“总资产”。动辄资产多少个亿。
实际上,这些资产多少个亿的企业或富豪,说不定负债累累都成了负资产了。
特地在此给大家普及一下,别整天听有些报道吹牛。
总资产 = 现金+应收款 + 库存 + 固定资产(厂房,设备等)+ 其他无形资产
负债总额 = 应付款 + 债务(银行贷款等)+ 股东权益
那么,总资产= 负债总额?好的公司应该是吧,至少公司重金雇用的财务人员应该“做”出来的漂亮的财务报表应该显示如此的关系。
但是,一个年年亏损的公司会如何?是不是总资产应该少于负债总额?
跑题了。。。我原不想就这个歪题争论下去,因为这个名称歧义很大,同意#31 的,各有各的算法。我的原意是指还在贷款的自住房。household wealth = real property + financial assets – debts results 这应该是比较可以被接受的算法。
回复 山谷无回声 的帖子
嗯,也对。。。 你说的是家庭资产。。。
但家庭财富指的是净财富。。。
回山谷。
“这1mil的贷款算你家庭资产, 但同时也是负债”
本文来自 新加坡狮城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275394-5-1.html
贷款怎么会是资产?已经说了,资产和负债有严格定义的。资产就是资产,负债就是负债,没有什么东西是资产的同时也是负债。话不是这样说的。
拿你的例子来说,你从银行贷款1m。你得到1m现金,这是你的资产;同时你也欠银行1m贷款本金,这是你的负债。如果那1m现金拿去买房子,那么你的资产就成了房子。你不能看数字,忽略了本质。
回复 山谷无回声 的帖子
我快要晕了。都说了好几遍了负债不是资产的一部分。
说服别人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猜想你是学金融而不是会计专业背景的吧?
原文:
“新加坡人的平均债务则下跌了7%,平均每名成年人背负的债务是3.76万美元,占家庭总资产的约13%。由于负债低,使得新加坡每名成年人的财富净值较高,达到了25.5488万美元。”
这句话说的是数字上的比例而已。类似的例子:某人每月的日常花费占收入的40%,不等于说日常花费是收入的一部分。
回山谷。
呵呵,我两边都算是,但会计优先。所以很明白其中的差别。
我之所以一再强调负债不是资产,除了是会计上的概念错误,也是理财上的常见误区。
接着我上面的贷款1m例子说。你贷款,银行给你1m现金。这1m“现金”是资产,1m”欠款”是负债,净值为零。除此之外,你还背上利息负担。所以借贷不能增加财富。只有1m现金拿去投资赚钱后,你的财富才会增加。只有资产的增值才能为你带来财富。借贷本身只是一种融资手段,而不是增加财富的途径。
回复 山谷无回声 的帖子
看来你确实两边都不是。
建议你还是赶紧打住,说得越多错的越多了。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一一指出你的错误了。
一知半解有时比一无所知还更危险。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去年还看到国内有报道说新加坡的房价多么的低,还放照片说房子有多么的好。
我一看,房价是10年前的HDB房价,房子是达士岭的。
脱离实际情况,只泛泛地说国内的房价如何如何,国外的房价又如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有心投资楼市的,不管在中国还是新加坡,用心找,相信机会是永远有的。而那些只想跟大流赚快钱的,多半会摔跤。
进入主题吧。。。
shichengati的文章有一直在看,目前新加坡公寓市场确实该见顶了,但是天朝房价还有多大的涨幅空间,不好说啊,现在已经很高了。
公寓价格其实已经见顶了。。
830之后公寓涨幅已经很少,目前很可能在峰值。。。。
新加坡的图形其实很好画,每次出紧缩政策之后带点惯性就差不多到顶了。。。
另外,吾觉得这里最可怕的还是政府,发展商也都被玩死了。。。
前期大量卖地,偶正疑惑这样的发行量和土地政策不匹配…
现在大量土地卖完,就出台严厉政策… 政府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卖地…
可怜发展商高价买入地皮,政策又针对楼花炒家,先挨政府一记重棒…
老弟,美国10来万的独立小房子有的是,还都是永久地契的,有些还有自己的花园!
——上海,同样的价格,你去找找看?
我有一广州朋友刚买了加州的2房小屋,1000多尺,价钱是15万,白人社区,租金可到1.2K每月!他有朋友住在附近,可帮忙照顾出租。
呵,有人愿意出高价拍下土地,政 府也乐得顺水推舟啊~
有没人强迫去拍,愿者上钩呗。
回复 goldenstar 的帖子
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只能买2平方英尺的面积,还是郊区的(如十哩广场),大泡沫啊!
说大也不大,2010才到1997的房价指数… 13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已经增长了很多很多,当年可以市场可以支撑房价,现在更不是问题…
你要以刚毕业大学生收入比来算泡沫,世界最扯淡的莫过于中国内地了…
而且很重要一点,新加坡公寓不是刚需,刚毕业大学生可以申请新组屋… 私宅是满足进阶需求的… 中国内地房价才是刚需…
回复 goldenstar 的帖子
恐怕没你讲得那么邪乎。以上海为例,买个相当于十哩广场那种郊区的房子,比如松江嘉定,也就1万多/米,以每月大学毕业就算3千(在上海很低了)的收入,每月可以买1/4平房米;新加坡的是可以买20%平方米,两者差不多。
而关于新加坡的收入增长,我看这十几年没什么变化。1995-1996年的大学毕业生也是2千到3千,现在多少?一样!房价还一样吗?我的同事工作6年了,国大毕业的,现在不到4千,比1995年时的6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多吗?没变化。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Glodenstarr 已经highlight 出主要区别了
上海没有选择
新加坡有的选择
大学生可以买租屋, 10 里广场附近的租屋 就便宜很多了吧
而且上海大学生的毕业工资也没有涨阿
PS 俺就是因为觉得上海房价涨的厉害 而来新加坡的
回复 cat19bear 的帖子
在新加坡,结婚的公民或永久公民以家庭为单位才可以买组屋。
而且别忘了,你如果是公民或居民,你或你的儿子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服兵役。那两年不是钱啊?
你以为便宜是那么好占的?
总拿组屋说事,那组屋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房子问题,作为外国人你为了得到它,你要付出很多很多,不计成本吗?
你买上海的商品房你要去当兵吗?
好吧,中新房价的差别俺就不跟您争了。。。 这东西除了切入点不同,会造成不同理解外,还有个人主观的因素。。。 我认为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虽然泡沫很大,薪水支撑不了房价,但是泡沫现在不会破。。 这点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可比性。。。
不过您说这个十几年新加坡居民收入差不多,俺就觉得有点不对了。太个别的例子没多大代表性,我和10年前薪水差了好几倍… 还是看平均数据吧…
http://www.mom.gov.sg/statistics … earnings-wages.aspx
你也别把广告当回事
我们先看看美国的最新房价。根据美[关键词屏蔽]计局和住房和城建部最新发布的报告,美国2010年11月共售出新房29万套,新房销售价格中间值为21.3万美元(含地价,下同)。美国每套住房的建筑面积中间值是303平方米,地产面积中间值是1416平方米(美国住房多为独立别墅)。
房价在15万美元以下的占17%,150000—199999美元的占27%,200000—299999美元的占27%,300000—399999美元的占15%,400000—499999美元的占6%,500000—749999美元的占6%,750000美元以上的占2%。
2010年11月,美国20个大城市的房价比上个月下降了1.32%,比2010年8月下降了2.39%,比2009年11月下降了0.80%,比2008年11月下降了8.08%,比2007年11月下降了24.70%。拉斯维加斯房价3年间的降幅为51.61%,洛杉矶、坦帕、迈阿密、凤凰城、底特律的降幅也都超过了30%。
另外引述一下2010年美国国民的人均收入与上海的人均收入,大家就可以清楚的认清,中国房价有多可怕?
2010年,美国全国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4.4W美元(IMF的数据)也就是说,美国普通工人用不到5年的工资可买一套300多平方米的新房,一年的工资购房60平方米。以2010年上海的人均收入是9890美元(ZGTJ的数据),要多少年才能买个相同的房子?这样还不算远远吗?
购物不以购买力为基础,那还买个毛?以单价比?那这样中国的物价更其他发达国家都是白菜价,中国政府那里还需要控制物价。
第二代PR的话,管你买不买房都要服兵役的,冒生命的危险?这个都是坡人谈国家凝聚力谈贡献的是说的,还真的有人相信?真的打起来,你走在大街上的危险不比当兵的小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我们说的是 新加坡公民和中国公民的比较 – 收入和房价
么有讨论到 PR 的问题阿
对于新加坡的公民 不管买不买租屋 都有兵役的责任, 对么?
你所说的- 外国人需不需要考虑做PR 买房 是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但是这个和我们讨论的房价-收入 没有任何关联
要比就比 东京 台北 香港 伦敦 纽约,美国乡下不算。
money9090 北上广,就应该和纽约 东京 台北 香港比,美国的乡下不再比较范围,美国乡下就应该和中国乡下比
——哦,那你来说一下,两地人的平均楼价与平均收入比?
何况,california也不是ohio 等偏远之地,气候好,向来是富人与华人都喜欢定居的热门宝地。
yishun2009 我前面随便举的两个纽约市区的例子,每套公寓都在人民币1千5百万以上,比上海贵多了。
——老弟真有意思。拿纽约的海景公寓来说事,还说是“随便”的例子。上海浦江景的高级公寓要多少钱,这个你可知道?
且不论两地人民的平均收入差有多大。
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分析的?撇开利率,年限,建筑质量等因素,当前新加坡组屋的房价也不会是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的2倍。
再退一步说,即使是2倍。新加坡同样地段大小的房子出租回报是中国的5倍,而且还是很好租。
倾巢之下无完卵
在全球化的今天,正如通货膨胀没有国家可以避免,不动产泡沫积累也是亚洲国家难以规避的
所以,所谓的寻找价值洼地,试图在另一个房产市场里规避系统风险是不明智的
新加坡2011年私宅见顶?见小顶?或许吧
国内一线城市2012年见顶?见小顶?或许吧
此轮的大顶对二者来讲都为时尚早了点,涨幅还没到那种程度
不过说起美国的房价
虽说最近多了中国人投资,不过我不认为美国房市就已经见底了,即便这是头号强国,即便在大部分人看来已经是相当物美价廉了
不是这样的…
个人所有收入都必须上报cpf,只是缴交顶限为4500… 也就是说,cpf有收入的具体资料… 薪水10,000 record就是10,000… 只是缴交设限…
否则4500顶限往下平均,怎么也不能平出4xxx的平均数来…
貌似iras, mom, ica网站上不少都是引用cpf的收入数据…
美国乡下的人均都比中国北上广人均多的多,2010中国的GDP总量全球第二,可人均还在百名徘徊。 即使,国内房价还会继续疯涨。我也经坚决不掺和,拒绝做泡沫的一分子。
回复 goldenstar 的帖子
同意
貌似iras, mom, ica网站上不少都是引用cpf的收入数据…
=======================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因为cpf的统计数据最及时,可靠性最高,覆盖面最广,成本最低,所以基本都用这个数字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这种情况国内比较严重,在本坛,特别是上面讨论的几位我觉得不在此列
如果国内的房价注定继续疯长,大家会怎么做呢?
人都是逐利的,没有一条金条比另一条金条高尚
要是做泡沫的一分子就可以发财的话,不知道你是否真的能做到,我想我是抗拒不了的。
只不过你并不知道你去做泡沫,还是做炮灰,所以言之凿凿没有意思
国内也很难跌, 人多粥少, 城市发展不平衡
兄台教训的极是,我一时冲动没注意分寸。
如果以当年小鬼子的房价做标准,北上广还是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当年光东京的地价就超过了美国全国的地价总和,牛吧!
实际上中国也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了,
2010北京的总地价超过2010美国GDP的总量。
都是浮云
我只是在说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远没到顶,因为还远不及东京,香港,台北和新加坡的房价。我通篇没说过中国房价要狂涨。看来有人看帖有理解问题啊。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严重不同意你的这句话,国内的居民收入能达到你所说这些城市的平均收入么???不是差2倍的问题吧,别拿国内某些高工资的说事,我们讲平均工资,如果算上农民工的工资的话,再比较一下,你认为达到东京的房价就见顶了吗?我看未必。
如果一定要给国内一线大城市的房价设一个顶限,不能拿东京等城市房价做标准,国情不同,我认为这个顶限肯定比东京房价的顶限要低的多。
话说上海家庭平均年收入多少啊?税后。
为什么谈北京上海的房价要和他们的平均收入来比较
偶同意楼上的, 人口啊, 要把2400W上海人口投到新加坡. 这的房价早爆炸了
高房价是控制人口流动的一个手段吧。。。如果美国加息。。。中国房价不知道那时牛不?
跟你说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按收入比计算,你也不要按汇率比,直接用一比一算算看。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上海的收入水平连美国全国的平均水平的4分之一都不到,就更不要跟人家的纽约比了,
各位,泛泛地比较中美新的房价是没有大多意义的。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比如
1.地理位置。比如,有人已经提到说上海应该跟美国一线大城市或香港东京比这级别的比。其实还可以更细分到地段区别。同样是在大城市里,地段不一样造成差别巨大。新加坡的芽笼跟Marina Bay 才差了多远的地方?不了解的人怎么知道为什么差一点点的距离价格天差地别?
2.人口。比如有人提到说新加坡这两年公寓上涨是引进太多移民。人口除了人数很重要外,人口结构也很重要,比如高收入的人跟低收入的倾向不一样,对房价的影响也不一样;有家庭的跟单身的也不一样等等。
3.房子(及土地)本身的因素。比如,组屋跟私人公寓如何类比?99年地契如何比较永久地契?中国的70年有如何比较国外的永久地契?精装修房跟毛坯房如何比?同是精装修的,装修价不同又怎么比(新加坡的装修比中国可贵多了)?有地房产跟高楼房又怎么比?
4。当地政策。影响房价的政策很多,效果不一,如何能比?美国的房产税那么高,交税30多年足够买多一个房子了。这里讨论美国房价的有想到这个么?新加坡买组屋有限制,买有地房产有限制,中国买房也有限制,但限制的条件又不一样,如何比才合理?至于买房卖房的交易条例,更是变了又变,怎么比?
5.当地经济。经济不好房价跌,小孩都知道。银行贷款利息高低对房价的影响,这里的人都提到过。除此之外,经济结构也很重要。然而最困难的就是对经济的预测。市面上那么多的预测专家,都是在猜而已,跟算命的差不多。
综合以上,除非写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不然是无法公平地比的。(但写完后估计情况又变了,论文成废纸),所以我从来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要泛泛地说,我只能说新加坡美国,中国的大城市已经都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基本的城市结构都已经定下来了。20年前的新加坡,10年前的中国大城市,顺便买房子到现在都赚。这种日子已经不会再有了。但想投资的人,机会肯定是有的。
关于收入的问题。
国内算“收入”的方法跟国外是不一样的。算法既然不同,比较也是毫无意义,除非能计算出其中的差别。
更别提国内偷税漏税情况的普遍。所以国内的“收入”数字是严重偏重真实的。
我猜想,上海的个人收入早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了。别问我根据,就是一主观看法。作为3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那时新加坡河香港还没影),我对上海有信心(注:我不是上海人)。
“魅力S射 要不把上海的土地面积也给新加坡试试看,比人口密度。 发表于 1 小时前 ”
这位同学你不会觉得上海城区和江苏一样大吧??
09年的市区(排除郊区)数据如下: (当时1900W, 现在2400W)
地 区 土地面积 年末常住人口 其 中 人口密度
(平方公里) (万人) 外来人口 (人/平方公里)
黄浦区 12.41 53.20 8.95 42 869
卢湾区 8.05 26.94 4.61 33 466
徐汇区 54.76 96.27 14.11 17 580
长宁区 38.30 64.40 9.29 16 815
静安区 7.62 24.84 3.05 32 598
普陀区 54.83 113.59 22.70 20 717
闸北区 29.26 76.03 12.00 25 984
虹口区 23.48 77.08 8.63 32 828
杨浦区 60.73 120.62 14.33 19 862
闵行区 370.75 181.43 74.61 4 894
宝山区 270.99 136.55 36.26 5 039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新加坡的公寓在土地使用年限、建筑质量、设施、维护、绿化、容积率、公寓内环境、公寓外环境等各方面好像都比北京上海的商品房的质量高多了。还有别拿新加坡的大众化公寓的质量和上海北京的高档公寓的质量相比,也别拿北京上海的大众话的商品房的价格和新加坡的高档公寓的价格比。
我没信心。太浮躁了,从上到下人人都是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有点钱的都要移民留个后路,不是做长期发展的料。别看现在上海现在风头十足的,中国这些超大大城市的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都是体制经济扶持的结果,党中央一声吆喝,全国人民贴钱给它装修脸面,刨去这层体制,上海还嫩得很,话说香港人就特不服这个。
所有大城市都是靠别人撑的。香港还不是靠中国撑着。新加坡也是靠其他国家地区撑着。全世界哪个大城市能完全靠自己生存?
我对上海有信心是对城市有信心,至于个人嘛,呵呵,不敢说自己能在那边混,起码现在不敢。
撑和扶持是两嘛事。撑是互利的,扶持是单向的。一个靠着家底厚办个公司的富家子和一个自己打拼的老板,处事之道和生存能力完全不一样。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具体说说看差别在哪里?上海怎么是单向了?香港和新加坡的情况怎样互利的?
我的看法跟你正好相反,上海本来而且已经是国际大城市,如果不是国家对它的负面因素,上海早就起飞了。反看香港,不是历史的原因,现在就是一渔村。如果你说深圳靠扶持的,我同意,但上海不是,如果中央对上海放手,上海早飞了。虽然我是深圳的,但事实总归事实。
同意这个, 上缴中央的税收-地方财政上解中央-中央财政返回-出口退税-净上缴中央的财政 , 最后的那个净上缴, 上海占了全国的1/3+
再比如,奥运是全国出钱,世博中央可没给钱…
上海的房价如果还不及东京,香港,台北和新加坡,那么上海就不是成功的。这个追赶历程可能还需要10年,或20年,但一定会赶上。也许在未来东香台新的房价会倒退,但重要的是,她们(包括上海)的房地市场要在一个比较相对等(绝对价值)的层面;而不能是像现在这样,新加坡的房价是上海的两倍,太不正常了。上海的房价上涨,是正常化的表现而已。
我以上谈论的只是上海的商品房市场,不是ZF应该做的用来解决广大市民居住问题的经适房,请看客不要混淆两者的概念。
中国的房市早就脱离经济理论的层面了,国际标准是人均收入与平均房价的比例是1:3,房价上涨的速度要与人均收入持平,至少与当地GDP速度持平。美国在1:5的时候就崩盘了,现在中国的比例是多少?
以中国现有的国情,对房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策。但偏偏每次打压房价政策的出台都会导致新一轮增长的怪像,最主要是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得益集团们扭曲政策。中国不制止这种关商勾结,不解决贪污问题,一切都是浮云,迟早步上小日本当初的老路。人家当年最少还有技术还有其他实业。当今的中国呢?即使北上广国内的一线城市发展很快,但是和国际上的大都市有的比吗?除去高楼大厦还剩下些什么?当地买了房的普通老百姓,除去房贷还有多少可以支配的钱?当地政府一半以上的财政预算来自卖地收入,真到了崩盘的那天就不可想象了。目前国内有多少资金都流到房地产内,还有多少人愿意搞科研,拼业绩的。这种病态的市场还会有上涨的空间,还会有前途?省略千字
我同意你的看法,当上海的人均收入赶上或者接近东香台新的时候,房价肯定会在同个水平。
上海的房子是全中国有钱人+国外有钱人在买,房价肯定撑在那里不会下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什么国际标准?经济的东西有什么国际标准?经济学家搞出来的东西,他们自己都说是参考而已。如果你要看过教科书,书里强调都是理论而已。经济学不是科学(起码暂时不算是),用理论来引导事实是不靠谱的。金融风暴的原因他们自己都还在捣鼓着呢。他们要真懂自己能搞死自己?
扯到什么贪污的,就说远了。还是那句话,有心的,总有机会。印尼那种贪污严重的国家,不还是很多华人赚到钱?
中国的体制决定了上海根本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随市场调节的金融中心,它现在的所谓金融中心的地位完全是行政手段的后果。上海在解放前是个无可争议的中心,但现在在共产党的体制下绝无可能,除非它也一国两制。
互利是什么,简单的例子,去香港新加坡开公司,享有非常优惠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通关便利,我给你增加利润,你给我增加影响,这就是互利。去上海开公司,如果纯粹基于互利的原则,恐怕没多少大公司愿意去,很多许诺不是地方说得算的。要在中国做生意,你不一定非得在上海设个办公室,但现在的潜规则是你一定要在上海开个分号,我有亲戚在浦东外事办和徐汇工商,每年增加的外资公司数目是内部指标,他们就拿审批权卡人。所以现在上海看上去商号众多也配一个准金融中心的身份,但水分很大。
再比如公司上市,不是证交所自己拉的或者商家自己选的,而是几乎是上级部门指定的,你不许去深圳,必须在上海。
行政手段和公务员的权利太大,经营就是本末倒置。
我就知道有人又会拿这个上缴税收来说。。。
交多交少,这就是中国的体制,你不交得交。党中央母亲高兴了,就发点钱让你家装饰装饰,可是你家兄弟姐妹可着实不少,很多手足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让他妈待见一回。所以有点头脑的就拼命找花样要钱,见过世面就争办奥运办世博办亚运办青奥运,地位低点的就办个家庭运动会什么的。这也不能怪他们,家里的规矩就是这样。
话说世博 450亿美元,上海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全自己出?存n年的小金库都不够啊。办个世博多好啊,不用自己出钱就把家里的里里外外都重新装修了一边。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你这不是倒过来证明我的话么?
还说什么扶持,中央没有扯后腿就不错了。
如果公平地在市场经济底下竞争,凭上海的天然优势,早成世界金融中心了。刚刚还看了早报的一遍报道,都是一堆扯后腿的政策,还说扶持。
去年本市地方财政收入2873.6亿
俞正声: 你刚才问中央财政拿多少钱,我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安排里没有中央财政的(投入)。
吴小莉:包括1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俞正声:都是我们,都是上海出,上海也不是财政。
what … if … 是最 YY 的辩解,脱离了现状,神马东东都是理想化的。
所以最后看一个净上交啊.
刚刚抄漏了后一句:
吴小莉:发债。
普遍少给是不可能的,特区或许少给点。地方的钱都给母亲大人要去了,所以就拼命卖地皮,这是房价高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体制就是个怪胎,到处都是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地方。
为了个世博,配套的道路工程的投入就3000亿RMB了。况且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要用在其他方面,教育文化老年人之类的常年补助,真正能盈余能存起来的极少。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神马YY,你我的不同在于对上海现状的理解。
你对zf的政策理解成对上海的扶持。我则认为扯后腿的成分多。
临大海,接长江,位于富饶的长三角,北上南下,西通西南。客观地看,有哪个地方有上海的优势?
神马是扶持?是本来神马都没有,在强硬大政策的推行发起来的。所以香港深圳才是靠扶持,北京也是靠扶持。正常情况下,老百姓会选择一个地处偏南没有几片平地的渔村建城市?正常情况下,老百姓会选择地处偏北风沙侵袭的地方建首都?
让讨论在猛烈些吧~~~
个人认为房价是跟收入挂钩的,以我的同学为例,夫妻都是中国名校毕业,上海户口,在2008年购入的房产,如果搁到现在,肯定买不起,收入涨了那么一点点,但家庭总收入真的没法跟国际大都市相比,如果像你们所说中国有钱人都去上海买房了,撑起来上海的房价,那不是更说明上海房价的畸形了吗?真正工作的人都租房子吗?有钱人拥有大把的房子?真的如此,人才必然大量流失,何以支撑上海的经济。
香港不需要扶持,虽然现状不如以前那样风光,但它多年自由市场跌打滚爬的实力还在,脱离了中国它也能活得滋润。
上海要是没有了中央行政手段的扶持,马上就不行了。真正放手让上海去自己玩,过个10年20年上海一定可以追上来,但是,那是如果。我最讨厌讨论不切实际的“如果”。
山谷无回声, 这咱不是在讨论扶持么… 偶就说是中央对上海的扶持少过上海对中央的贡献…
这钱交的多交的少,哪怕’净’交一分钱, 那也是贡献, 更何况现在不还是交的第一多么… 偶没明白为什么这个逻辑要比比率… 好比父母说老大你挣的多,所以你应该养家,补贴兄弟姐妹. 老大补贴了. 父母又说你以前补贴的多,所以你以后要按这个比率补贴下去, 你多挣多补贴这是应该不是孝顺. 最后父母还说, 是我扶持了我家老大, 没有我作为家长收钱, 他立刻不能赚钱…
(好了这玩艺不关偶的事情,偶还是去研究偶买房子… 顾小家顾小家顾小家比较重要:lol )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香港不需要扶持?脱离了中国也能活得滋润?
你这话老曾听了要笑死了。你最讨厌“如果”,但你这个“脱离了中国也能活得滋润”是最可笑的“如果”。
1,香港不需要中央扶持,这是笑话。香港就剩金融,房地产和旅游业3大主业了,哪个不需要中国市场?不是只有给钱才叫补贴。没了中国当然也能活,烂船还有3斤钉嘛,但是恐怕会式微得更快
2,上海少了扶持发展也没这么快,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嘛。
国家对上海的重视也不是10年8年的事了,不说现在,不说老江的时代,不说建国的工业布局,有天津的朋友的话,就简单比较一下当年收复上海和收复天津的区别吧。
作为远东的明珠,中国的纽约,对中南海而言,上海还是承载了许多的历史意义的
3,讲到扶持,甚至我们的台湾省,都有沾光吧
4,说到底,一个地方的崛起,本身的实力,国家的政策,经济大环境,文化渊源都有莫大关系,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要不,为什么挑北沪深,不挑别的地方先呢,这叫prioritize。不信的话,把特区这套搬到南美区试试,碰壁可能性很大
别太小看香港了,港人说说那些话不过是危机意识。香港人说上海深圳发展得很快,但没真正把他们当对手,新加坡才是香港在本区域的对手。
新加坡的房价上涨, 可怜的是我们吧。。。。
买不起房, 租金又涨价。:'(
对新加坡的房价我也的确是觉得差不多到顶了。。但新加坡有租金市场支持。。房子怎么样租都租的掉,我根本都不看好国内房价,法律不健全,政策朝令夕改,上海市区400万的房子,一万都租不掉,只有二线在修地铁高架的某些城市还有一点点小空间而已,也就那么一点,毕竟国内收入就那么一点点。跟这里是没得比的,不知道楼主对国内房价为什么怀有这么大的信心。。。
回复 张惠妹 的帖子
我也同样的疑问。
回复 大刚需 的帖子
中国的城市可以摊大饼,不断往外摊。得看人口密度,不能光看人口
上海是典型的“未富先贵”,这是上海人的传统,外表一定要光鲜的,背后的辛苦和窘迫自己知道。
楼上这位义顺大哥,你这话让2千万上海人情何以堪呐。。。
中国房地产还会涨。但是多少人有能力可以弄几套房子在那里长财呀?不相信“届时新加坡普通家庭财富会低于中国一线城市普通家庭财富。”。。。中国多数人就拿几千块RMB的月薪,新加坡人均月薪可是4千多新币哟。
没办法呀,像新加坡一样,外地人一边嚷着喊着上海不好,上海人坏,一边撕皮赖脸要挤进来,搞的每年春节的上海才像上海人的上海
回复 张惠妹 的帖子
我上海同学现在最高的收入也就我的五分之一,普遍的都在4000上下,大学毕业才5年都没如果不啃老,根本就不够花
刚从国内看房子看了一圈。我家乡是个3线城市。房子很美,让女的会很冲动。
我看得有公寓和别墅,价格能承受。别墅修的比美国的还美。看了就想马上下定。比新加坡的别墅绝对的美很多。
可惜现房全部都被人买光。
可见有实力的人真多!下订也只能买个号码在哪儿排队。
我们那也有个三线小城
买别墅一个号就是50万:L
国内有钱人真是太牛B
国内特别是上海的房价崩盘是迟早的事,现状就是一帮本地肯老小年轻,大部分工资不如意的中年人,一帮准备逃离上海的外地精英,一帮乡下进城打工的,靠那小部分本地有钱的,外地有钱的别想撑起整个上海滩。上网去查查本地人和上海人的收入中位数就有数了。。
错了,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新加坡了。楼主可以去查查。
回复 张惠妹 的帖子
是啊,有的人不知道一直在鼓吹上海啥。
也没人说上海不好,只是说房价确实太高。
月入2万以上在上海就滋润啦?
买房子还不是要用到老人家的钱。
不然就还是租房子。滋润啥啊。
2007年我请浙大的交大的硕士毕业生,要给7千多,少了人家不来。现在这些人都上万了。这样的人在上海比比皆是。这个价钱恐怕还找不来最好的,最好的都进国有垄断企业或去美国留学。垄断国企的收入,那就没谱了。
你们或你们的同学没拿到那么多,要问你们自己。你们不是上海的高收入人群,但无法否定高收入人群是实实在在的在那里的事实。尽管类似这部分人的数字占上海2300万人口的总数的比例没过半数,但还是有2,3百万的。
回下面的老弟,我说过多篇,在中国不能看平均,在统计学上讲,平均的概念没什么代表性。在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在那,所以高收入人群占总人口的相对比例是低的,但是绝对数字是高的。
回下面妹子,你老公8K不算低。4金是自己的,其中公积金可以用来买房。你的例子是全年收入积蓄3W,还是工作几个月后的积蓄,这很不同;再,你可以谈谈你们的生活状态,每年积蓄3W, 每月你LG到手5.5K,你可能也有收入,那么为何每月才积攒下2千5?我只能猜你们的消费水平比较高。2005年以后,上海房价绝尘而去,对2000年以后才开始工作的2005年还没买房的普通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
习惯性的把极小撮人群的特征拿出来代表大众群体,而且是放大自己好的一面,放大别人不好的一面。
公司的茶水阿姨都知道,额,你们中国人很有钱噢,这么多人来新加坡赌钱,买名牌。。。她以为中国人都这样。我心里想在中国跟你类似的人群,吃饭,住房,基本生活都没保障的。
09年大学生薪酬表
2009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最高的26所大学:
大学名称 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
清华大学 5,339元
上海交通大学 4,808元
复旦大学 4,726元
北京大学 4,620元
上海财经大学 4,428元
北京外国语大学 4,276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267元
上海外国语大学 4,091元
中国人民大学 3,887元
中央财经大学 3,795元
中山大学 3,737元
南京大学 3,717元
浙江大学 3,444元
西安交通大学 3,436元
华东师范大学 3,402元
同济大学 3,384元
华东理工大学 3,240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233元
北京邮电大学 3,206元
华南理工大学 3,204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179元
暨南大学 3,140元
西南财经大学 3,138元
中国传媒大学 3,109元
东华大学 3,084元
厦门大学 3,084元
收入上万者,在上海起码有2、3百万人??
请你列出具体引用数据来。
国内也应该搞个家庭收入调查,像新加坡一样列出中位数,平均数,每10%的平均数。。。等等等等统计数字,让大家一目了然,否则都根据自己认识的人来判断收入高低,严重的以偏概全。
田忌赛马学得太好了。
内地现在是大闹民工荒,民工待遇不比这少,还管吃住,企业到车站去抢人;
26所一流大学毕业生才多少人,农民工有多少人?不要忽略了农民工挣钱回乡买房的力量;我一农村堂兄妹,一个20,一个16,在外打工4年,俩人寄回家25万人民币盖起一栋楼,你让个大学生工作4年存12.5万试试看?
不必在乎太多大学生收入情况,现在大学生才是被边缘的弱势群体,—– 财富比不过炒房团,人数比不过农民工。
现在还小看农民工?时代变了啦。。。。。
想到我哥们给我说的事,我觉得特搞: 武汉那边,工资1000招搬运工,招不到人;工资800,找仓库管理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下子找了6个大学生.
我老家一个表妹,上到高二,辍学去打工,东莞那边,刚进厂就月薪2K管吃住,加班另外算钱,:lol, 4-6人1个寝室带空调电视,比不比大学生存的多?一年下来能存多钱?
就这流动性都还很大,很多人一看待遇更好立马就跑了。二三线城市农民工购房能力还是相当靠谱的,我老家那旮,房价从1000飙到现在3500,买房的都是外出打工的
42 789 62 390 25 390 50 666 32 268
一、按产业分
第一产业 28 969 38 264 43 431 80 000 19 649
第二产业 35 016 49 843 12 744 43 702 26 998
第三产业 49 036 65 564 30 003 76 925 36 330
二、按行业分
农、林、牧、渔业 28 969 38 264 43 431 80 000 19 649
工 业 35 266 48 559 11 492 43 482 25 982
采矿业 57 724 105 267 24 080
制造业 34 006 40 903 10 431 43 098 25 55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84 033 85 948 65 314 149 415 61 689
建筑业 33 571 57 823 27 354 79 523 30 16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5 057 52 688 15 876 64 932 40 346
# 交通运输 44 319 51 689 14 825 66 679 40 272
邮政业 61 940 64 137 7 91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8 575 112 528 70 856 98 106 43 482
# 信息传输 114 869 118 721 81 071 113 584 103 417
批发和零售业 29 097 41 011 18 535 68 343 23 880
批发业 31 378 50 802 22 775 87 770 23 978
零售业 24 778 28 820 15 726 33 907 23 677
住宿和餐饮业 25 550 38 314 17 836 32 873 22 916
# 餐饮业 22 320 61 052 17 222 30 780 19 758
金融业 141 185 159 637 29 900 174 569 131 007
房地产业 38 342 58 627 36 188 39 583 34 34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9 848 27 682 21 430 129 792 24 02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65 996 70 868 53 944 114 981 52 03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42 992 49 427 26 221 82 296 29 72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9 096 30 009 7 608 29 155 18 695
教 育 63 908 67 024 40 060 68 317 30 43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69 051 73 495 64 006 66 605 24 871
卫 生 70 548 75 041 67 673 66 605 24 505
社会保障 53 342 54 095 49 056 159 143
社会福利业 42 257 47 595 18 584 21 8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2 221 64 460 38 798 38 124 30 698
文 化 68 822 70 395 44 497 52 284 72 832
体 育 46 300 46 236 75 565 32 000
娱乐业 22 037 44 002 5 787 31 002 18 62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69 046 69 384 46 374 64 067
2009的, highlight了几个平均’高薪’聚集地
可以问一下,新加坡现在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吗?(家庭和人均)
我觉得yishun同学说得不夸张。国内同学的收入是挺不错的,不管是不想承认还是不愿承认,事实就是如此。话说回来,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指标,心态好最重要。
再举一个例子,我2005年招工程师,看好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交大的本科毕业生,27,8岁吧,在一家台企做的,我准备给6千,想怎么也有震撼力了;没曾想,结果被另外一家公司横刀夺爱,给8千,给我劫和了。遇到好的人才啊,真值钱,千万别小气。那是6年前的事,够久远了。
再举个例子,我居住的小区,与我同期买房的业主,几乎都在2007,2008年又出手买了第二套,第三套房子。那时的房价已经在高位,他们还是有实力大胆买进。他们有购买力。
我无法搞到上海高收入的真实数字,其实这连ZF都没法做到。我只能相信我的感觉,因为这感觉建立在我亲身经历或目睹。即使它可能是错的,但我也相信。
谈到高收入,是因为有人故意或有意把上海人的收入说低。 上海有没有低收入的人?大把大把的。有没有高收入的人?也大把大把的。这就是今天的上海,今天的中国,没什么好奇怪的。这大把大把的高收人群,绝对数字是巨大的,也许他们身后有人数5倍10倍于他们的低收入人群,那也无法否定是他们把房价抬高的现实。
回复 雅楠 的帖子
同意你说的
同意你的心态好最重要..
但是就算我自己不比较,家人长辈亲戚朋友也都会拿我们去比较. 不说那些家里有钱有关系的, 也不说公务员, 就说说偶以前同桌(上海)都4W一个月了(会计). 偶听她说了以后分外惆怅. 去年下半年开始, 渐渐的都有不想再回上海的想法了. 怕被比, 怕被比输了被笑话… 这种心态很丢人吧, 我自己也知道的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说得在理。
生意是生意,生活是生活,不应该搅和在一起。
一个推着独轮车的人,看见一个开着轿车的人,大声说:开轿车有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只要中国还在往上发展,房价是一定会往上起的。特别是一些好的地区。有钱人还是很多的,不要看平均数。
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
冒泡JJ, 我服了你了.. 我哪有说上海平均会计全4W了?
要全4W了我还在这挣扎, 那不如我买个豆腐去撞了…
社会上当然低薪的比高薪的多, 但大部分本地人都有房子, 也有很多受益于城市扩建动迁 (不说地段, 至少小变大了)
这位义顺非得把极小撮人抬出来以此来证明上海人薪水很高,因此上海房价不高,这就未免太可笑了,这是因果关系吗?这根本是两回事。边上还有若干帮腔的,你酸葡萄,你不要搅合。。。实在不明白,是我的中文退步了,还是各位太会扯了?每个社会都有两级,没人否定这个,也没人在说这个。
你家穷得揭不开锅,我在边上说,撒谎!刚刚看到你家隔壁老王在啃鸡腿!太无厘头了吧,周星星的电影看多了?
我是在反问你,上海一个会计拿到4万月薪的,真有很多咩?
哪里有说平均4万月薪的。
要说个别案例,我在N前就认识有NN套房子的上海亿万富翁了,那又怎样?
同意你最后那句话。
哪里的贫富差距都在加大。但这不等于说,上海高薪阶层已经超多了……讲几句自己所认为的情况,也还没到“嫉妒”这样的大帽水准。
不是很明白你这句话。点进来就看见YIShun这几句话,发表点感慨。
对上海不熟,也没专指上海。
买房是一门生意,生活情调又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没钱的人,也可以很有情调。有钱的人,也可以做得很没品。
但是一个人买不起轿车却在酸开轿车的人,真的没什么意义。
没意义不是“妒嫉”。
就像一句话,从我嘴巴里说出来的,和从一个名人嘴里说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怎么样让自己更有实力,怎么样让自己明天会更好,是我们所追求的。
买房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大把大把的钱放在纸面上。
一笔买中了可以马上让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高度,一笔亏了可能会因为经济困窘使孩子失去更好求学的机会。
我喜欢看到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逃避攸关民生的问题。
这是我的想法,别人的不想去指手画脚。
好吧, 那请把我楼上的发言理解成对某句知足常乐的感触, 对我个人现状的感触.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是不是因为你自己是成功人士,你身边或者说你接触的人都是一些高收入群体?广大贫穷的老百姓你没机会接触
回复 大刚需 的帖子
上海有着很多高收入群体,这是事实。新加坡难道不是吗?我以前的工作也接触到很多高收入群体,做生意的当老板的就不提了,就那些拿薪水的也很吓人,很多人几万的月薪甚至几百万的年薪。这些人都住洋房或者高级公寓里,一个人名跑车就几部,当时我也觉得怎么有钱人这么多,可是事实是这里大部分还是拿着几千块的月薪的小老百姓
嗬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事实就一个,角度不同,结论自然南辕北辙
别争了,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
怪不得朋友中一对夫妻06年回上海了,夫妻两人加起来大概五六万吧(或许会再高一点点),我们说他们的家庭收入在上海TOP10%,他们怎么也不认同,说怎么可能,他们这个收入想都别想进前10%,他们08年买的房550万,另在早几年买了一个当时一百多万的,据说现在净资产超过千万。光那数字听听俺就觉得震撼了。
前几年,眼睛鼻子闭起来买房,都有得赚。房价全面起。
相信接下去不会这样了,人有贫富差距,相信房子也有地域差距。
上海作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一块地,得天时,地利,
只要有钱人觉得值得买,相信一定涨。
就像一个古董,有什么用呀,又不能吃,看看也不美,
人家就是愿意出几千万,上亿的在买,它就有价值了。
申明一下,我不是上海人,只是尊重事实。
同意Yi Shun 说的 上海高收入人群不少
我上海的朋友圈里里, 高中,大学同学. 工作7年 – 年收入在 30w -50w 的包括各种灰色收入就有5,6个,也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
但是公道的来说,当然收入低人群是更多(一年10w), 从我同学比例来看 基本上是 1:5 到 1:10.
但是这些高收入的加上很多外来资金是把上海的房价给炒起来了.
让我也只能在新加坡望洋兴叹阿 :'(:'(
都在各说各的。这个帖子里的中心思想不止一个。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没钱的还在说着,有钱的已经在买了。
保持平稳。
看完一些人的帖子,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人人都知道现在国内的房价不合理,可还是有人为贪官奸商唱赞歌,胜至同流合污。哎~~~~
争这个其实没意思,房价高低我们根本没有决定权,房价合不合理也要看谁买,年收入100万买个300万的房不就是3年的收入嘛,收入少的与其抗议,消极等待,不如想想怎么提高自身价值,怎么才能赚到100万。
回复 古道 的帖子
顶你一下。
确实什么预算案,什么平均值,其实都是分析师,数量统计师的工作,人家总得出一些数字,说明在工作着,也是要赚钱吃饭的呀。
关键还是看有没有人买。
像拍卖会一样,底价上可以无限延伸。
有人要就天价,没人要就抄底。
博傻嘛,就好像股市4000点能继续涨到6000点,3000点能跌到1600。全部取决于我们蛮干的天朝政府。
先是08年底爱面子,抽风似的放贷款,救房地产,现在管不住了又发呆劲往死了掐。
中国房价涨势 由一线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有点灵感,股票上面得来的:牛市末期,蓝筹股和优质股都已经贵的没法买,股价滞涨;便宜的垃圾股,冷门股在各种概念鼓吹下纷纷飙涨。
前者分别对应北上广深,后者对应二三线城市。
在新加坡,前者对应中央区公寓,后者对应偏远区公寓。
不知道在房地产市场能否应验:lol
确实溢出效应明显。现在房市的不少情况都和股市当初6000点的时候挺像。至于是不是真是牛市末期,静观其变。
看到这个很汗呀。。。
遥想10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和妈妈说,以后要是赚钱了,在上海家附近(普陀区靠近静安区)100万多点买套3室2厅,那是美美D。
到今年年底工作要5年了,和老婆一起努力攒钱,终于将要攒下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RMB了。但是现在房价已经到了300万还不止。。。周围的上海朋友,买房的基本都是几年前买的,现在的这个价位,基本都作无奈状。
房价的上涨速度比起收入快的太多了。。。房价直接影响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品质。如果可以安心凭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大家的抱怨当然会少很多。 但是对国内的无背景无后台无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希望太渺茫。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做的真的好太多了。所以虽然没有各种“和谐”,怨声却小很多。
买房很多都是基于房价将来会上涨的想法才买的。中国没有经历过房价下跌的历史,经历过一次老百姓就谨慎多了,回想起来就知道当初多么的疯狂了。当年股市还不就是这样的。。。。。。
回复 cabbage 的帖子
如果可以安心凭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大家的抱怨当然会少很多。 但是对国内的无背景无后台无户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希望太渺茫。
本文来自 新加坡狮城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275394-19-1.html
关键还是得看个人,大家的普遍印象是如此,可是还是有不少人不靠关系也能拼搏出一片天,我弟新加坡POLY毕业,回去发展,二线城市,年收入已经100万RMB,他的同学大部分还是混在新加坡,回去的发展也平平,个人的能力占了很大部分,能吃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总结,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吃苦不计较得失,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好理念
对,海南那时候留下很多烂尾房。北海也是
我从别处抄来的,一北京的哥们写的,你们说这是假的,随便你。
大家平时老说国内的房价高,其实我想说,并不高。大家在比较的时候,应该比较北京上海与纽约东京的房价(当然是想对于当地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中国其他大多数城市,房价都很低。而且大家根本不知道北京人多么有钱。我所住的小区,当年3000一平米,现在6000,比较靠郊外,我和我老婆两人一年接近30万,但我发现我们家是这个单元几乎最穷的。
在中国,很多人的收入,不是简单的工资,奖金。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灰色收入,而是在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要你是勤劳的,你有太多的机会去挣钱。我是做计算机的,每年除了工资10几万,而且我一年有好多个私活,比如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个产品,每年都能卖不少钱,而且还有一些项目什么的,一次就是5 万以上,一个月就做完了。我的一个邻居,在公司工作,同时自己还开个小公司,收入丰厚。
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呢,因为有太多的人能买得起房,北京08年奥运会,所以这两年减缩了很多建设项目,所以就更加供不应求了。
在国内的同学都过得不错,尤其是中学同学,几乎都买了车,而且都是买的德国车。有的甚至于已经买了奔驰550。
2个字符的限制
喜欢这斯的文风。
你是近几年才从外地回上海的?或者一直住在靠近江苏的地方,对市区的房价根本没有印象?99 年不到3K,2000年3K左右,2001年就到4K了。
引用: yishun2009 香港物价还便宜?脑子被门挤了吧 发表于 昨天 23:27
看不懂他写的啊?会学校去再去学学以前老师怎么教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
引用: yishun2009 90号汽油6.60元;93号汽油7.11元;97号汽油7.52元;0号柴油6.98元;负10号柴油7.40元。哪有10元的油啊?一看就是瞎掰 发表于 昨天 23:26
接近10元,看得懂伐?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hanhan写得挺好的,反映了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吧。
上海2000年房产平均3326/米。中心区黄浦静安长宁5000。啥时候中心是3000了?别告诉我闸北这种传统下支脚的地方也是你心目中的上海中心?!
透露点自己隐私。
2000 年我卖掉肇州路徐家汇路路口的旧公寓,房价不到 2600,卖得很费劲因为看得人很少,买入大木桥那里的新公寓,房价 3000 出头。03 年4400低价出手因为要垫付新公寓,新房子买在华山路镇宁路,当时售价92万RMB。第一次业主大会上见到过任贤齐。刘嘉玲06年在我楼上买了一套花了300万,坐电梯时还遇到过一次,她去年好像卖掉了。这个房子2011年的市价是660万RMB,小区里有110套房子挂在中介那里求售。
别太想当然,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我自己的房子暴涨不代表我认同这个现象,我老是觉得自己房子的价值很离谱,我捂着这房子8年也不是因为看好上海的房产市场,事实上要不是想着在上海留一套房子回去时可以落脚,这房子我早就卖掉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角度不同际遇,很多人都在自己那口小井里自以为是,或报怨或自大,以为自己是中国主流
别太武断了。我家2001年在普陀区靠近静安的地方(离大火那里不远,打车到恒隆起步费)买了套30几平的房子,9万。
另外正如冒泡同学贴的,香港的日用品比国内便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品质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韩寒的中心思想亦是如此。
中国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管理的一群。政府的不作为不代表一切就合理了。
都是依靠外资发展起来的,外来技术进步的。资本家怎么能让一些打工仔过高的提高生活品质呢,只要利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下,要利益最大化必然得对人才好,人才过上好生活才安心为你卖命,否则早跳槽了。
反倒是天朝当朝的,随便利益最大化,榨民脂民膏。不服气要造反就和谐你。或者搞搞外来阴谋论,忽悠下大众。(埃及政府下台前就一直在大吼:别上了某些外国势力和国内少数反动分子的当!)
全世界来看的话,当前最邪恶的资本家莫过于某社会主义政府了。对整天背马列的人来说很讽刺。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个新阶级:权贵资本主义
不要这么说啊,看中东,北非那里发生什么事了吧。
人家那边主要是贪WU而已。
我朝特色是“国有”资本渗透各个最赚钱行业,然后赚的钱都流入权贵腰包。经济危机时房价微跌,第一批把地价又炒上去的全是央企。
房价为何贵?因为地价贵。地价为何贵?公开拍卖。谁炒的地皮?央企(约等于国家)。卖的钱谁拿了?地方政府(等于国家)。
很好很强大。纯中国特色。
中国的房价也一样啊,基本在今年见顶了
呵呵,中国式的传统啊,封建式的社会主义。
那咱就看看出行吧,以下全是人民币价格:
上海 香港
出租车起步 12(3km) 15(2km)
起步费之后 2.4/km 6.25/km
地铁 3 – 9 3.3-20
汽油(93) 7.39 7.91
柴油 7.33 9.16
私家汽车 不用比了吧,中国产的汽车太便宜了
我怎么也看不出香港物价便宜,我估计我的脑子没进水。可能又有人说了,香港人收入比上海的高吗。。。可是那个疑似韩寒明明在说他是从上海去香港的呀。看来假冒的中国文人的瞎扯还真有人信。
回下面点评,去香港扫货的,是奔国际一线品牌奢侈品去的,最明显的是LV,Coach的包什么的。奶粉是个特例,让三胺给祸害了。
回下面冒泡姐的点评,那你就举个例子,如在香港的日本某牌的汽车,型号和排量;我一定找出价格便宜的不同牌但同样功能的国产车。
Lion1,既然你认为香港物价比上海的便宜,那你也举几个具体例子吧!让大家看看你手里的数据。
我什么都没说,因为我确实是不知道。
我只是觉得你似乎话还没有说完,也或者是漏了什么。
飘柔人参滋养洗发露(1升) 上海 75.00 香港 51.40
多芬润泽柔嫩沐浴乳(1升) 上海 44.20 香港 36.80
10卷装维达卫生纸 上海 32.50 香港 19.70
得宝小袋装餐巾纸(18包) 上海 16.00 香港 17.00
高露洁超感白(160克) 上海 12.90 香港 14.20
奇伟洁厕液(750毫升) 上海 11.40 香港 8.90
李锦记特技鲜味生抽(500毫升)上海 20.00 香港 5.90
李锦记财神蚝油(510毫升) 上海 11.00 香港 8.10
红富士苹果(1斤) 上海 6.00 香港 3.40
鸡蛋(1公斤) 上海 15.00 香港 8.60
太古砂糖(454克) 上海 10.00 香港 5.10
农心特辣香菇面(120克) 上海 4.70 香港 4.70
狮球麦花生油(2升) 上海 89.00 香港 60.99
养乐多(5小瓶) 上海 10.00 香港 6.40
回复 maurice 的帖子
悄悄地问你一句,是不是你在上海有一套面值600多万的房产,你就觉得别人认为你“是”了?而没有那么多房产的别人就都是自以为“是”了?
如果某人在上海的房产面值比你的多,那么这个人是不是比你还“是”?
真这样,如果那个人恰巧是我,那你还会不会认为谁拥有房产多,谁就是“是”的逻辑了?
别在那摆谱了,在上海有个600万的房产好像挺吓人似的。你要炫富?
我从来没说过什么谁谁自以为是的话,讲道理,拿数据出来,别炫富。
所以说,在这个坛子里,你才是最自以为是的。
你要是不知道肇州路徐家汇路在哪儿,建议你查查地图再来说。
什么叫不敢卖,莫名其妙,你看得懂中文吗?我的房子600万也好,60万也好,我根本不在意,买着只是为了回上海时有个地方住,我要是想炒楼,早就抛了。而且我说了一大堆,是要告诉你2000年,2003年时上海市区的真实房价,免得老是自我感觉极好的胡说。
我在告诉你我经历过的真实房价,因为你在很自以为是的信口胡说。你就盯着那600万两眼放光?
你这人整个一莫名其妙。你今年贵庚?
最近,国家某部公布了一项统计数据,告诉人们:你要不是三大式人物(大款,大官,大腕)而想在大上海的郊区,买套100平方米总价300万的房,社会阶层所付出的代价请看: 1 农民:种三亩地每亩纯收入400元的话要从唐朝开始至今才能凑齐(还不能有灾年); 2 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除去住行衣税还剩1500,需从鸭片战争上班至今(不吃不喝,双休日不能休); 3 白领:年薪6万,需从1960年上班就拿这么多钱至今不吃不喝(取消法定假日); 4 抢劫犯:连续作案2500次(必须事主是白领)约30年。 5:记 女:连续接客10000次,以每天都接一次客,需备战10000天,从18岁起按此频率接客到46岁(中间还不能来例假) 以上还不算装修、家具、家电等等费用。
你不会以为富士苹果是从日本进口的吧?
还有你能不能 tmd 别点评啊?有话直接回帖好了。
kao, 你就剩这点能耐了,挑白字?你要真在上海市区住过,我就不信这2个读音能让你联想到其他什么地方去。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上海的房价更可笑更无奈。就像皇帝的新衣,明明是光屁股,却有人昧着良心在鼓吹。
我错了,我不该骂你,我不该对个脑力发育不健全的人太认真。
最好,在国内,新加坡都有房产。。。。 无论哪里都不会吃亏的。准备在2线城市再买一套, 乘现在价格还没超过60万人民币。
查过HDB了, 以前买的HDB,不受那5年,限制, 可以随便买了。
你也就这水平了,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到处放可笑的言论。看到几个字就跟献宝似的挑出来,全然不管整段内容说的是什么。自己前后说得颠三倒四互相矛盾,
一会儿说00年黄浦静安长宁那里房价5000(我都不计较你把长宁当市中心),让人举个例子给你看看,那我就告诉你吧,我00年刚好在黄浦卢湾交界那里卖了套旧公寓,在徐汇买了套新公寓,房价也就在3000左右。没话说了?接着就东拉西扯的挑什么徐家汇路偏(你要是觉得长宁都是市中心,那肇周路岂不是中心里的中心了),周字写错,那房子旧。。。你要是不知道那地儿在什么地方,就谦虚点说不知道,或者自己去查查地图做做功课;我写了新公寓才3000,这人跟瞎子似的还在说旧的,不值钱。我写我在上海的购房经历来驳斥你说的那些什么市中心,5000之类的信口开河,这倒好,这人全不管,一个劲的说炫富啊不抬举你啊。。。扯淡很行嘛。再之前还武断的说我只去过上海几次不了解情况,搞得自己老上海似的,我都不跟你计较这些信口开河的废话,不过一而再再而三的瞎扯,做人不能这么没品啊。
一会儿说香港物价哪里高过上海了。让人举例。自己弄了一堆车价汽油打的费用。举例给你看看日用品的比较吧,又说那些都是国际名牌。鸡蛋,苹果,洗发水。。。国际名牌?!Y#!*#@^&*,要比实用的,这些不都是每天用的吗?都不知道这人脑子怎么想的。然后又转开了,开始说扫货买名牌。我说哥们,前面在说日用品物价,后面又说扫货,你的思维太那个了吧。
隔壁板有个哥们跟你极其类似,都是说话极其主观但都不靠谱那种。
资本家没那么坏
进了外资企业才知道原来福利比国有企业好,很多。员工利益有保障。
什么社 会 主 义好,资 本 主 义糟的话其实是说反了;P
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发现那些在外企打工的白领们工资都好高啊,月薪才拿一万都不好意思跟人讲
3000和3000出头有什么区别?你说话都是带小数点的?打错个字有什么奇怪的,电脑上打字zao zou 肇州排在前面。
汽油什么的,困惑你好几天了吧?是真韩还是伪韩写的,你去他的 blog 看看不就知道了。而且人家说的是汽油近10了,说的是物价飞涨的意思,这人对7还是10为什么这么津津乐道?
看大家关于收入的讨论,感觉可能还有个年龄差异被忽视了。
财富积累通常和年龄成正比,年轻轻就盆满钵满的毕竟是少数。
所以年轻人看到的收入少,生活困难的会比较多;而四十岁左右及以上的会觉得身边有钱人比较多。
这大概也是一种代沟吧
飘柔人参滋养洗发露(1升) 上海 75.00 香港 51.40
多芬润泽柔嫩沐浴乳(1升) 上海 44.20 香港 36.80
10卷装维达卫生纸 上海 32.50 香港 19.70
得宝小袋装餐巾纸(18包) 上海 16.00 香港 17.00
高露洁超感白(160克) 上海 12.90 香港 14.20
奇伟洁厕液(750毫升) 上海 11.40 香港 8.90
李锦记特技鲜味生抽(500毫升)上海 20.00 香港 5.90
李锦记财神蚝油(510毫升) 上海 11.00 香港 8.10
红富士苹果(1斤) 上海 6.00 香港 3.40
鸡蛋(1公斤) 上海 15.00 香港 8.60
太古砂糖(454克) 上海 10.00 香港 5.10
农心特辣香菇面(120克) 上海 4.70 香港 4.70
狮球麦花生油(2升) 上海 89.00 香港 60.99
养乐多(5小瓶) 上海 10.00 香港 6.40
这些日用品大部分可以找到价廉物美的国产品牌,用不着买这些国际品牌。 调料干嘛要买李锦记?卫生纸为何要买维达?这种比较很有误导性。而我举的例子中,没有涉及任何品牌,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香港的巴士就更贵了,过个湾就10元港币,上海过江可以买到1元的票。
03年我在上海,住中山公园对面,当时中山公园旁边一在建公寓(毛坯房)就已经1万2一平了,整套连装修带家私250万了(150平米吧),当时觉得真的是很贵啊(小区没什么泳池池,没会所的)不知你在华山路这种地段买的92万的公寓有多大?因为华山路就地段来说应该更贵才是。
朋友在离华山路附近也买了一高档公寓,01年就已经200多万了(才两房室,当时她也感叹房子比加拿大的贵多了),当然她买的真的是那种相当好的,小区会所超大,有室内泳池,一切设施很齐全。现在就不知是什么天价了。
相同的品牌才有比较的意义,不然你随便找个牌子来说一样用,都不用比了。香港人一个月薪水可以买2个LV,上海人一个月的薪水可以买100个环保袋,一样用,但能说明什么?
130平米建筑面积,低层,03年我买的时候还在建。有室内游泳池,要游泳每年交8000块。。。
华山路路口丁香公寓,早2年落成,但那里全是市政府官员住的,这个身价又有些不同。
是的,四十左右我的朋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多过得挺好的,有房有车,那是因为90年代大家毕业结婚时,只要是大学毕业找工作还是很容易,而且房子还没有那么贵,还买得起。许多人不光买了一套、甚至多套。现在的80后就过得比较痛苦,因为当他们毕业时就走上扩招,房价也涨上了天,而他们的父辈那一代又正好是老三届那一代人,真是雪上加霜。
是心平气和吧? 字都能搞错,真搞不懂你说的是什么,吓我一跳
没办法的,某同学武断的天性使然。支持自己的数据和事实拿来当金科玉律,至于反面的事实,要么当没看见,要么给你套帽子说是假的。
比如真韩寒假韩寒那么简单的问题,自己去新浪博客看看就行了:
http://blog.sina.com.cn/twocold
这样简单的求证都懒的做就一口一个“疑似韩寒”,“假冒文人”,其主观武断可见一斑。
和这样的没办法讲道理。大家省点口水。好好一个讨论贴,这么歪了不值得。
趁午休來瞄瞄,一邊吃飯一邊看貼,發現新加坡工作真的很閒,上班時間都可以長篇大論扯這些,還都憤上了,呵呵
什么时代的事情了?
知道现在大学毕业生一毕业的第一选择是公务员,第二就是大型国企么
你看懂了吗?你真看明白了吗?你真喜欢从一句话里面挑几个字来然后自娱自乐?哈哈,我真的fu了你
那是因为贪图安逸,或者是有后台。
有志青年很少去那里的。
这年头“混”已经是潮流了。
知道现在大学里最流行的词是什么吗? 不再是托福雅思GRE,而是“不挂科!”
大家比的不是谁成绩好,谁进的公司好,而是谁的老爸老妈更厉害。
有志青年去哪里了呢?
其实另一个角度来看房价,就是:
上海的有钱人,那种可以轻松存5年就买套200万-300万的房子的人,有几户 (我相信yishun同学说的,应该不少,举个例子比如50万户吧)
然后看看,市区的房子,有多少个单位,比如500万户。
然后两边都扣除这50万。拿剩下来的房子的价格,和剩下来的“普通民众”的收入比较,看看是否合理。
有钱人有钱,或者绝对数量不少,不能作为整体房价应该高的理由。有钱人钱多买大房子无可厚非,但居住需求充其量也就是两套房子而已。其余的百姓也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即使赚的少也有安居的权利。如果大多数人都买不起房,或者为了买房要透支半辈子的幸福,那就是病态,这个房价就很难站住脚了。
另外一方面很大一部分问题在于发展的不平均性。所有资源,比如教育,医疗,都集中在大城市,所以大家都往大城市跑。美国的纽约房价是贵,但是大多数人根本都不屑于住纽约,真正要养孩子的人还鄙视纽约,因为“宜居”的城市太多了,而且可以随便“移居”。所以纽约房价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是irrelevant的。东京也是如此,现在年轻人去乡下或者小城市发展的很多很多。
出国的出国,进外企的进外企了。
其实想想挺郁闷的,在自己的土地上,真想做一番事业,非得进别国开的公司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否则创业被各种行政收费和“管理”掐死,做公务员被各种“他爸是李刚”郁闷,连进个娱乐圈都要被“潜规则”。
在就业上不是不想支持国产,但是环境的不公,只能让大家用脚投票了。
上次在上海做项目时候认识几个实习生,在我们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大大感叹,说这里积极有干劲愿意互相帮助的同事们,和那些整天只知道饭局和混日子的国企同学们相差太大了。(不是绝对情况,我也有认识很有才的在政府工作的同学)
回207樓yishun2009童鞋:
香港各區消費水平和物價是有分別的,新界最平,港島最貴,總體來講生活成本和物價肯定是高過國內任何城市的,超市日用品部分單價確實略平過深圳等一線城市,但這不代表整體物價低過國內,就像不能凭奢侈品價格大大平過國內就斷言香港消費低一個道理。
回复 cabbage 的帖子
房子是商品,具有投资属性。富人把财富放在房子里,比买股票,存银行赚得多。在新加坡,很多富人会买很多套房子,这并不是居住需求,这是投资需要。有需求,就有合理的价格。谁的合理价格?富人的。房子具有稀缺性,我先买了,就没你的份了。所以富人就用实力(资金)抢先霸占住资源,等待后来的人接棒。这后人可能是移民,可能是年轻人,不管是谁,只要有需求,那么来接盘吧。他们有足够的持有力,房子可以出租,可以销售。所以说,至于本地的大部分人群有没有购买力,对高房价并不重要(没多大影响)。他们(富人)可以等你攒够银子后有购买力了,再卖给你,他们不急。这话让后来人听起来残酷,可实事就是这样。
未来的上海,也是如此,也会像纽约一样。富人(包括全世界的富人)玩商品房,穷人住经适房廉租房。更何况现在的情况是,相对于华人圈的港台新,上海还是块价格洼地,充满上涨想象空间。要不是这次ZF以强悍的非常规的手段强行干预,今年还会上涨。尽管今年会有所回调,但长期趋势还是向上的,因为前面还有港台新,更远处有东京纽约。
天朝ZF由于长年忽视福利房公益房的建设,让开发商去解决所有人的住房问题(让狼给羊喂食),导致近几年百姓买不起房,民怨积累太深。这次又下重手干预商品房市场,又是治标不治本的极好范例。
大家都是成年人,逞口舌之争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论坛,发言虽然自由,但是也是建立在遵守论坛规则,遵守版块规定,文明发言下的自由。
多次接到对ID【maurice】的投诉:
不少ID投诉Maurice发言不文明,骂人,爆粗口,用恶劣的语言对参与讨论的其他会员进行人身攻击多次。现先对ID Maurice 做出【禁言一个月】的处罚,以观后效。
首先,我先道个歉。本来我真不想回复了,但是看到这些缪论实在忍不住,请多包涵。
既然你承认房子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有他的价值。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必须有他的合理性,既然你自己也承认上海房价的不合理,又是凭什么依据说五到十年后会大涨,而且还是拍着胸脯那种,你可知道会害到多少人?
你真以为其他人讲不过你? 1、人家和你讲道理,你和人家耍流氓; 2、人家和你耍流氓,你和人家讲法制; 3、人家和你讲法制,你和人家讲政治; 4、人家和你讲政治,你和人家讲国情; 5、人家和你讲国情,你和人家讲接轨; 6、人家和你讲接轨,你和人家讲文化; 7、人家和你讲文化,你和人家讲孔子; 8、人家和你讲孔子,你和人家讲老子; 9、人家和你讲老子,你给人家装孙子 10,最后大家都无语了!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醒醒吧!中国很多东西都卖的很贵,不只比香港贵,连欧美国家都自愧不如。
首先由于中国的高关税,国外进口的大部分物品肯定贵过香港。
其次,中国制造出口有些可以扣税,甚至偷税漏税,反而外销的成本低过内销的。
最可怕和可笑的是,很多明明在中国生产基地制造的,运到国外转一圈送回中国,就变成make in XX,价钱就是成倍的涨。做贸易的同鞋,应该清楚这种情况有多严重。
中国最便宜的是菜篮子,因为中国的农民是最可爱和勤劳,也是社会最弱势的一族。但是,伴随着各种天灾人祸,连这最后一根稻草都快保不住了。
咦,你不是到处标榜要五讲四美吗,怎么先自己骂爽了再一溜小跑去告状?
忘了发截图了:
我觉得楼主的这个话题很有讨论价值,大家可以更加深入地更加广泛地继续讨论下去。
我希望大家把目光都转移到【房地产】问题上,不要再纠结谁谁谁先骂人,谁骂人比较多,谁的话是真骂人谁的话是口头禅这些无聊的争吵上。很没有意思,知道吗?
同时,我希望各位看到有人吵架时,是抱着【劝架】息事宁人的态度,而不是看热闹,或者在一旁【煽风点火】。对于那些煽风点火故意挑起事端的人,我劝请你歇着了吧。
这个话题,是个好话题,值得讨论,我不想因为你们的争吵而演变成一个吵架帖;我也不想把一个好好的讨论帖给关闭了。
请各位互相谅解,互相宽容,互相礼让吧。以上所有的争吵,请,就此打住!回到正常的房地产讨论轨道上来。
拜托了!
庆幸,手里的公寓脱手。先租房子啦,等到房价稳定再买了。
回复 linuxriver 的帖子
我同意你的观点
回复 shichengati 的帖子
请问楼主, 外国公民能在中国买房子吗?有写什么限制或政策吗? 谢谢! 很喜欢你的分析.
新加坡地少需求大, 长期来说房地产是看涨吧. 我猜的, 哈.
回复 yishun2009 的帖子
这个帖子是说新加坡房价的···不要离题···都是有眼力劲的人···看清楚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房价,首先,新加坡是个什么国家,岛国,岛国的意思是地小,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结合,使得这里寸土寸金,房价当然比一般国家要高很多,土地越来越少,外来人口越来越多,都住哪儿去,加上新加坡是花园城市,还得注重环境,不能修太多房,太高的房,这一切都是决定新加坡房价高的问题,地是新加坡人的命根子!中国现在的房价是看上去很乐观··升值的很恐怖,那是商人在玩的游戏,中国地大物博,到处是荒山,人民不缺房子住,所以那些一线大城市的房价属于荒唐天价,想想中国公民的工资水平,对比房价,跟本就是商人们的炒作,跟风的中国人都做起了地产,所以房价迟迟降不下,迟早,哪一天当中国也顶不住金融危机的时候,那就一切玩玩了··都会抢着扔房···到是时候还有人要房子吗 ···一切都玩玩了···迟早···中国要吃房子的大亏,,·
谁说新加坡地少?小是小了,但相对于人口,可不少啊。
说话前,先拿出本国的地图,好好看看吧。
http://www.streetdirectory.com/asiatravel/singaporemap/
每次开车经过大片的森林、绿地,我就觉得:这边的住宅土地大大地有。
拿西边来说,choa chu kang 地开发完了,边上还有更大块的lim chu kang;
jurong west地热门了吧,那边上还有tuas的超大块荒地有待开发呢!
说到香港楼价,刚收到的邀请信,香港山顶Black’s Link的房子,450平米,2.7亿港币起。。。
#¥%……—*()—*()) 我直接厥倒,少三个蛋的时候我才会考虑一下:o:o
:Q:Q:Q:Q:Q:Q:Q:Q:Q:Q:Q:Q:Q:Q:Q
这不都在涨吗?;P;P
此楼人妻极旺。就是争论太多,看的人眼花缭乱。待我看过再跳进来参与。:lol
各有各的理。不过如何发展有谁能看清楚?
上次我弟说沈阳不知哪位在位者说2005年人均年收入25万RMB。如何达到?印钱?达到了房价???无语。
回复 cabbage 的帖子
赞同你的看法!
补充一下,中国的大城市倾斜度比国外大城市还高。就拿教育来说,北京户口上大学的优惠条件,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正因为中国的大城市有太多的附加价值,变相地提高了在大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也间接地抬高了房价。
我十年前就说过了,国内的趋向就是大城市越来越大。事实证明果然如此。比如广州。我国内朋友在2001年广州“郊区”买房子,后来城市扩大,“郊区”成了市区,房价涨了一倍多。这点跟国外发达国家是相反的。国外比较注重向小城市发展。新加坡也是向周边地区比如榜鹅盛港等开发住宅区。我个人是看好榜鹅的前景的。
回复 cabbage 的帖子
国企也是看性质的。
上礼拜我回国见一个朋友。人大法律硕士,大型国企。星期六还在加班,和我吃过晚饭后已经9点多了还继续回去加班。听他说待遇也不怎样(当然我不会问具体多少)。
至于公务员,也是一样。另一个朋友当公务员,一年好几月都跑外面,都没时间陪老婆小孩。工资也低。据他说,如果不是单位一直拿将来分房来激励他,早就换地方了。不好意思歪楼了,刚好从国内归来有点感慨。
上海大型中介机构德佑地产研究部3月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月,在整体市场成交大幅回落的情况下,上海市中心高端市场降幅更为明显。2月全市单价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一手豪宅累计成交仅有29套,成交套数仅为1月份的10%。与此同时,汉宇地产市场研究部提供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上海全市二手房成交均价为14904元/平方米,比2011年1月份的16044元/平方米下跌7.11%,这是自2007年10月份以来上海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最大跌幅。
目前上海月度二手房成交均价出现显著下滑主要是市中心区域引起的。部分占市场相当份额的豪宅2月份成交量大幅萎缩造成市中心区域的二手房成交均价下滑。
其中,历来被认为最保值的市中心成为二手房房价下跌的重灾区。2月,位于静安区、均价达55000元/平方米的静安枫景二手房买卖“零成交”;另一个单价在6万元/平方米以上的二手楼盘“中凯城市之光”也从1月份8套的成交萎缩到2月份的2套。二手高端楼盘成交的大量萎缩,导致了以高端物业支撑房价的静安区成交均价大幅下滑。 德佑地产研究主任陆骑麟表示,一旦3月上海楼市供应和成交都无法提升,那么后期房价出现调整的压力将日益显现,而传统3月“楼市小阳春”也将面临风险。
什么烂分析阿。
二月份下降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春节好不好。。。大家都休假回家玩去了。等到3月bonus发好才继续来看房的~
这文章写得很好,赞一个
感觉新加坡公寓的价钱还远没见顶,增幅可能会缓慢,这也是政府强力控制的结果。
这楼歪的厉害。
看了半天,被前面的炒晕了。。。。所以,综上所述:若想买个小小间的公寓作为投资养老,目前还不是最好时机,可以这样理解吗?希望得到指点,谢谢!
看跌的人永远都只有一个答案 “NO, 还不是时候”
这几天到处看房
没觉得跌,还是在涨
纠结
回复 小飞猪 的帖子
刚需还是早点下手吧,不要听他瞎忽悠.他自己买了,当然站的不嫌腰疼.
谢谢你,因为算不上刚需,所以纠结。
新加坡有一个现象就是大选过后房价都是下跌的,这次也不例外。
回复 魅力S射 的帖子
看到太晚了。顶,顶,顶。有才的人是多。
至于那位无才的,以后再也不会理他了。谢谢您的醍醐灌顶!
见笑了,有个人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一边在喊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有大涨的空间,一边狂吵新加坡组屋价格贵.真不知到是什么逻辑? 最悲哀的是,还有人认同.这就是民主的结果吗?算了,不提了.
买房子的人从来都是买涨不买跌的
估计这个房价还要持续涨上一段时间
至于楼主提到的国内房价,有多少是有价无市的呢?请大家自己考虑。
我有点想把公寓卖了
以前看到一篇报道,说香港人抱怨房价高,一位专业人士跟记者说,现在每平米楼价是我月薪的三倍了!!
这是几年以前,当时感觉港岛的价格超高,想想这边的公寓每平米价格也只有员工月薪的一倍/两倍,对比显著啊。那时候每尺400,500,600的比比皆是。
现在看看,公寓价格猛涨之后,按照新开盘公寓的一平米一万两千新币来算,也刚好是月入4000的职工的收入三倍。
以后趋势如何,难说。如果流动性充足,大家买房热情高,房价“见顶”可能还要再等一阵子啦。
新加坡的公寓不是这里房市的主流,不是收入4000的人的必需品,这里没人抱怨公寓价高。
现在买私宅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家庭中2个人都收入4000新币的话可考虑买中低档公寓,至少我身边不少朋友是这样做的,他们的家庭收入在7500-9000左右,以前买得早的不觉得贵,现在不少认为价位偏贵,仍在观望当中。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房。我的观点是由于买涨不买跌的心态,私人房产还会上涨或者至少保持这个价格一段时间。现在出动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国投资家越来越少。
本地市场,就是有那么一波本地人赶上了前两年的好势头,靠组屋和公寓赚到了钱,当然要改善下自己的住所咯,继续提升呗,所以新盘还是卖的那么热。
国外市场,我身边包括我,至少4对小夫妻都买了公寓,现在很多国内1线,2线城市的当地居民都有2套以上的房产,爷爷奶奶一辈的一套,父母工作单位分的一套,房产市场刚刚兴起时家庭又提升的一套,所以随便卖掉一套都是150w朝上的,甚至200-300w. 正好用来新加坡购置房产。
看涨看涨,还是看涨。
如果你有好几套的话,也许是个正确的决定,现在是卖房的好时候。
那只能说明他们眼光不好,不能说明公寓太贵。
买不起公寓也不等于他们就流落街头了。
非必需品,本来就要量力而行,抱怨这个岂不是吃饱了撑的。
1)2011年上半年可能还会慢慢上涨,但是成交量会越来越小;2)2011年下半年会有新盘打折和优惠出来,慢慢拉低房价;3)一两年内由于利息上升或者不可预知事件,房价可能会掉头向下,彻底终结这轮牛市。4)最后,政府调整政策,把限制买房搞成鼓励买房,从而开始新一轮房地产周期。
———————————————————
不可预知的事件是什么?金融危机?天灾人祸?日本地震、核泄漏算吗?好像也没对房价有什么影响啊……
加息的话暂时还看不到苗头,中国倒是一加再加……
成交量的话,早报刚刚报道“(新加坡讯)市区重建局今天发表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房地产发展商总共卖出了1788个新私宅单位,比3月的1386个来得高,是截至今年最高。若包括执行共管公寓,发展商在4月卖出1901个单位,也比3月份的1543个单位来得多。”
这样看来,房价还是要涨啊:L
下面五年有6万多套新公寓,supply充足。除非政府继续宽松移民政策向6.5m前进,估计上涨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再来个加息之类的就不好说了
不想住公寓的新加坡人,不是个好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住房水平~ 那80%的组屋居住者都是潜在买家~
323万公民,54万永久居民, 算350万,80% 就是280万, 按4个人为一个家庭来算,70万家庭。
6万套只够10%不到的家庭分,还有庞大的100多万海外精英呢。。。
怎么就supply 充足了呢
现在新公寓的价格更高。有些地方的价格,还是被新公寓带着涨起来的
你的逻辑是什么?看不懂。人家在低点买了公寓,说明眼光不好??
公寓是非必需品?如果你是公民或PR这个观点成立,因为你可以买组屋。但现在那么多EP申请不到PR,现在买公寓的都是刚需啊,都是必需品。
“以前买得早的不觉得贵,现在不少认为价位偏贵,仍在观望当中”
以前买的眼光好,现在才想起来买又嫌贵的,就是眼光不好咯。这么说明白了?点背不能怨社会,一样的道理。
此地房价高低,等你成了居民再操心吧。不然一个过客,却去指着地主招待不周让他住不到好房子,那真是岂有此理了。
看到太晚了。顶,顶,顶。有才的人是多。
至于那位无才的,以后再也不会理他了。谢谢您的醍醐灌顶!
本文来自 新加坡狮城论坛 原文链接:http://bbs.sgchinese.net/thread-4275394-29-1.html
你不理才怪!走到哪儿吵到哪儿,冤孽呀!说了无数多个不理了,结果理了无数多个。:Q
1)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居民?
2)’以前买的眼光好,现在才想起来买又嫌贵, 就是眼光不好’, 你这句话得罪了一大批人,人家持币观望有什么问题。
3)本版是理财论坛,怎么不能操心房价高低了?
你是不是居民关我什么事。
持币观望就观望好了,那还抱怨什么价高价低。你看不准这个趋势一直观下去一直抱怨下去,这不是眼光问题是什么?
我本来只是回复你 290 楼的引用,别拿公寓的价格跟月薪4000的人作比较,这跟香港不一样。没想到你中文理解忒差。
啥也不说了,你这样的回复,谁也不能跟你再继续了。完全没有逻辑,浪费别人的时间。
2011年5月18日,马部长卸职。他在任的几年,正是新加坡房价飞涨的几年。他的领导和观念对于房价的走势功不可没。
1。他严重低估了新移民的购房能力。开始竟然每年建不到1万套hdb,可是移民每年都进来5万以上了。问题发生了,他竟然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察觉。
2。他严重低估了老百姓对于高质量住房的渴望。hdb越来越小。比起10多年前,hdb面积缩小10%以上。以前有6房,他在任期间取消了。所以,新加坡普通老百姓的平均居住面积估计20多年没有任何提高。人民住在hdb里已经失去了自豪感。
3。他在任这几年,虽然经济在发展,就住房而言,老百姓的居住其实是降低了。现在一不小心锁定5年。5房已经很难申请到了,很多大学生家庭不得不住4房,3房。买2手房更加难买了。人民越住越小。私人房产上涨,使组屋提升变得困难了。
挺赞同你的看法的
写得不错。。有感触。。这个时代是中国的时代。。应该说是亚洲的时代
个人蛮赞同楼主看法。香港、国内楼市今年也基本见顶了。前两个月小忙,把咱一家人手上持有的房子除自住一套外其余全套现了,股票也估清了,整体看淡,等机会,关注下半年。
迟些时间会证明一切,如果真要是卖错踏空,咱也认了。
俺刚在二线城市买房了。
2011年12月8日,公司与外国买家印花税大幅上调, 新印花税措施再给房市降温。这一轮降温措施主要针对外国买家与公司,从即日起非个人投资者与外国买家购买任何住宅时,都必须缴付比之前高出好几倍的买方印花税(Buyer’s Stamp Duty)。在股市不断下跌的今天,政府推出这些决策,可见其控制房价讨好老百姓的决心有多大。
回顾今年年初写的预测,本人坚持同样观点。新加坡房价的上涨空间已经极其有限。现在就差一个触发点来引爆房价的调整了。
如果房价还上涨,新的措施还会出来。这个时候,谁还会和Khaw Boon Wan对着干?俗话说:民不和官斗。2011年,房价不断上涨直到顶部,2012年就是调整年了。
这个,厉害啊!!!
还想2016继续当执政党就该这样。。
我妈开始摩拳擦掌了。。。
高人。。那么你觉得应该在香港买比较好, 还是这里呢?
香港现在也是大减价, 我父母打算大概十年后回去那边退休的。。
有人说没有先知先觉!不知道这算不算先知先觉????:lol
哦哦, 我周末回去跟他们商量一下。。
谢谢高人!!
香港是我老家呀。。老人都想回家乡养老。。
每天跟亲戚朋友喝茶吃点心 还有养老金 医疗也便宜
就是屋子小了点~ 大的又好贵。。
澳大利亚也不错啊,不过种族问题更严重些
现在哪里都是遍地华人了,呵呵
其实北美的风光气候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是怕冷的人,加拿大就不考虑了。
那时没打算回去的 所以什么能卖的都卖了
可是他们现在又改变主意了~ 可能这里真的太闷了吧
昨天才有个朋友跟我挤4个字‘港女拜金’,sorry
是不是这样啊?
幸好香港比较特别, 我们就算这边拿了SC, 还能保留香港的PR。。
我父母回去是肯定的了。。我自己和老公就很难说。 毕竟我从小在这边长大的, 对这边比较有归属感
我老公倒是什么都无所谓的。
哈哈哈
我觉得我不属于拜金吧。。所以应该不算港女~
我老公都是普通人, 住HDB而已。 我自己也不戴名牌的~ 我宁愿把钱存下来买股票, 这点我倒是挺地道香港人的,爱炒股, 以后有钱了就炒楼
这个时辰阿嚏很厉害的。。。
故纸堆离挖出来的。
基本还是准确的,在12和13年买来投资的同志们将会站岗放哨好几年^_^
没有你山谷雕吧?
时隔三年多点,再来细细看啊喷的贴子和各位激烈的各抒己见,很多见仁见智的观点,:)
听说山谷的小孩在伦敦名校读法律呢
看来是很牛的
山谷来讲讲经验呢
前两年经常看他上来的,最近这一年好像很少了,
换了衣服你们不认识而已。
正因为牛,所以在他眼里整个投资理财版都是失败者,被他拿来嘲笑讽刺的对象。
你对这小孩的成长很熟悉的啊
就以你所了解的,介绍下在新加坡如何能培养小孩成为这样的精英呢
呵呵,以他老爸的性格,会放养?
你听他编?
你没有看出来#332和#333是自相矛盾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