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新加坡前景堪忧?!从许文远的话说起

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地方的發展,外地人功不可沒,新加坡也是,國內有農民工,新加坡有外勞,異曲同工,封閉自關就是死路一條:lol新加坡这种地方的科研投入,还是跟美国比较起来比较合适,1 billion听着很多,不知够不够美国两个国家实验室花。比外国人数量更没意思了,说实话,拉过来的外国人是不少,简直到了舔脚丫子的地步,整体质量怎么样,呵呵。目前是科技投入一分不少,产出几何天知道,靠着低税和高度资金扶持撑着吧。都是不进则退的事儿,任谁都得顶住,还得攒足了劲儿唱吆喝。再看看本地大学的博士毕业工作之难找,多少人进了公司做着跟本科生master一样的工作,不胜唏嘘。是啊,中国是成绩好的学工程,这边是成绩最差的学工程,实在不行的读phd。如何和中国的工程师竞争 ?
新加坡的优势是服务。你居然觉得新加坡会放弃高科技。。。简直就是无知
即使让50%以上本地人买不起房开不起车,新加坡政府都不会放弃高科技,高科技代表着太多,
比如国防,政权稳定,国际地位,etc
就像天朝当年搞两弹一星这样的高科技的时候国内连温饱都还没解决。
不要说新加坡是什么小国,有了高科技,就不会再局限于地理上的小国了。
房产对老百姓性命攸关,对政府而言,呵呵,房子的事情政府也就派个许文远这种级别的政客来对付老百姓了事。
你也不看看许文远的职位,他做的不好是可以被公民选下去的,
公民能把某些人选下去么?服务水平还要跟人力成本做个平衡考量。。。。。。。期待看到新加坡卫星上天航母下海,核弹原子弹保驾护航的那一天!我很纳闷 怎么一说新加坡一点不好 某些人就如此激动。。。
新加坡 快点实现载人航天吧高科技里面还有一种属于类似于和平演变的软文化,甚至还包括医学
比如治疗一些人类疾病等等。不只是造武器打打杀杀你说的都是硬的高科技,现在新加坡主要是搞软的高科技,你把这些软高科技认为是高端服务业就好了。软高科技是在硬高科技已经成熟的基础上才搞的出来的,有点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硬呢就先软了不行吧?比如一个城市的水处理解决方案,这算不算服务业? 这里面需要很多有科技含量的东西,设计物理,化学,生物,材料。
这个服务业目前本地从以色列买了个半成品过来,是一个CREATE的项目,投资了30M,做成之后在城市水处理方面新加坡的高端服务业技术
至少能再前进一点,这样的服务业可以卖给水处理技术不发达的的确,甚至沙漠地区。
举这么个例子你可理解了?你可以理解成你雇了个杀手,杀手是服务行业的,但是杀手需要高科技的武器去解决目标。即使是金融服务业,也需要算法,如果外面人不卖给你,只能自己开发,这就又需要一堆phd进去填,变成了一个高科技。。。。。水处理算是新加坡还能拿得出手的项目。不过,在你这个例子里,研发的比例基本没有,买半个solution这种事,其实就是买个半拉子项目然后加点自己的东西,再从政府那里要点津贴,推出比原先的卖家略便宜点的整体解决方案,玩的是资本游戏和资源整合。走技术和产业转移这条路,一个要看人力成本,一个要看大气候,欧美现在都在搞回流,这条路比以前难走了。我邻居有搞宇航和高精军事科技的,深蓝,政府一路培养过来。都只涉及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说各自的圈子太大,同事都认不全。这些人都低调得很。
高科技转化为民用,大家才认识,但成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别拿引进三哥和国人说事,码农不是高科技。同意,码农基本上是高科技的推进剂,不可或缺。所谓的国防项目啥啥的,就不吐槽了,自己撸撸就算了,不信自己去军事展或者航展上开开眼界。这种项目说白了大部分就是为了配套买来的先进武器,是纯支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都是钱堆出来的。码农就是民工,稍稍高档。算法?拉倒吧,能理解别人的代码就不错了。框架都是现成的,找人来搭成不同的应用而已,都是靠 sales,pre-sales 在忽悠。
什么就靠引进专家。我是说本地人搞高科技的(不是那些码农)可能不少,只是低调得多,你我不知道罢了。我的邻居的专业是流体力学,上面再上面是宇航相关的部门,这些机构我相信应该都是本地人。新加坡的phd要读的人不清楚,这是人们心里的事情。
但是每年的新生人数是逐年增加的,本地人比例增加更快,NTU还新建了个IGS研究生院专门培养科技人才PHD,
这些事实跟你所说的phd没人读完全是相反的,好了,不玩纠错了。对这个国家你有你的想法。很正常。谁告诉你这些项目都是为了配套买来的先进武器? 你见过那些”先进武器”以及那些配套设施?
新加坡政府在你眼里就是一凯子么? 真是太荒唐了。
新加坡的高层政府是很牛逼的,牛逼到你无法想象。算了,说来说去就变成沙县小吃的版本了。。。。R&D只是科技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分支,
比较高档的科技包括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来认知宗教,哲学,主导意识形态,赢得选举,和平演变等等,
你觉得新加坡会放弃这方面的科技研究??
让几个有phd学位的工程师失业了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属于经济范畴,搞科技属于政治范畴。这只能说明你说的这些事,在政府看来,派个小弟去干就行了。
小弟没干好,你怨大哥能力不行?
可以,下次选举小弟下了,换个小弟继续干!沙县小吃会告诉你这都是高层们下的一盘大棋,是对抗共济会货币战争和土共黑科技的必要手段,一切都会在未来揭晓。好好一个强大的政府非要被你说成沙县小吃。。。一个完整的国家机构 当然要有国防科技。但是大家不是在讨论新加坡的产业吗? 支柱产业就要从经济贡献的比例说起,数据说话。产业也要转型,转型也需要时间,转型期间肯定会有阵痛。。。
就像当年IBM,卖了PC之后,成了现在一头巨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这种转型在业内被认为是成功的。
你说IBM它现在卖的是什么? 它有高科技么?废话都有!只是它公司小,转型快,坡国作为一个公司员工上百万,
没有个十几二十年能完成转型飞跃么?这十几二十年的转型期怎么办? 老办法呗。比如ASTAR招了5个中国人,在新加坡本岛开发出一个好的科研产品,这个好的科研产品价值数十亿数百亿,那时候谁还会在乎少雇了几个本地员工造成的本地经济损失?
莫非你认为雇个100号phd开发出一个数十亿的产品才叫对经济有益?
科技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做工的人口肯定是越来越少,每个产业的物理规模(厂房,能耗)肯定是越来越小,价值规模是越来越多,这有什么问题么?
新加坡就是在这条路上方向明确的大踏步前进。至于那690万外来人口规模,那个,毕竟依靠科技转型的使命还没完全,那就先用老办法咯。有什么错?完全没有!你太搞笑了,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4个里面2个的名称就有理工,科技这样的字,另外一个NUS理工科也是学校强项,
可能你自己觉得工程科技类专业不重要,好在政府不这么认为,所以前年还特意新开了一个科技设计大学SUTD,你自己把自己搞的非主流了。我的意思是 产业链要有经济效益才叫产业链。 大家说的转型向高端服务业我很同意,转型向高科技行业取决于高科技怎么定义。 高手可否详细讲一下你定义的高科技领域包括哪些(很多行业的上中下游或许都会涉及到高科技)? 国防科技不算产业链。 新加坡怎么样转型让高科技产业链盈利来contribute to GDP?这个属于我的专业内话题,因此,不说了!我不是SM系列的,那个系列是政府用来补充人口的,政府对他们的期望是中产,不是高端科技人才。
我觉得相对新加坡你总把美国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是非常不合适的,中国的一流人才首先是美国更是莫名其妙。
我总感觉社会上很多门道你并不是很熟悉,作为在新加坡的拿中国护照的中国人,我只是觉得新加坡政府的高层非常厉害,中层很一般。但是这个国家是很有前途的
不像本文标题所讲的那样危机重重。现实就是新的产业链还没找到,老的已经步入中年我个人观点是,新加坡小地方,文化底蕴相对少,社会容易浮躁,sales finance marketing 容易赚钱,所以大部分年轻人都愿意从事这些工作。 相反的技术工作,工程师,研发相对枯燥来钱慢,这也是一个趋势,如果政府要产业转型,首先要提高技术工作的满意度。 目前这部分职位多由外国人占据,明显不可能,由此而推, 产业链转型不大可能。
聪明的政府当然懂得扬长避短,服务,hub, 双语,都非常适合高端服务业。 当然高科技不会被摒弃,为了保持社会的国际化,多元性但绝对不会是gdp跟就业的倚赖产业。
至于本地大学工科学院虽然多,但是毕业生在坡的确更喜欢非技术类工作。 这个是有数据支撑的,只是我懒得找。别忘了 新加坡的教育和医疗也是盈利的高端服务产业之一。说得残酷一点,毕业生里面只有前10%是对这个行业有用的,剩下的都是用来上缴学费帮助学校提供资金的。
对于phd,这个比例可能不到5%,虽然他们不需要付钱拿学位。
但是现实是,新加坡不屑于做一些低级的技术开发,它试图一下子站在技术革命的山顶,时间上最大程度的抢夺技术革命引发的工业革命的胜利果实,直接花大力气攻打最艰难的地方,
乘着美国经济危机,模仿二战结束时候美国从德国挖人那样,把一堆顶尖科学家挖来,投机取巧。这招是非常英明的。
你知道山的形状都是尖的,上面小,下面大,山顶上才容得下多少人?更何况政府在明知道科技重要并且毕业生对科技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政府会怎么做? 继续加大科技教育啊
直接把本科生规模扩大一倍(这其实就是去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 然后呢? 多出来的本科生去什么专业了?  还不是理工科! 等哪天科技出现进步了,新加坡凭借这些年一直储备的
大量理工科人才,不是马上就雄起了么? 这叫战略性人才储备, 你以为储备几个做金融专业的那叫人才储备? 真遇上科技爆发这样的机遇那只能叫学生个人的人生投资失败。看到这里笑喷了。
我记得以前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的话:“土共是非常牛逼的,牛逼到你无法想象。”这国家是很现实,以英语为例,说么说自己是英语国家,其实大学里面完全不大量普及英语这个语言相关的诸如文学,历史等文化课程,对英文的认识永远是工具,甚至还恶意改造成了singlish。
这地方一半本科生都是理工科,毕业后其中一半又进入社会从事别的行业,这样自然而然把理工科的哲学带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催生理工科跟社会生活的相互促进。其实这样很好的。“把理工科的哲学带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这点还真没看出来。
我只是看到这些人受不住钱的诱惑儿放弃曾经的理想转去做金融、做房产了。
如果说哪里他们用到了理工科的哲学,基本也就是在shopping mall和超市里抢打折5%的东西的时候。这种东西不是全民的。真逮到几个就行了,而且政府和不少民间人士都是鼓励这种跟生活结合的小科技创业项目,提供奖学金,启动资金之类的。
包括EDB,NUS/NTU有些school都有类似的奖励计划。钱不对了呀。现在的30万跟10年后的30万怎么比呀?
不讲10后了,讲10年前吧,回顾一下。10年前花10万买的HDB,现在喊你10万卖回给HDB,你干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