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家说班上来了几个华中的男孩子,是交流生。其实,每年都有,今年来到了女儿班,于是我问她,你知道来的孩子都叫什么名字吗?女儿说,不知道,大家都没有讲话。
既然是交流生,大家不交流,也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我告诉女儿,一定要找机会跟人家交流,既是礼貌,也是学习机会。
我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等着女儿回家说故事。
今天女儿介绍的故事是,在华中孩子来校前老师布置的一个小组作文分享,大概是说为啥女校比男校好,女儿说作文分享过程中大家都嘻嘻哈哈的,那些男孩们居然没有讲话反驳。哈哈,直奔儿子房间,他说:也有女校的交流生来华中的。:lol这是两间学校之间经常性的交流活动。
我儿子的班上也来了几个圣尼格拉的女生,全都是乖乖女,默默地看着男生们在班上“折腾”。 第一天的课结束后,老师私下里告诉男生们:“我真想去女校教书,给她们上课一定比给你们上课要轻松愉快地多了。。。”是滴,只有那前15才有机会去交流。我问女儿,你何时去华中交流?女儿说,不知道,因为考试不排名次。无语了。难道一轮到客场的都很乖,放不开?
lz说华中的男孩到圣尼格拉也很乖。我女儿说她的班是最吵的那么华中与南洋也常常交流吗?这个经常有
除了学生
很多staff meeting两校都一起开~~~总之
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这样的交流也有一定的好处。
百度百科上抄来的:“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
由此推断,如果有一方人数少于20%,那么更可能发生的恐怕是紧张,尴尬,手足无措。。。正如春版说的,两校之间的交流很频繁。
除了圣尼格拉和南洋,莱佛士女中和华中的关系也很密切,但主要是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哈哈,有时“肥水”们会以一种比较异类的方式来”欢迎”华中男生。。。一位华中男生在南洋女中交流时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地点:教室。好有才的孩子女校突然来了男生,让我想起在国内时的一个故事。大女儿学校(中学)春游野生动物园,老公带上我和老二一起去那个公园汇合凑热闹。当老大的同学看到他们的同学居然有个小妹妹时,顿时有几个同学大喊:快来看啊,XX同学的妹妹…那架势,就好像发现了珍稀动物。
所以我一直带着起哄看热闹的心情每天等待女儿回来讲故事,女儿却貌似很淡定,没啥波澜似的。她只提到某个同学说:哦,华中男孩子的腿没有我想象的细。不理解这叫什么评判。哈哈
这回答真心。。。。。
腿没有想象中的细
这是从何说起的
你没问问 ?给儿子看了下 这个帖子
表示对布告栏不置可否
对你女儿的回答
相当认真:
华中的胖子很多的啊~~~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