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单身者无论是公民或永久居民 未满35岁不能与未婚兄弟姐妹

从即日起,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单身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再也不能与未婚的兄弟姐妹联名购买组屋。
单身公民可在满35岁后 购买转售组屋
  换言之,单身的永久居民不能再从组屋转售市场购屋,而单身的公民则可等到年满35岁后购买转售组屋。
  建屋发展局是从1990年起,特别通融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单身公民与永久居民,让他们和兄弟姐妹联名购买组屋,不过前提是,他们的父母必须在国外居住,在本地也没有拥有组屋。
  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昨天在国会回答马林百列集选区议员林谋泉的口头询问时说,在过去20年计划推行期间,建屋局会考虑个别个案的情况,才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由于建屋局在评估申请时非常严格,因此每年只有300起这类个案,占组屋转售交易量的少于1%。”
  她解释这个计划时说,政府当年允许无法组成家庭单位的未婚兄弟姐妹联名购买组屋,因为那时的组屋租赁市场还未开放,提供的住屋选择也有限。
  在计划下,未婚的兄弟姐妹无需满35岁就可以购买组屋。新加坡公民可购买新组屋或从组屋转售市场购屋,永久居民则可以购买转售组屋,前提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国外居住,也不能拥有组屋。
  傅海燕说,随着组屋租赁市场更加开放,未婚的兄弟姐妹可以从公开市场租房间或组屋栖身,因此建屋局已从即日起中止让他们购买组屋的计划。
  这个鲜为人知的计划最近在互联网上引起讨论。有网民质疑建屋局厚此薄彼,不允许未婚的公民兄弟姐妹购买组屋,却让永久居民这么做,以致组屋转售价格可能被推高。
  建屋局后来澄清,该局对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未婚兄弟姐妹一视同仁,只要他们的父母居住在国外,又没有组屋,便会考虑他们购买组屋的申请。
  新加坡金融服务专业人员协会主席梁实轩之后投函给《海峡时报》提出质疑。他说,多数永久居民的父母都在国外,也不会是组屋屋主。相对来说,较少公民的父母没有组屋,又身在国外。
  博纳(PropNex)集团总裁伊斯迈受访时也同意说:“更多永久居民可在这个计划下受惠,所以中止计划被视为较公平的做法。”
  他说,由于这类交易量非常少,因此不会导致组屋需求减少,也不会影响组屋转售价格走势。
  国会已经休会。


请问以前这个’未婚兄弟姐妹’需要什么身份?


应该是同父母的兄弟吧,如果是中国的,应该是需要公正。


这种情况很少了,应该影响不大。


多谢~!
呃,我的意思是,需要pr, ltsvp 还是什么。。


呵呵。是PR和SC。不然也不可以买HDB


回复 peterlc007 的帖子

SC可以和ltsvp父母买房…


这个…真不了解。一直都是以为是PR+PR或者是SC+PR,最后是SC+SC。SC+ltsvp父母的确是可以,查看了。谢谢补充。


没什么影响的,但只要sc有complain,政府在不影响经济的前提下就会干预的,确值得关注。接下来可能政府就会对一些永久居民的福利减少更多是一定的了。但老实说,新加坡离开这些外劳,PR,新加坡也是玩不转的。


恩。这个应该是试水的,应该还有其他削减PR福利的条例出来。唉…


试什么水。

新闻里面会上的官员说得很清楚阿
去年一年只有300个这种scheme的,不到转售整体的1%,于是取消。
根本没啥影响啦~


他们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杀工会分子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人
  当他们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随后他们向天主教徒而来我没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
  当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因为已经没有人了


所谓的‘网民’太S B了。。就那么点量的交易也去complain。。。他们干脆向HDB complain 组屋只有新加坡人可以买算了。。


最活跃的分子一般都是最底层的本地人

相当于中国早年城市的拆迁户,美国的底层白人,马来的马来人,澳大利亚的“本土Aussie” (不是Australian哦)

他们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感觉国家越来越不属于他们,时不我与,感觉政府对不起他们。是最活跃的骂政府制造事端,通过选票施压政府,争取有利他们的政策

1,他们往往标榜“美国人”,“澳洲人”等等,言外之意,你不是。
2,他们往往标榜自己“保守派”,信奉“福利主义”,“国家应该照顾我们”,仇移民。。
3,有强烈的“自豪感”,其实以往国家的成就和他们有多大关系那就见仁见智了。

新加坡还好啦,看看别的国家那个严重阿
这些人在坡不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知道不理会,吵起来成为议题就遂了他们的意了

另外:鄙视一下张元元。爱国没问题,阅兵很好,做show很恶心,用心比较卑鄙,说白了还是正眼球捞政治资本在国内当公务员往上爬。正好中新媒体都最喜欢这类新闻,把舆论搞得这么僵,还不是苦了这边的PR弟兄?好了,人家就大条道理说加大区分SC/PR福利了。

最近的虎妈蔡美美,一样的恶心,啊呸!好个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脸都不要了


反正见不得别人的好处。

不过,其实真正受影响的应该是公民。虽然规定上看PR能占一点便宜,不过,能这么做也难。


到反对政府的网站上一看,这种言论太多了。


求[关键词屏蔽]网站,看个热闹!!


分析的有道理,的确作秀很恶心,真心爱国的根本不需要掏出绿卡,但做的没错啊,像她这种心态人,不要说PR了,已经加入公民的也为数不少。。。只是感觉新加坡人太猥琐。。太小心眼。。。PR国籍也是中国人,就算第一代移民报效祖国有错吗?。。再说这里的所谓爱国主义教育。。。这里的所谓多元文化。。。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根本向去十万八千里,比都没的比,留下来的还不是为了点钱。。为了点好环境。。。软实力和文化向心力根本没得比。。。有时候想想这些‘网民’真是可怜可悲的一群青蛙。。


的确,感觉本地不只底层的,各阶层人民对中国来的总怀有说不出的发自内心的俯视的心态。。。有时掩饰的很好。。又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看美国加拿大都没本地人和PR矛盾可以这么激化的。。。。动不动不公平,动不动反弹一下要求取消PR什么权利。。。


最近的虎妈蔡美美, 何许人啊? 寡闻了


哈佛的那个?只知道tiger mum,不知道名字,黑黑


搜了一下,网上有炒作的,有诅咒的,就一下搞不清怎么回事了。


加拿大可能还好点,澳大利亚,英国这些才是重灾区呢,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那才是实实在在歧视。

其实看开就好,人都一样,大家都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本地的情况复杂点,但未必更严重,像你说的“俯视”的心态更多吧,歧视应该没有

主要是他们的心态复杂:
1,对于拿WP来的底层的国人,他们可能会鄙视得多些
2,对于拿EP/PR的,特别是混得很开的国人,这个才是他们心底里恨之入骨,又恨又怕的。

因为这些人充满了竞争力,而且是全方位的竞争,拿你奖学金,读你好学校,泡你妞,干你的好工作,买你的好房子,孩子读你好学校,孩子继续出状元,拿奖学金。。。

这些人,是政府所需要的“精英”,对国家竞争力无疑有很大促进,但是不是本地人所想要的?

所以还是部长问的那个问题:“你是想引进比你孩子差的人才还是引进比你孩子强的人才?”
这种问题对哪个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同在一屋檐下生活,理解尽量互相理解就好,毕竟政府也作了很多努力,毕竟没有人敢出面歧视别人,而在心里面的话谁也管不着谁,无所谓。况且据我所知,不少TX貌似鄙视马来/印度人哦

不一定互相爱对方,但学会包容共处这才是成熟的人的做法

听我的,这个PR/SC矛盾的话题就此搁下罢


恩···学你挖鼻屎,看浮云吧。。。


听大家一分析,还真是难。难怪本地人这样的态度了。


对头
她是出名了卖书卖好了

但是,其他的华裔母亲就被推到风尖狼口了。这年头这种事多得很哪

为利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媒体在这过程里的角色很不光彩,故意地片面报道,刺痛大众神经,挑起争议,毕竟有争议的话题才是能吸眼球嘛。

所以说,传媒的职业操守。。。:L


哈哈。传媒的职业操守就是浮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