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
回到台湾三个星期,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
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他们手中或怀中的幼儿跟我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缅腼的轻声说“阿姨好”
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一边钩着眼睛看我,不说就是不说。
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
,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
我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
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
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我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
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
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
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
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
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
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
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
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
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
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
“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
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1.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
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
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
“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
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
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2.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
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
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
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
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
“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
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
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
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
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
“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
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
大人怎么想,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
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
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吗?
3.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
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
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
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
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
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
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
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
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
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
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
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
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
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
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
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那一天离开书店后,我在一家公司的楼下碰见友人。
才一见面,他立即对着他那三岁的外甥说:“快叫李阿姨”。
静寂一秒后,他催促说:“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没有礼貌。”
而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静静的对他微笑,
慢慢的说:“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认识我,有些害怕,对不对?”
我想藉由这样的说法,让小孩安心,也提醒那个大人。
但无奈的是,那个看不见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继续说着:“这么没有礼貌……。”
眼看着那嘴巴越抿越紧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啊!
我逼过!
但我的几位前同事也都认为,
我女儿太倔了!
小时候的女儿,不难看,但难讨人喜欢.
最大原因:不会与长辈打招呼!
特别值得细细研习的好贴!xue版哪里搞来的哦,多谢!
我小时候就逼过,一直被逼到上中学。最反感的就是跟我妈去见到什么人,我妈马上就是“快叫X阿姨(叔叔)”,当时感觉特别囧。
所以从来不逼我儿子叫人。
女儿也是从不和人打招呼,就算是和她常见的姑姑们也一样,但玩一会她熟悉后就会开朗些。所以每回偶都代替她的身份替她问好了:(
我生性比较害羞,见了周围住的邻居我通常就一句,你好!
女儿这一点和我很像,可能是我没有起到模范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儿也是金口难开!
我家楼上的邻居有4个小孩,我经常在电梯里遇到他家的女主人。他家小孩见了我们都争着打招呼问好。可我家的女儿却低着头,一言不发。我要求过女儿见了叔叔阿姨姐妹哥弟要问好,因为这是礼貌,可我女儿好像不太情愿。不情愿就不强求,逼急了压力太大,孩子可能更怕更羞于开口。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依然会教女儿问好,如果她不讲话,我就和对方说,我女儿在心里说“阿姨好”了。结果人家还宽慰我说女孩子都是这样的,再长大一点就好了,我家女儿也是这样。
遇到不同的邻居,女儿的反应会不一样。比如另一位邻居吧,不知为什么,我女儿比较怕她,好像见了她就会很紧张。可能是因为有一次女儿没有说“阿姨好”,她对我女儿狠狠地说了一句”没礼貌”!当时我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当的很失败,连基本礼貌都教不好。看着女儿胀的红红的小脸,我安慰女儿说,妈妈知道妮妮会说阿姨好,只是这次还没有准备好是吗?那我们准备好了,再大声问好吧!
后来,我依然没有硬逼着女儿要问好,只是买了一些品德之类的书,用书中的人物事物慢慢开导,现在她可以不用我提醒,主动向人问好了。
我相信孩子是不会装假的,她喜欢的人一定会很开心的去打招呼,反之,就不用我说了。
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大概是很脆弱的,我觉得我有必要保护她的幼小心灵不被伤害,及时疏导以免留下阴影最重要。
我也逼过:L
以后,不会了~~~
有些家长会计较呢.
孩子她姑姑,一年见不了两次面.
我硬逼孩子喊”姑姑”
女儿扭扭怩怩的,就是不叫.
等得她的姑姑恼了:姑姑没钱,不用叫,对不对.
我当时懵了,
同行的阿姨开口了:孩子只认爱!不认亲!
啊!直言的妹妹啊!
现在,偶尔还会”逼”一下.
我的儿子也是不爱招呼人。不过我没有逼他。因为他是那种【你逼了我还是我行我素的人】,逼他没有用。
这么琐碎的事,做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多,看了这篇文章才意识到。。。
女儿被她爸逼着习惯了每天早上跟幼儿园的老师说‘早安’(她在幼儿园里和老师的互动很好,总说每个老师最喜欢的是她)。可这次过完年回去上学,要求她和老师说‘新年好’来代替‘早安’却死活不张口,还和我说她不好意思说:dizzy:。这样也由着她?
我就常这么干, 面壁反省去……
爱说不说,老师又不介意。
老师会对每个孩子每个家长都说【早安】【Happy New Year】,可是没有几个孩子天天跟老师说了早安的。看他们的心情了。
我基本不逼孩子叫阿姨,随他自己
不要逼,但是应该教
孩子从小学礼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关键在于家长的教法
不应该只逼着孩子说,更不应该批评孩子没礼貌。而应该以身作则,自己率先招呼、表示。
但这需要从很小就教起,至少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教了,主要是让孩子习惯对人表示热情和礼貌。
如果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还没能建立好习惯就不能再这么教了,教了也没用。只能等再大些,更懂事的时候慢慢讲道理,那就涉及到孩子的EQ培养了。
女儿也是不愿意打招呼,我用的方法是和她咬咬耳朵提醒她,可每次从她嘴里蹦出的招呼声都是微弱的只有她自己听得见我只有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再事后教育,结果是一如既往的没用,读了这篇文章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了
小家伙在家里提起谁都会叫,出了门就是金口难开了。
这个问题在过年前后被很多人拿来讨论。
我赞成作者的观点,我在某论坛写了类似的话,被人批斗的体无完肤,我觉得那些娃娃真可怜啊。算了,又不是我孩子,我着急也没用啊!
我逛很多育儿论坛,感觉多数人还是觉得要管的,人还是一定要叫的…..
我2岁半的女儿也是
内向害羞的那种
每次看到别人,我说你跟别人say hello
她就往我的屁股后面躲
说实在的,每次这样,我心里都会不爽
但是我也决不逼她
没办法,只能慢慢开导
让她心甘情愿的说
女儿不算内向,每次去play ground玩,她都能找一个年龄接近的小朋友一起玩。似乎小朋友之间是不用打招呼的,不论是女儿先离开还是那小朋友先走,他们很少主动说再见,都是在大人的提醒下,或说或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