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生活习惯靠一出生就要养成,学习习惯靠一入学就要训练,生活习惯影响学习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学习是非常愉快的、非常省力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第三,训练要循序渐进,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 第四,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儿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比如,儿童在开始习字的时候,容易把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等弄错,这就要求老师,从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第五,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习惯训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是完全靠意志控制也不行,因为孩子的意志力有限,必须把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结合起来。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这个先导行为可能并不是坏事,但它对形成后面的坏习惯有直接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一吃完晚饭就开始看电视,一看电视就舍不得走,等到开始做作业时时间已晚,于是,作业做得马虎潦草。要矫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就要切断这一系列动作间的联系。家长既不开电视,也不允许孩子开电视,这样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行为出现。第六,生活习惯更需要父母的配合身教法非常重要。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一家中爸爸有骂人的习惯,孩子耳闻目染,甚至连口头语都一样。所以说孩子的任何习惯都是大人养成的。从孩子一出生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习惯,一哭你就去抱他,让他感觉,大人的怀抱是用哭换来的。父母的坏习惯更不好改正,因为几十年已经形成,这也是必须在孩子小时要确立好习惯的缘由。对孩子来说,习惯的老师是父母的一言一行。
分享好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