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姐妹有谁像我有这样的情况吗?有的人说是生完宝宝提重的东西,那一粒就在骨节处长出来的,也是跟骨头一样硬硬的,刚长出来的时候按它会有一点刺痛,现在不会了,也没看它再长。但我现在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看医生
我的手腕也出了问题,不过不是你那样的包,我的是疼,抱孩子抱的。后来不抱了,慢慢自然好了。
这个东西我太了解了,是“腱绡囊肿”。
回复 小米姑姑 的帖子
请问你知道该怎么消除掉吗?擦药膏还是要动手术?
中文名称:腱鞘囊肿 英文名称:thecal cyst 定义:囊性肿物发生于关节附近或腱鞘内的疾病。
腱鞘囊肿(ganglion)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
临床特征
以半球样隆起于皮下浅表,柔软可推动,多发于腕部中央为主要临床特征。腕背或足背部缓慢发展的囊性肿物,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酸痛;囊液充满时,囊壁变为坚硬,局部压痛。触摸时皮下饱满并有波动囊样感,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疼痛,多为酸痛或放射性痛,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本病症称为聚筋或筋瘤,认为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关节或腱鞘周围的半球状囊性而且有弹性的肿块,内含胶冻样物质。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腕背及足背,可能与慢性外伤有一定关系。 可以是受伤过份劳损(慢性尤其见於手及手指)骨关节炎、一些系统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劳损关节的职业如打字员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都会引发或加重此病,常见患处有手腕手指肩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会较易患上这病病人得以会感到关节疼痛,晨僵:通常关节晨僵的感觉在起床后最为明显而症状并不会随着活动频繁而明显缓解,受影响的关节肿胀甚至弹响关节活动障碍。
编辑本段诊断症状
1.一般症状 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囊肿生长缓慢,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cm。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部分病例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多数病例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 2.局部症状 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包块,表面皮肤可推动,无粘连。囊肿多数张力较大,肿块坚韧,少数柔软,但都有囊性感。囊肿的根基固定,几乎没有活动。B超检查可帮助确定肿块的性质。 (1)手腕部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在腕关节掌侧的腱鞘囊肿,有时需与桡动脉瘤相鉴别,在切除该处囊肿时要保护好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 (2)足踝部腱鞘囊肿: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B超检查,一般即可成立诊断。[1]
编辑本段治疗
腱鞘囊肿的治疗通过挤压或捶击,使腱鞘囊肿破裂,逐渐自行吸收,但是治疗后可能复发。与关节腔相通的不容易破裂。或采用穿刺抽出囊液,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有一定疗效。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1个月。 本病症的现代针灸治疗,首见于1958年,用隔姜灸,取得较好的效果,六十年代多采用针刺加挤压之法,七十年代又用三棱针点刺、温针来提高疗效。自八十年代以后,有关本病各种穴位刺激法的报道颇多,在继承以往各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火针、指针、针刺加罐及穴位注射等法。为了防止复发,一般都主张针刺后局部加压。从已有的经验而言,针灸确是本病较好的保守疗法之一。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关节或腱鞘部的慢性劳损、机械性刺激、外伤等有关。
针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囊肿顶部(下同)。 (二)治法 先常规消毒阿是穴,如囊肿较小,直接针刺;囊肿较大者,可用注射器先吸尽囊内容物再针刺。针刺方法分为二种:[1]扬刺,正中刺入1针,从囊肿四周对称地向中央刺入囊内,用泻法;[2]恢刺,用28号1.5寸毫针,对准囊肿顶部直刺。针尖刺破囊壁达囊中后,呈45度及75度分别向四周来回点刺,针刺深度以刺破四周囊壁为度。留针20~30分钟。起针后用力挤压囊肿,使之破裂。部分病人在留针时用艾卷灸针柄,越热越好,但要避免烫伤;亦可起针后作回旋灸或用TDP灯照射15分钟。取针后,宜局部作加压包扎,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425例,结果,痊愈379例,有效4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2%[1~6]。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令患者腕关节向掌侧屈,使囊肿暴露明显,术者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各压一消毒棉球在囊肿左右,压挟挤紧,使囊肿固定,然后用2%碘酒及75%酒精充分消毒。右手持消毒三棱针对准囊肿之最高点快速刺入,注意勿透过囊肿的下层,然后快速拔针,以掐持囊肿的左手用力掐挤囊肿(拔针与掐挤囊肿应同时进行),囊肿较大者,用双手拇指从囊肿周围向中心挤压,务使囊内的胶性粘液(呈透明糊状物)从针孔中全部排出。如囊肿部位大,时间久,粘液未能排净,针孔被阻塞的,可用消毒三棱针在原针孔处再刺入,并在囊内轻轻拨动数下,直至粘液排净。然后用消毒后的光滑小竹片(约20×15平方毫米),紧贴囊肿壁上,用绷带扎紧(不可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嘱患者勿沾生水及不可过度用腕力,三天后取下绷带及竹片。如有复发,可用同样方法治疗。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9例,结果痊愈25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8%[7~9]。
火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用2号火针或普通小号三棱针(亦可以大头针代替),用止血钳挟持后,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拇、食指挤住囊肿,将内容物推至一边,避开血管,使囊肿突起。将烧红之针具,对准囊肿迅速刺入深部(以达囊肿基底部为度),快速取出,根据囊肿大小可刺2~3针。然后,两手持干棉球在针孔周围挤压,放出胶状液体,挤压干净,用酒精棉球拭干消毒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包扎局部,3日内不沾水,4日后取下敷料。如1次未愈,可隔5~7天再行针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396例,除1例治疗5次外,余均在1~3次内治愈,其痊愈率为100%[10,11,15]。
针刺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按揉局部5分钟,使局部潮红,囊肿变软。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囊肿边缘平等向中央快速进针,刺至囊肿中央即退针。退针时,用一手拇指按住与针眼相对的侧面,向针眼方向挤压,边挤压边退针,囊肿内容物即随针外溢,至溢尽为止。然后从原针眼进针,注入强的松12.5~25mg、0.5%普鲁卡因2ml,注完药液后,再向多方向 刺破囊壁。出针后稍加按揉,加压包扎。一周后如仍有囊肿残留或复发,可重复使用上法。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84例,经1~3次,全部有效,其中痊愈79例(占74.0%),好转5例(占6.0%)[12,13]。
温针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囊肿局部以26号或28号1寸毫针,直剌入1针,两旁各剌入1针的齐刺法,每一针上各加2cm长之艾段,从下部点燃。燃尽起针后即以微型玻璃罐吸拔3~5分钟,以拔出黄色粘稠样液体为佳。拔后用消毒敷料加压固定。1次未愈,隔2·3日再针。 (三)疗效评价 共治21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1例。全部有效[14]。
编辑本段预防
腱鞘炎注意对患部的休息。由于腱鞘炎是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的炎症,因此,患过这种病的人,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的方式。预防注意正确移植工作时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电脑族要谨防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关节或腱鞘附近,腕背、腕掌侧挠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长期和电脑打交道的人士,手握鼠标时间过长,或是姿势不正确,都可导致手关节滑膜腔的损伤,而致病。 提醒大家,不要长时间使用电脑,若需要长时间上网,也应每隔一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勤做室内运动,做柔软操或局部按摩,针对肩颈、上肢、手腕进行拉筋及肌力训练,以增加柔软度及肌力。
编辑本段临床治疗观察
腱鞘囊肿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作者:杜娟,魏艳霞 【关键词】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用十字缝扎法、封闭法及手术切除法三种方法治疗腱鞘囊肿428例。本文对这三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加以比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8例患者中,男135例,女29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0岁,囊肿大小15 mm×15 mm~55 mm×60 mm,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7 d,最长9 a,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其中十字缝扎组138例,封闭组156例,手术切除组134例,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治疗。治疗完成后经统计学检验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囊肿大小及分布部位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十字缝扎法在局麻下选用三角针,2号肠线,第1针自囊肿基底部缝入,平行皮缘贯穿囊肿于对侧缘穿出,第2针缝线与第1针缝线十字交叉进针,同法缝入,暂不结扎,挤净囊肿后,局部加压结扎固定,所缝肠线等其自然脱落[1];封闭法为用12号~16号针头和5 ml~20 ml注射器将囊内的滑液抽出,用针头充分划拨内壁。然后同一针头注入3 ml~10 ml药物(1 ml 2%利多卡因中含醋酸氢化可的松12.5 mg),边穿刺边抽吸,局部加压包扎[2];手术切除法为将整个囊肿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一并切除。 2 疗效判定与结果 治疗后均随访90 d,首次治愈标准为治疗后囊肿消退或基本消退,1个月内原部位无复发。复发标准为首次治愈后随访期内囊肿重新出现。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见表1。结果表明封闭组与十字缝扎组间治愈率及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
天哪,我都看晕了,越看越着急。
请问你知道马光有治疗这个吗?
回复 小米姑姑 的帖子
‘小米姑姑’谢谢你!我问了很多人都不懂
没事,姑姑以前也长过,所以一看就知道是这个玩艺儿了,我的还更恐怖,正好长在关节连接处没压手腕还看不到,提水都使不上劲,也使劲揉过,也拿东西砸过,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松口,任我东南西北风。好一阵子没关注它了,似乎变小了。。。。。
我的是上专门的诊所动手术拿掉了。缝了三针,现在还可以看到疤痕呢。那个医生缝针技术不好,这么小的手术还留了很明显的疤痕呢。所以不建议楼主去科文那家诊所。。。
回复 cathyhua 的帖子
请问你割除多久了?割的时候会痛吗?多久才愈合?医生有说还会不会复发?真的好担心啊
回复 cathyhua 的帖子
对了,请问你花了多少钱?有住院吗?
我妈妈的手上就有,做了手术,可是好像又复发了
我虽然没有长,但是有时会冒出来一小粒和楼主一样的东西,不过没有这么大,我一压就不见了。我现在时大拇指和手掌连得那根筋疼,经常别住。医生说是OVER USED,我估计是抱孩子抱的
回复 redberry 的帖子
我生完宝宝头三个月就是跟你现在的情况一样,是左手,已经好了。到了宝宝一岁的时候就长出这一粒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