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

(转贴)让孩子找到大师学习的感觉

今天在周弘老师的博客里读到他写的这篇文章,深受启发。和大家分享。

赏识教育就是要让家长和孩子看清教育的真相,重新回到大师教、大师学的快乐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不好,反而难。
    什么是“大师教”的状态呢?     和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只有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终点线上。就好比我教育我的女儿,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这个残疾的女儿,我也要饱含着热泪地去欣赏她、拥抱她、亲吻她、赞美她,为我创造的生命——这个万物之灵而永远骄傲!就好比那位一字不识的老奶奶教育孙女,永远都是一句话:“孩子,别怕!”把教育当作一种信念,这就是“大师教”的状态,只要改变教育观念,所有的父母都会成为教育的大师。     当我们的父母找到“大师教”的感觉时,如何让孩子也找到“大师学”的感觉,重新回到“追蝴蝶”般的生命成长状态呢?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与总结之后,我终于找到了!     有一次,有位家长把五岁的孩子冒充小学生,送到我们“好孩子快乐营”来,等我去快乐营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发现这个孩子奶声奶气,心想他怎么听得懂呢?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每次我一讲课,这孩子总是坐在离我最近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只要一停顿下来,他立刻就接上三个字:“后来呢?”谁吃得消这种赏识?每次见他听得如痴如醉,我都非常陶醉,课也讲得格外好。     直到第五天快乐营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问这孩子:“周伯伯非常想知道,你为什么就那么喜欢听我讲故事呢?”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周伯伯,因为我听不懂。”     我先是郁闷,转念一想,又太好了,原来这就是大师学习的状态——听不懂,喜欢听。这和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一个道理,孩子第一次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都是听不懂却喜欢听的,孩子即使只能听懂几个词,却仍然无限热爱,一个故事要求妈妈重复几十遍,直到最后妈妈不小心漏掉几个字他都清清楚楚:“妈妈,‘大灰狼’三个字没有讲。”听不懂,喜欢听,这就是“大师学”的状态。     我后来又碰到这样一个“大师”。有一次在东莞讲学,会场的听众多是一些企业家。我讲课的时候,突然发现台下最前排坐了一个外国人,不断地带头鼓掌,并向我竖起大拇指。有人如此赏识我,令我讲课的状态特别好。报告会结束后,他和妻子上前来与我交流,他妻子是个中国人。我激动地对他妻子说:“他中文可真好,我讲课他居然能全部听懂。”谁知他妻子说:“他中文一点也不会。”我差点晕倒:“那他怎么又鼓掌又竖大拇指的?”他妻子回答:“他看你讲课的神态特别投入与生动,很有大师风范,所以他听得特别高兴。”     通过这两件事,我终于彻底明白了:会不会并不重要,喜欢就是大师。好比一个是芝麻,一个是西瓜,而我们很多家长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眼睛只盯在“会不会”上面,而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典型的“不喜欢,非要懂”,把一个个孩子折腾得苦不堪言,失去求知的乐趣。 文中的红字句是我最喜欢的,感觉经典,给人启迪。


这篇文章忽悠的成分居多,明显是在打广告。周弘育儿的事迹据说轰动了全国,可能我孤陋寡闻。他开教育中心赚钱本无可厚非,但以自己的“事迹”作为忽悠的本钱, 并号称“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就有点不厚道了。

国内这类“教育专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家应学会鉴别。了解文革,“气功大师”和传销的人应该对此有天生的免疫力吧。

转载一篇周弘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大家自己揣摩吧:

“赏识教育香飘海外:周弘老师讲学轰动新加坡

赏识教育又一次走出国门,在美丽的狮城新加坡引起巨大的轰动。2011年4月9日-10日,“赏识老爸”周弘老师受邀赴新加坡讲学,两场讲座场场爆满。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亲临周老师讲学现场,对赏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讲学期间,周弘老师接受了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国家电台的采访,当日的节目受到新加坡国民热切关注,感动了无数家长。

赏识教育在新加坡有着良好的基础。过去的10年间,周弘老师曾两度造访新加坡,每次都会引发一阵影响持久的赏识教育热潮。2006年2月,《赏识你的孩子》英文版在新加坡出版发行,久居教育类书籍畅销榜前列,而且有超过5种盗版在市场上流行。一些新加坡家长自发组织了读书会,共同研读周老师的著作。这次周老师赴新加坡讲学,消息一经媒体发布,订票的电话就让主办单位忙得不可开交,一千二百多张票销售一空,69新币的票价创造了新加坡教育类讲座的最高收费记录。

为了办好这次讲学活动,新加坡的松泉老师及其团队精心筹划,从图书、光碟等物资的准备到媒体的造势,全力以赴做好了充分的细致的前期工作,迎接周弘老师的到来。2011年4月7日,周弘老师与赏识教育国际学会秘书长李翔一行抵达新加坡。刚下飞机,周老师就在主办单位的安排下通过电话接受了新加坡电台的采访。随后,周老师赶赴新加坡国家广电中心,先后做了一档电视节目和两档电台节目,倾力传授赏识教育理念,为即将举办的讲座预热。

4月9日,第一场讲座在新加坡国家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可容纳上千人的宽敞明亮的会场布置一新,窗台上的鲜花迎风摇摆,亮丽的海报营造浓浓的气氛。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会场门外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数百名听众翘首等待周老师的到来。新加坡实力最为雄厚的教育集团旗下一百多家机构的校长、老师们满怀敬仰之情,集体赴现场向周弘老师求道。场面热烈,盛况空前!

4月9日和10日的两场讲座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现场效果非常震撼!周弘老师[关键词屏蔽]澎湃的演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他们跟随着周老师的思路,从生命河的角度出发,逆流而上,逐步看清“爱”的本质与顺序,感受“花苞心态,全纳的爱”。听众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动落泪,时而陷入沉思,完全沉浸在周弘老师强大的气场中。

周弘老师此次讲学,得到了新加坡社会各届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专程赶到周老师的讲学现场,亲身体验赏识教育的生命智慧。正值新加坡大选之际,主管教育的符部长连日奔走于各大选区,积极访问选民。虽然工作繁忙,但符部长依然抽空聆听周老师讲座,足以证明赏识教育在新加坡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在听课时,符部长专心致志,听得津津有味,并和大家一起高高竖起大拇指——赏识人生,爱满天下!

两场讲座的完美举办,为即将在今年6月10日、11日举办的新加坡“赏识教育父母与家庭和谐精品班”做好了铺垫。家长们纷纷报名参加和谐班,当场刷卡交全款的家长就达到87人,还有很多家长打算回家询问父母妻儿,准备带上全家老小一起参加和谐班!

4月11日,周弘老师带着新加坡各界人士的美好祝福,乘机返回广州。期待6月的到来!届时周老师将带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再次造访新加坡,带去赏识教育的生命种子,让家长们喜迎教育的春天!”


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恶!


他能够让残疾的女儿跟上正常孩子的水平,其中的付出我还是尊敬的…但是动不动把女儿抬出来做宣传资本,有点让人受不了.就象看见阿扁每次选举推着他老婆来拉选票的感觉一样,肆无忌惮地消费人们的同情心

其实大多书家里有障碍孩子的父母都很努力,但都很低调,而不是他这样巴不得每个人知道女儿的残疾和他的”成就”.


我不认为转帖的这篇博文有打广告的意图。反而是,他讲的道理和事例点醒了我。以前我总评价儿子的几位老师,以旁观者的角度清楚地看到,女老师跟男老师比,通常较情绪化,不理性,不冷静。我们做妈妈的自己何尝不是呢?尤其是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常常容易迷失方向,忘记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省。周弘老师的讲座风格我们不用都喜欢,但只要其中有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地方,就够了。管他去赚谁的钱呢? 至少他点醒了我,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戒骄戒躁,培养兴趣第一,不用担忧一时的成败,耐心等待孩子发芽,进步成长是迟早的事。


很赞成你的观点。教育孩子不能太急功近利。
去看了你的博客,你儿子的小提琴演奏视频让我一下子回想起了我女儿的练琴岁月,觉得好亲切。好像孩子的昨天一下子回到了眼前。


sunflower77 你女儿也拉小提琴吗?她现在还拉吗?有视频或经验可以分享吗?  发表于 20 分钟前

恩。我女儿从五岁开始练小提琴。考完中国音协小提琴十级后,我就带她来新加坡了。你儿子拉的这首曲子我女儿当初也练过呢。:)
她现在在学校乐队担任第一小提琴。她本人坚决不想走专业,我就让她跟着乐队练吧。
我看了你儿子的视频,超可爱的!他的技术功底还是很扎实的。
唯一的缺憾是节奏不够精准。这方面,你可以给他买同一首曲子的CD,用复读机带着练习。当然,最好是名人的CD。这个办法虽然是个笨方法,但是却很有效。因为孩子小,所以在节奏上理解得不够深入,跟着CD走几遍,对他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帮助。到今天我还记得女儿上课时,她的老师一边听着她拉琴,一边对她说:呼吸,呼吸!
另外,我特别想和你分享的是,练琴本身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孩子小的时候,练琴时练的是技术,等到以后真正上台表演时,要展现给人们的却是音乐语言音乐情感。技术只是表达感情的手段。这些需要在漫长的练琴过程中逐渐领会。要让孩子有更强的兴趣,平时需要多去听现场音乐会。尤其是那些知名乐团的音乐会。每次看完演出,孩子的兴趣和理解力就会增加一分。
不好意思,我在这里班门弄斧。实在是觉得你家小朋友很可爱!


我也跟着学习了。请问Orchestra女儿多大了?我很想知道孩子学乐器到了高级又不走专业会有怎么样的发展,还会继续练琴吗?特别是到了中学功课多课外活动多会不会就慢慢的把乐器丢一边了? 多谢了!


我女儿快15岁了。
不走专业就转为业余爱好了。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把这个业余爱好放在生活中的什么地位。
拿我女儿来说,因为初来新加坡,适应幷跟上这里的学习是首要的,所以,她就在学校的乐队练琴。每周都有三天的时间要去练习。今年以来,为了迎接新加坡SYF的比赛,几乎天天都要练琴。
到了中学,如果孩子已经有某项乐器特长了,最好能入读有相关CCA的学校。这样,既能保持孩子的兴趣又能在CCA中有自己的优势。
我女儿现在也还是很爱自己的小提琴。CCA的活动再多再累她也不觉得辛苦。我想,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吧。而且,孩子越大越懂得珍惜自己的这个专长。


回复 sunflower77 的帖子

尤其是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常常容易迷失方向,忘记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顶你这句话。


谢谢分享,再请教,你女儿除了学校乐队的老师,还需要跟私人老师学吗?
我儿子今年小四,也是小提琴,今年考8级,我一直犹豫考完8级是不是该换一个老师,还是等以后有机会进了学校乐队就不用自己找老师了。
再次感谢!


回复 orchestra 的帖子

握握手好嘛?我女儿从北京来,也学小提琴,你家孩子在哪家学校?我也想让我女儿去考乐团,请指教。谢谢


回复 orchestra 的帖子

亲爱的版亲,太感谢你的分享了!
哈哈!节奏太自由,是我家小儿最大的毛病。小时候我是一直让他开着节拍器练琴的。但可能跟天生性格有关,他还是容易赶。而我家小女儿节奏就很稳。去年在维多利亚音乐厅的演出,快板越来越快,他身后偌大一个乐团都没法给他伴啦!好在结尾的渐慢才让乐团和他重新合拍,算是成功收场。
您说的跟CD的方法我让他这样练过几遍,就是这首巴赫的无伴奏,可到了愿意自己拉,还是不稳。也许这种方法我需要坚持久一点,才能有效果。节奏问题是我常唠叨他的,我甚至威胁他:如果你不注意,以后在音乐上没有前途!你这样,哪个乐团愿意请你去独奏啊?!


我女儿现在没有请私人老师。今年她在乐队的练习时间已经非常多了,没有时间再去请私人老师练琴了。毕竟不想走专业,还是以学习为主了。
是不是换老师,到不一定非要等到考级之后。如果觉得现在的老师教学水平不理想,那现在就应该换啊。练琴的目的不是为了考级,越是基础阶段越应该有专业水准高的老师教授技巧。
我女儿练琴时并没有考级,只是准备来新加坡后才去考的级,为了拿到一个能证明水准的证书而已。所以,她只参加了一次十级的考试。
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些小提琴大赛对孩子水平的提高更有帮助。我女儿就是,参加过多次比赛,有省市级的,也有国家级的。这个比考级更重要,更能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
实际上,到了中学,如果你加入到乐队里,CCA占用的时间非常多,除非你考虑让孩子将来以此为专业,恐怕没有精力再去请私人老师练琴了。


握握手,再抱抱。
我家孩子在南桥中学,学校里有西洋弦乐队。
你女儿上几年级?没有给她选一个有西洋弦乐队的学校么?
新加坡很多学校都有西洋弦乐队的。比较有名的中学有,圣尼格拉、德明政府中学、NUSH、美以美等。
这些学校都要考试入学,先考进了学校再申请加入乐队。不能指望靠小提琴特长去考学校。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很难特别准确地掌握节奏。这个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会越来越有把握的。
我女儿那时候练琴,老师不让她用节拍器,就让她自己打拍子。一再强调让她练琴时慢慢练。
你家小朋友不简单了。加油吧!


回复 orchestra 的帖子

是!版亲,继续努力!路漫漫。。。
小时候我怕他只依赖节拍器,是开几天,再关两天。后来试过让他自己用身体的晃动来打节拍,也教他用大脚趾在鞋子里悄悄打拍。哪个都没根本解决问题。看来得等他自己慢慢悟了。他是吉普赛式的性格,没办法。


其实我一直很疑惑什么样的乐器老师是好老师?这边小提琴老师稍微有名点的都好多学生在排队,所以也不敢轻易换。


首先要有足够的专业水准。比如在国内,最好是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
其次,要有足够的经验。最好已经亲自带出一批好学生。
再次,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真切的关注。
我觉得,还要有缘分。这个就可遇不可求了。


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戒骄戒躁,培养兴趣第一,不用担忧一时的成败,耐心等待孩子发芽,进步成长是迟早的事。
这句也是蛮有用的。
不是有一句话说的: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特殊教育中的关爱和无私能平衡尖端教育。
小时候一定得打稳底盘,底盘越大,根基越深,才越有可能走上最高点。底盘没打稳,只是一味追求尖端,就如同一座单薄地矗立在疾风劲雨中的高楼。
楼主能从特殊教育中认识到一些东西,说明悟道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