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转早报】本地私宅出租供过于求

本地私宅出租供过于求

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加上注入市场的竣工私宅越来越多,本地私宅租金市场似乎已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据业主和房地产经纪的反映,过去三个月来,私宅租用活动有明显放慢迹象,尤其是月租在6000元以上的单位更是乏人问津,有些单位在市场上两个月还无法被消化。

63岁的吕女士(退休人士)最近遇到棘手问题。她两间小型公寓的外国租户都突然退租,原因是工作准证(Work Permit)不获更新,只能收拾包袱回国。吕女士于是登广告出租这两间位于市区的公寓,月租叫价2400元,但过了一个多月都还无人问津。

她受访时说:“这与一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当时每间公寓有四五名租户抢夺,现在居然租不出去,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吕女士无奈地说,她已做好下调租金的准备,因为她的公寓已经老旧,而且同座有好几名业主也都在积极寻找租户,竞争相当激烈。

据记者了解,一些专门针对新移民租房的如狮城网讨论区也有很多“待租房”,更出现十几人抢夺一租户的情况。专门负责中档公寓出租的博纳集团(Propnex)私宅部门副主管林凌聪受访时也表示,他有留意到过去数个月租用活动的放缓迹象。他指出,不少客户向他反映,政府继续收紧移民政策,外籍人士要更新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或申请永久居民的难度增加,促使对租房需求放缓。

“往年的租房旺月是11、12月,但上两个月市场首次静淡了许多,现在都已经1月了,租户仍然没找上门。”林凌聪目前手头上拥有一个佳丽比园公寓(Caribbean at Keppel Bay)三卧房式单位要出租,但他担心竞争激烈。“附近吉宝湾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l Bay)去年12月刚刚取得临时入伙准证(TOP),一下子有1000多个私宅注入市场,不少也正在寻找租户。”

他坦言,租金市场已经出现空房多于租户的现象,尤其是四卧房式以上的大单位,但较小型公寓单位的情况就没那么糟。

林凌聪说:“如果业主这时候续约要加租,租户根本不愁找不到新公寓。我最近经手的几宗交易都属于这种情况。”

租金跌幅最多可达10%

ERA产业主要执行员林东荣受访时对业主需要更长的时间寻找租户,并不感到惊讶。他透露,一些业主为了吸引租户,已经给予更多“甜头”,如提供家具电器,甚至帮忙支付水电费和上网费用等。

他说:“一方面政府收紧了移民条例,另一方面公司在增聘人手时已更加谨慎,加上注入市场的新公寓供应大增,租户有很多选择。” 他指出,这就造成屋龄较高的公寓不吸引人,因为租户多会选择新入伙的公寓。

林东荣并不认为多数业主会马上下调租金。“很多屋主以较高价位买下私宅,须保证租金收入高于分期付款,所以目前租金叫价仍将维持现有水平。”

博纳集团总裁伊斯迈则指出,从年底的租约活动来看,相对前年同期,租金市场并没明显放缓,还未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今年私宅出租的需求会放缓,租金跌幅最多可达10%。

戴德梁行(DTZ)亚太研究部主管蔡楚芬指出,截至去年第三季,约有1万2000个单位于今年完工,这也是2004年来竣工单位最多的一年,大量的供应可能会让租金受压。

戴德梁行之前的一份报告显示,郊外共管公寓租金在2011年上扬最显著,达到8.9%。但豪华公寓的租金去年几乎持平,全年只扬升1.3%。

–《联合早报》(2012-01-21)


有剩余房子的人,太多了。


关键是租金,租金跌一半一定有人租的,很多外国人不喜欢住HDB的。。。:D


這是好事,代表居住便宜。
居住便宜,人手上就有能消費的錢,經濟就會被刺激而發展了。
至於炒樓的人,呵呵,投資本來就是有風險的,怨不得人。


中国人分租的圈子和外面的大气候还是不一样的,我感觉年底都是淡季,年初才是旺季~


应该是外劳收紧,和经济不明朗的综合结果,


但是很奇怪,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说私人公寓价钱一点都没跌,新推出的公寓一个两个还都是卖的非常好的。身边一个朋友在Roberson的房子,50平米的,要4300一个月,还挑租客呢。这市场也太不明朗了。


不知道呢, 这边的报纸也不准确, 有时候就是找到一些个例然后就开始些评论了。
记得有一次是国大还是南大的几个教授, 研究出来本地的新工作有一大多半被外国人拿到了。 后来又澄清说之所以结论不对,是因为拿到的数据不准确。
报纸就更别说了, 有些可能只是吸引眼球的。


哪个公寓租金介么高哈?


好像叫什么martin place啊不记得具体怎么拼了,刚刚建好,就在roberson clay那里,前两天还去晃了一圈,小的可怜,都不能称作是一房公寓,因为厅和房间就一道玻璃拉门,估计使用面积50。环境蛮好也很大,但实际上交通不算很方便。
就这样,敢要4200,少过这个都不考虑,可牛了。买的时候1.2M,告诉我以后能涨到2M,我汗据说那一带的租金高就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和老外。


1 年初拿了花红离职的外国人比较多,容易造成退租,后续不及。
2 租屋要依靠外来中高层雇员,当经济不景气,较多的部门会紧缩裁员,或者减少雇用,冻结雇用。或者是公司减少开支,通过补助减少,或者降低租屋补助级别,雇员可能转向租用组屋来减少损失。
3 太多私宅投入,而租用市场有限。地段好条件好的私宅还好租出,差点儿的就只能降价招来客人了。


觉得有道理。
其实早报文章中的都是高端的市场,跌50%,也不是没可能。第一,可能原来的就是凯子;第二,高端市场本来就起伏不定,因素太多(比如,你出高价,屋主可能还不租给你呢)
高端市场的本就是这样的,买卖也是,上下幅度很大


那是高端地点阿,一房一厅的房子卖到1+mil,租金如果不到4000+就太不划了


怪不得我的三房组屋不到24小时就租出去了。


说是一房一厅,其实 也就是个大厅隔成两半,没什么格局可言,就是仗着新房子呗。4000+是至少的,光还完贷款和管理费能够就不错了。


早报网这样报道的用意何在啊?


1 mil的房子,估计也就4000多那么一点;私宅一般也就是这样了


我也是三房式 ,花了36小时租出去的 ,已经吃惊得要命了 !


听说类似于这样类型的房子,在这2年之内会有大批造好上市,都是鞋盒公寓的性质,地点都不错,面积都不大,租金都不便宜,而且绝大多数买这样的房子的,都是等租出去投资用的。就是觉得现在入市买,先不说以后能不能赚个10万20万,能不能安安稳稳租出去3,5年都是问题。本身有这样的考虑加上看到同事有买,自己有点动心,但是还是很犹豫啊。


是的,有不少这样想的。他们的出发点大概有
1,房价两三年内下跌的风险跟他们无关
2,之后房子好了的时候,整体房价应该会回复
3,需要的头寸是按期的
4,如果房价上涨了,当然立即出手(房价如果上升5%,投资回报率可能是10-20%,因为他们前期只需要投入部分,这就是典型的炒楼花)
5,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房子的回报率稳定

其实风险在于:新加坡以后还会不会有这么好的经济、这么多的外国人。现在政府面临很大的压力,要求减少总人口、放慢经济步伐。如果政府没有有效的办法舒缓这些,那么撑不过去就必须改弦易张,对房市的影响才是长期的基本的,那么第五点就不成立了。那时候社会就再度分化

风险与机遇并存。


基本上就算现在买的,4年之内卖是别想了,就那16%,我想没什么人认头给吧。等到4年以后没人能预计到时候房价什么样子,HDB不能掉的离谱,但是私宅感觉政府不会再让它这么无休止的长上去了。
主要是看到同事的做法,俩个小夫妻钱不算少,估计拿回家有个7,8千,左借右贷差不多170万买了两套公寓,都是50平米多,一个自住一个出租。看上去风光无限,可是我仔细琢磨了琢磨,能赚的大概还不如bto转手多,每个月省吃俭用就生怕房子出什么问题。


额的神,拿回家7,8千竟然敢贷170万买房?介杠杆也太那神马啦


哈哈哈哈大家都是一个表情有木有~~偶超佩服的嘞!!不过其中50万好像是找家里亲戚朋友借得,不过也得还啊!!
一套80多万,一套1.2M, 我就算算利息我就有要窒息的感觉!!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俩人这辈子算是卖给银行了。他们自己也说,如果另外一套租不出去或者租的价格不能还贷款,就完蛋了。
他们还一直鼓吹这样的生活灰常幸福,前景灰常光明,弄得我有时候心痒痒,也想这么来一出,但是我怕就彻底死无全尸了。


很猛啊 两个人拿回家7-8千都敢这么玩. 玩得就是心跳啊


引用: 一套80多万,一套1.2M, 我就算算利息我就有要窒息的感觉!!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俩人这辈子算是卖给银行了。他们自己也说,如果另外一套租不出去或者租的价格不能还贷款,就完蛋了。
他们还一直鼓吹这样的生活灰常幸福,前景灰常光明,弄得我有时候心痒痒,也想这么来一出,但是我怕就彻底死无全尸了。
鞋盒式的,这个价格可不低。看来是胆大之人啊!其实,做得很好啊。老老实实打工的,就只能。。。

你想,你以后会不会住公寓?所以,只是早住晚住的区别而已!

你想不想发财?人无横财不富!我们只是胆子小的人而已、无横财的份咯。只能景仰了,当然,风险就与我等无缘了


好么我这成热帖了
是,因为位置好,一个newton,一个roberson。所以说人家胆子不是一般大,而且每天生活的还老潇洒了,让我有时候真的错觉是不是人家真是抓到一个大好机会而我等错过鸟??
他们估计就是压准,房子一个月4200+绝对不愁租,俩人都不可能失业,房价尤其是租金只会涨不会跌神马的,反正天天给我洗脑这辈子是给自己活呢,还是给银行活呢?
PS。让我选,是乐意住1400尺,离MRT咫尺之遥的,装修的美美的hdb,还是那50平米,像鸽子窝一样的公寓,我肯定选前面那个,没大志向哈哈。


小夫妻是不是还有组屋呢 要是有那人家就不怕
情况不好卖了组屋收回来五十万就减少负债了


当然没有了,所以才说俩人牛呢。俩人还找银行借了私人贷款好几万,买了块劳力士和电器啥的好像。他们就住在其中一间公寓里面,剩下那间准备出租呗。


这么玩风险非常大啊。我觉得比纯炒楼花风险还大。有个风吹草动他就中啊。


这就叫潇洒走一回。虽然我不赞成,但它是有道理的,只不过风险大一些
不是有你们一首歌: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人家是勇于打破宿命


他们这两间都不从开发商那里买的,都已经不是楼花了,有一间要一年以后才能卖,另外一间要4年,所以我才说就是和银行楼市生死共存亡了。


月收入7,8千,银行不是最多只能贷80多万么?两套房的总价是200万,剩下的100多万全是自己的现金?


第一套80多万,放了10多万的头期,剩下的借得,
第二套的头期好像是把他老婆家里的房子refinance,加上亲戚朋友借了大概50万
也就是这两套房子加一起,可能自己出得现金不到20万,剩下都是找银行和亲戚朋友借的。


第一套肯定能贷到,然后第二套首付超过30%也不40%,就不看收入了。他们用借来的50万,放在第二套的1M里面就搞定了。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