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组屋的屋价是不是太高了?

政府组屋的屋价是不是太高了,是否给社会带来了压力?其实这是一个连带着的包刮移民的增加和炒家等一系列问题叠加引起的综合性问题。我不是卖老,以我20多年在新的经历可以这样说,政府组屋的屋价比起之前同样是97年房屋泡沫时的屋价要高出了许多(我这里指的是政府组屋)。同样对刚入社会准备结婚的大学生新人来说同最高峰时的收入和支出比也是高出了许多。我记得90年代初的就业基本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新币1800左右,但几乎可以说是每三份工作等着一个大学生去申请,也就是说大学毕业根本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而那时的政府组屋,市区市场上也就是那么3房在3-4万左右,到了97 最高峰时也只是12-13万左右 ,而97-2000年那时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可能在新币2000多-2600左右。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起薪3000左右,但就业竞争要远远高于那个年代,组屋的屋价市区3房已到了30-40万,从这个比例来说屋价的涨幅是远远高于了收入的增涨的。同时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从某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引起迟婚少生的一个原因。屋价高企对于只拥有一套自住房的居民来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实质收益,却会大大增加居民的负担,同时也会加大拉开与拥有几套房屋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貌似还刹不住车,下来有时间我会谈为什么?


不知道这几年推出那么多新组屋以后,组屋价格会不会降?


期待你的分析


钱越印越多, 不涨房子就涨蔬菜。。。


蔬菜为什么涨?


这种把房价涨幅和收入(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起薪)联系的做法,是很多人批评房市最爱用的说法。

对比两者之前,楼主和各位网友,不妨分别讨论一下:
房价为何上涨?收入为什么涨幅为什么不大?
具体来说,为什么08年之后房价大涨?
为什么以前每三份工作等着一个大学生去申请,现在是大学生要抢工作?

对比A和B之前,先要分别了解A和B。

问题:
谁规定房价涨幅要跟收入涨幅相当的? 哪条规矩规定的?
房价涨幅比收入涨幅就是不合理?
谁规定合理的标准?


现在房价比之前高,这是事实。
但你怎么知道是现在“太高”,而不是以前“太低”?
收入方面,是现在好赚了,还是以前太好赚了?


话说90年代初的大学生在总的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占多大?而现在呢?当然那时的大学生三分工作等着一个大学生去做。现在你拿那种三分工作等着一个人去做的工作的工资来和房价比估计比例就和90年代差不多了。
八十九十年代中国毕业的大学生,那是多少人里面才出的一个大学生,今天的大学生跟大白菜一样了。


我也希望房价掉,最好掉到我这种穷人也能轻松买个大洋房住。可是不现实。90年代初的大学生能找到1800的工作,按照当时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算来估计现在就是那些起薪往五六千上靠的毕业生了。


就算现在情况, 大学生毕业起薪3K, 房价30万. 只要好好工作,合理消费, 加上政府的各种补贴, 买个HDB不会有任何问题…


买房的人想房价低,卖房的想房价高,市场决定


只能说以前的新加坡太像天堂了…


去年争了半天没结论,现在这位又开始了…
开始话题没有错,但我怎么总感觉你的数据有问题呢:
我记得90年代初的就业基本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新币1800左右,但几乎可以说是每三份工作等着一个大学生去申请,也就是说大学毕业根本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而那时的政府组屋,市区市场上也就是那么3房在3-4万左右,到了97 最高峰时也只是12-13万左右 ,而97-2000年那时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可能在新币2000多-2600左右。
下面是某些论坛新加坡公民自己的留言:
1. I bought my 3-Room HDB in Ang Mo Kio around 1992 at S$75000 & sold it for S$172000 in 2001.

2. When I bought my new HDB executive flat in 1992, it cost only $145,000.
Five years later, someone told me that I could sell it for $600,000. My eyes nearly popped out at the news.
Subsequently, my neighbours and I sold our homes.
One even received an offer of $680,000.
However, when Singapore entered a recession in 1997, the market dived.
Sale prices of around $450,000 for similar flats were quoted.

因为你提到了市区90年代初三房,我选了1992年,这是因为1993年后租屋价格大幅上升,而90-92升幅不大。这些公民的留言应该是可靠的,因为可以从Wikipedia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Wikipedia: average price of 3-bed room hdb

1980s sharp rise at 81: $50,000 (new) 80年代三房式均价都5万了,所以第一位公民说的92年三房7万我觉得比你的3、4万要可信的多
1990s sharp rise @ 93 till 97: $120,000(new) $200,000 (resale)Wikipedia: price of 3-bed room hdb
98年金融风暴造成房价大跌,拉低了均价。

average price of executive:
1980s sharp rise at 81: $140,000 (new)
1990s sharp rise @ 93 till 97: $280,000(new) $420,000 (resale)

所以我认为你为了证实你的结论,对数据进行了故意加工。


与其不厌其烦地想要证明屋价是不是太高,倒不如多想想怎么才能买得起房


多挣钱是王道!


我住的就是92年买的2手只有3.5万,你要信谁都可以。再说了80年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7万3房的组屋价?


高不高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们薪水的涨幅跟不上生活费还有房租的涨幅。。。

例如我家门口那破杂菜贩 当初我刚毕业 08年 月薪2200块 两菜一肉2块3 当时租HDB一整套Eunos3+1的是2200左右一个月

后来工作一年半 加薪到2700块 结果两菜一肉涨价到2块7 HDB租金一整套在Eunos3+1的变成了2600

然后再半年 我涨到2800 它也给我涨到2块8 现在涨到3300块 它也给我涨到3块3.。。 不知道老板是不是一直盯着我的薪水涨价的。。。 而一整套在Eunos3+1的HDB租金大概是3000块 (我的中介前两天的一个房源。。。)。。

情何以堪啊。。  


对不起,80年代我还没来到新加坡,所以没有亲身体会,具体一个三房组屋值三百,三万还是七万我没概念。
你说你买的只有3.5万,我不能说你给的数据是错的。但你基于自己花了三万五这一没有代表性的个例就推定整个市场的均价都在三万五,就太不靠谱了。
我也没说我给的数据就是100%准确的,但起码它们可以互相印证,所以比你的数据可靠。你想证明你说的对,就要拿出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毕竟孤证是不足以采信的。


现在的房价对于月入10K以上的家庭 压力并不大. 但如果4000一下的话 压力不小. 近几年新加坡吸收了太多外来财富 经济好了 国民没有直接受贿 反而生活质量下降 当然会闹. 不要拿坡人闹和天朝老百姓比, 他们有选票.


好像4000以下买房更没压力了,条件是买离市区远的的BTO三房。低收入津贴就应该超过首付了。4000薪水的CPF也差不多够月供。买房不用动现金啊。

刚过1万的夹心层比较痛苦。


我的观点:现在的二手政府组屋价格太高(个别地区的3房旧组屋卖到40,50万),涨幅远远超出大部分人民收入的增长,组屋渐渐失去了以居住为第一目的的宗旨,变成了与私宅同样的投资升值的工具。

造成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十年来大量的外来人口的涌入(需求猛增),可是多年停建政府组屋(供给零增长),导致市场严重供不应求所至。


前几天有人建议说取消BTO房子的5年MOP限制。我觉得可行。这样可以快速为二手市场提供更多供应,并且市场更多元化,有利于市场区分:便宜的房子更便宜。


这种做法算是变相鼓励利用组屋进行投机套利行为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政策实行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某些新加坡公民可以低价向政府买组屋,然后马上转手高价卖给PR。
为了达到这点,接下去会衍生更多的恶果:有些本来高收入的人,会故意压低自己收入,申请组屋然后卖了套利之后,再提高收入去买公寓。


关键在于“直接受惠”中的这个“直接”
经济增长,最直接受惠的是企业。而控制企业的人是企业管理层。
而工薪阶级则仰赖企业管理层。
现实是,经济好了,工资不一定加,但经济不好,很可能被裁员和降薪


如果要说立场,我是同情工薪阶层的。
但问题是:劳动市场本身也是一个自由市场。资方市场下,企业有更多的权力更大。除非是劳方市场占优。
明显地,新加坡各种政策还是偏资本方的。
而政府为什么偏资本方方呢?作为无天然资源小国,本地市场又非常的小(比起大国),新加坡极度依赖国际市场,不偏袒资本方的话,资本方跑了新加坡整个一起完蛋。

在资本方市场下,工资是相对偏低的。这也是我的看法,不是房价涨幅高,而是工资涨幅低,正如我的看法是不是东西越来越贵,而是货币贬值。

所以这个问题是无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当老板赚钱去。就我所知,几乎所有的企业老板都欢迎人口增加。呵呵,潜在市场变大嘛。
不敢或者没有能力自己创业当老板的,就得认命接受事实。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社会关系


完全同意你说的. 就是因为这个 才导致新加坡草根排外. 而且这种趋势有从草根向中产, 从年轻人向老一代蔓延的趋势. 读过李光耀访谈录 他最反对的就是人手一票 妨碍他的治国理念的实施. 但人手一票不可避免. 再这么下去 PAP再丢几个集选区 你就看得到政策大变了. 就怕那时候晚了.


“ratemouse  这样不是挺好的。比较有米的被吸引到全新的二手HDB这样的高端市场。米少的人会受惠。”

不明白你的逻辑。
“某些新加坡公民可以低价向政府买组屋,然后马上转手高价卖给PR。
为了达到这点,接下去会衍生更多的恶果:有些本来高收入的人,会故意压低自己收入,申请组屋然后卖了套利之后,再提高收入去买公寓。”

米少的人怎么会受惠?你以为米少的人买得起公寓?
再说米多的不就等于变相被政府逼着向米少的买高价组屋。这样不如直接对米多的开刀算了。


你这是说BTO 有的不能bto的 比如一公民一外国非PR 或者两个PR. 我身边很多喊压力大的 不得不把屋子租出去.
试想 老公薪水4500, 老婆无工作. 由于一些原因不想BTO, 买了50W的5房 还贷压力大大的.


一个一票本身就是民主的残缺做法。我支持民主,但一人一票不等于民主。
设想一下一个人类群体:
一个人统治其他,不做贡献剥削其他人维持统治。=》独裁,坚决应该抛弃的做法
但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形:
10个人去打猎,猎物其实是某个人打的。结果其他九个人投票说把猎物平分。=这是大锅饭

我认为,独裁和平均主义(大锅饭)都是要不得的。我支持追求民主。但很多人主张的民主,其实是平均主义。
以上面打猎的例子(当然,这个例子是极端的),那个猎人打到猎物是他的本事,如果他愿意和其他人分享是他人品高尚,但其他人凭什么要拿去他的东西?拿走就算了,口口声声说是”民主“,以为很伟大,其实这些人的本质跟独裁者没有差别,都是自己没本事创造财富只能强行拿走有本事的人的财富。差别是:独裁者是用暴力强权的手段,后者是”民主投票“的手段 (我称为”多数人的抱政“)。

要求什么,先看看自己的贡献。贡献小小要求多多的人,本质上跟独裁者没有差别。


本人比较担心老李去世以后的新加坡。小李真的镇不住。PAP也不是铁板一块。如果因为政治原因一些经济民生政策变到离谱让新加坡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那就真的GG了。


这个我倒不担心。

我认为政党轮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政党轮换也不是灾难。
以香港台湾为例子来说,政党轮换了,基本的社会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只是陷入政党恶斗的循环。
阿扁贪WU了,哥不贪,但被批评执政能力差,而且手下也爆出贪WU丑闻。
香港刚上台的老梁,选举时攻击对手违建。结果老梁胜利后,马上也被曝出自己也违建。
所以说政治人物,没有完美的,看那个缺点少而已。
新加坡对PAP不满的人,以为换个政党,他们自己的问题就能解决。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天真。PAP肯定有缺点,WP也有缺点。当然现在暂时看不到WP以后的表现,但我认为,WP上台后做得比PAP好的机率,远远小于做得差的机率。

但是,就算台湾的政党轮换,其实民间变化不大。改变是有的,但社会一样运转。香港换了几界政府,香港还是香港。美国政党轮换,美国也还是那个美国。

即使中国,换届了又如何?不可能回去以前老毛那种独裁时代的。换届了,肯定有改变,但社会基本定型了,绝大部分是稳定的。


补充一下,老李早期对新加坡的建设非常关键
但新加坡的建设绝对不是靠老李一个
新加坡社会如今基本成型了,整个政府运作企业资源等等都是稳定的。即使老李good bye,新加坡也没啥大变化
我个人认为老李good bye,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怀念,从而巩固PAP的基本支持面和吸引中间选民。华人传统是这样的,人走了,大家会念他的好,原谅他的错。何况老李不止在新加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也算老时代的影响人物了


房价是和市场供求有关,薪水也和市场供求有关。


都买5房了,压力不大点就有天理没了。压力大了就出租一个房间呗,这不是挺好的。

有30W和50W两个选择,自己选择了50W,那就承受50W的压力,没什么好叫唤的。

不可改变的比较最没意思了:现在的房价和5年前的比,非公民的和公民比。

可以自己决定的不是挺多的:离市区远近、离地铁远近、房子大小。要求不那么高加上补贴,承担不起的真的是很少数。


道理很简单,5年前他可以买的,现在他买不了了。而且这不是通胀引起的,是政策引起的。你不让比,他也会比。他觉得是因为政府引进大量外国移民。这些移民很多对国家没忠诚度,一有事,肯定跑。政府不改,就把它投投下去。什么新加坡吸引力,竞争力,老百姓谁看那么远啊。那些NS也抱怨啊 我爱我的国家,我可以为我的国家献出生命,但我不想参军保护那么多PR和外国人。这种看法在新加坡人圈子里非常普遍。

所以我觉得提高新移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势在必行。一来提高融入性,二来可以筛掉一大批只想加入PR捞一笔,或者方便找工作的。现在降低PR福利的办法简直是弃本逐末。


不同意WAY版的比喻。你反对的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并不适用于政治民主。
经济上本来也没有平均主义,有能力的多赚钱,没能力的少赚点。这还不要说很多有钱人是建立在对穷人的剥削的基础上赚到的。当然WAY版也可以把剥削说成是一种“能力”。

相对比较资本主义,我还是坚持同意共产主义是更先进的社会模式,只是现在的时代,人们的意识还没有那么先进。


你说的不能BTO的不是两个PR, 就是一个公民一个外国人,都有外国移民的因素。然后由屋价涨,抱怨不是通胀而是政府引进移民,自相矛盾。


没矛盾啊. 大上个帖子是讲BTO. 上个帖子在讲屋价. 如果二手房买得起 谁等BTO啊? 房价高是移民政策失误 通涨还没让组屋价格5年涨一倍的能力. 所以我才觉得政府应该提高新移民的社会责任 让那些只想拿PR好处的 都别申请了.


现在申请PR已经很难了,而且当初新加坡政府可能为了稳房价才大批引进移民的,jurongwest 的房子就是那时候才被扫广的,积压的有年头了吧。


新移民的社会责任, 是指什么?


请你定义一下什么叫“剥削”?
再自己想想,既然你认为是“剥削”,不想被”剥削“,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当老板去“剥削“别人?


不知道teryl说的社会责任,不过按我对新加坡政府的观察,政府要的是新移民的第二代和新移民的能力。所以新移民的责任就是多生孩子多赚钱。。。


政府的想法如何我不知道,不过和一些人讨论过,新加坡如果不维持一定的市场规模,是很难持续生存下去。
必须看到,新加坡(其实不止新加坡)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作为当家做主的政府必须想尽所有的办法(包括建赌场)是维持新加坡的繁荣。
那些还在怀念过去的人应该清醒了,世界已经不同,如果不努力追赶,就会被淘汰。


我觉得政府鼓励多生孩子这事情最无聊
能延缓老龄化多久呢? 多生的孩子过个几十年不也老了。需要一个更大的年轻群体支持。
除非一直多生下去,那到时候站都没地站了


BTO的房价其实并不高,按收入买自己那个档次的那个房数的,基本压力都不大。

我想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转售组屋的价格是不是太高?

转售组屋的价格比BTO高出许多,的确是政策决定的。但政府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因为收买人心。你可能会说,一个公民如果和外国人结婚买房的,或者两个PR结婚买房的,会不满意。但前者毕竟是少数(相对公民和公民/PR结婚),而后者完全没有投票权。政府知道PR的怨念很大,但他们并不太在意,摆着这些不满的PR面前的两条路 (a)变成公民去买BTO (b)离开新加坡,两者都是政府乐于见到的。

如果政府在公民群里做一个调查:“你是希望BTO的价格上涨还是下跌?”估计超过99%的人会选择后者;但是如果做另一个调查:“你是希望转售组屋的价格上涨还是下跌?”估计大部分人会选前者。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在靠着BTO和转售组屋的价差,来早日实现自己住公寓的目标的。

如果要将有投票权的公民按房产分类:A. 什么房产都没有的(刚毕业的,未结婚的) B. 手上只有组屋的 C. 手上有私有房产的(也许也同时拥有组屋的)。那么可以说,B类人的比重肯定是最大的,而且他们应该无一例外是希望转售组屋价格上涨的,无论他们将来是想换BTO还是公寓。C类人中的一部分可能会觉得事情事不关己,但是同时拥有两种房产的应该也会希望转售组屋价格上涨。只有A类人,并且第一个购房目标不是BTO而是转售组屋的,才希望转售组屋价格下跌,可这些人的数量和另一个阵营的比起来,实在是太少了。政府的制定政策的时候,肯定是要照顾大多数有投票权的人的意愿,所以在政府眼里目前转售组屋的价格并无不合理之处,相反的,政府很希望那个价格和BTO的差距越大越好(去HDB网站看已售出的项目,就能看到HDB对BTO和附近的转售组屋价格不停的做对比,目的就是宣传BTO有多便宜)。


非常同意


这种分类法是不可取的,因为A类还没有成家独立,他们只是B和C类之中还未独立的家庭人员。其实我的观察从07后影响最大的该是你所指的A和B,并非你说的只有A类。

2:你可以在这里从遗产税的问题探讨下去,C类才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屋价上涨无论组屋还是公寓,对你所指的B类没有质利益。除非他们卖掉屋子不住了)


十几年前拿个几百的工钱,供个几万的屋子,十几年后拿个几千的工钱,供个几十万的房子。。。。大方向发展还是没偏离轨道的。


(贡献这样的题目太大了有点不适合在论坛上来讨论)任何人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但就有那么一些人认为他们是高入者,是交所得税的所以他们是社会的贡献者。而低收入者不必交所得税,还能拿到政府的各种补贴,所以对社会就没有贡献。(这些人仅学会了数学的1+1,所以没必要与之争辩的)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任何人只要消费了他就交了税,就是纳税人在为社会作贡献。(个人的消费带动了企业的生产,企业生产产生的营利上交了税收,而这些税就包含着来自底层社会的简接贡献,同时企业家的利润部份也来自于此)因此,社会对于弱势群体是有义务照顾和政策倾斜的。


卖Resale的人大多是换BTO或者公寓,很少有再换一个Resale的。所以这些人自然期盼resale上涨的速度比BTO或者公寓要快。


不必担心,车到山前必有路。


如果不这么限制,房价更高。现在即使不是BTO的新组屋MOP都是5年的限制,为什么?就是不要让更多的人当倒爷——炒房子。


看啥行业哦,有些老大学本科才2000多哦。


你也很强了,工作一年半的时间薪水就涨了你500块。很多公司是一年涨50块。(2年涨100块)。


嗯。。 我认识的多数起薪都2000左右。。 可怜点的 只有1700.。 辛苦工作了四五年到现在也只不过是2000出头。。


如果老板真的是盯着我薪水涨价。。。 那我想对我老板说。。 把薪水发给我老公吧! 我就可以免费吃杂菜饭了!


真没想到组屋的价钱都这么高了。看来我真是不谙世事。:L


呵呵,其实以我去各个国家转过的情况。新加坡是路上最多孕妇和宝宝的地方了。

满地的孕妇和婴儿车。政府还在叫生育率不够。最奇怪是曼谷,我呆那么多天走来走去都碰不到一个孕妇和婴儿,他们都不出门么?

政府要多生孩子应该是有原因的。查查人口分布数据,新加坡40-60岁的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每年(龄)人口基本上是现在的2倍。这批人口洪峰的老龄化是政府担心的主要原因。推动生育也是为了平衡这批人。

悄悄说,政府其实偷偷做了很多。只是没有公布。譬如偶查每年新移民数据。发现这些年年轻成年人移民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这也是提高生育基数中,政府做而不宣的东西之一了。


新加坡地方小,孕妇比较集中。而且比较安全,孕妇在家闲着无聊,喜欢出去逛逛。
我现在基本不逛街,还好孕妇时逛得比较多,不然都不知道东西去哪里买了。
从我的角度看,新加坡男女比例失调得很厉害:男孩多,女孩少。
我家老大小学的班级,30个同学,8个女孩,22个男孩。
我家老二幼儿园的班级,20个同学,7个女孩,13个男孩。


最好是女孩多男孩少。不然我家都是男孩,以后找媳妇花费会很大。


我家公子上过的两个学校都是女孩子多过男孩子
上的音乐课,只有他一个男孩子。汗。


这就好,我喜欢听这话。


不怕,政府数据是新生儿女多男少。

就算女少,政府也会引进更多女人分配给新加坡男人。倒是女儿要担心。


小弟是PR~目前ACCA就要毕业了 无财会工作经验~不知道能不能分享下你作为CPA的经验~关于毕业之后方向的选择 发展前景 就业待遇等等 各方面多多益善 感谢啊


我哪敢出什么建议啊。
我介绍别人学会计的,不是学不下去,就是毕业后工作很累。都很恨我。。。
我这辈子再不敢给人家出工作建议了
学校有很多老师,经验丰富,问他们吧。


少小学会计,老大徒伤悲


在健康的自由市场中有些炒作没什么可怕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核辐射危机中炒碘盐事件,去炒作一个政府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东西,参加炒作的都是傻子,被烧到手的都是活该。

兼回楼上WAY版回复。房子价格涨跌是一个零和游戏,一定是买卖两方一方盈一方亏。我认为“涨跌”、“炒作”都不是好判断标准,判断市场的“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市场供需是否平衡,平衡的市场中商品价格反映其价值,对买家和卖家最公平。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供应”,只要市场供应正常,那么这个市场就是健康的,就没有囤积、没有空置房。而大力搞压抑需求、限制买卖的措施都在消弱市场自由度的。

有利于“供应”的措施一般都有利于市场,同时市场多元化也有利于商品价值体现。取消BTO的MOP明显会有利于二手市场,二手房供应数量和类型增多了,二手市场可以较快的供需平衡。但是相反的BTO的申请需求会增加,一些本来因为MOP不想买BTO的也会跑过来买,BTO申请难度就加大了,这个是政府不希望看到的。如果假设政府供应BTO的能力可以大幅提高,足以应付新增的BTO申请需求。那么取消BTO的MOP限制将会总体上是好的。

自由健康市场仅仅体现的是买卖价格的公平合理,那么受益公平就需要靠税收来调节了。符合资格并且运气好可以抽到BTO的人,只要等房子盖好不用等MOP就可以大赚一笔的。为公平起见,政府应该增收“利得税”,增加的税收还可以用来建更多BTO。


HDB 不是自由交易的市场,政府不想看到有人被烧到或者滥用政府资源而获利,这违背了建立 HDB 的初衷。所以,这个市场的供需和价格,都是政府说了算,什么都可以不限制,就是这个不行。


同意。BTO肯定不是自由交易
二手市场是限制性很大的部分自由交易市场。


我怎么感觉学财会的都很惨啊 经常性加班啊 女孩子都单着…


没有错。BTO是计划经济,是二手市场的期货。政府不能敞开供应的原因可能是产能有限和对珍贵资源控制。

而二手市场,除非严重供需失衡,入场资格限定应作为长期固定政策,并通过可变政策税收以及转手MOP来控制流动性。这样可以算作是受控并可控的“自由”市场。

有了转手MOP后,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基本可控,BTO的MOP意义不太,反而在市场火热时限制了二手市场的供应。


新移民的社会责任——融入当地,和谐共处其他种族,宣扬新加坡的美德,把新加坡在全世界推广,发扬光大。


学财会的会不会头发白得早?貌似挺伤脑细胞的。


所以人呀不能往高处比,只能越比越气人。要往下比,自己开心多了。


这倒不知道 我客户那里都是新加坡女会计 经常加班加点的 压力很大


我也会计一枚~

毕业前三年比较可怜 做审计 所以那才叫加班加点 老搞到半夜 仕途不太顺 老板不给加薪升职的 跟别人比 我的上位速度可以说是慢了一倍。。

不过后来熬到PR了终于 生日那天拿到IC 马上就裸辞了。。无收入的在家待了快两个月 发现钱不够用 潇洒不了 于是就尝试找part time工作 不过后来运气还好。。 进了现在的公司 但进来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小虾米级别的职位 每天也是忙的不行 不过忙的都是不用费脑的活 然后刚刚confirm 就机缘巧合的给我升职了。。我老公的话 我是走狗屎运 (说真的 跟他一起之后我好像运气真的有变好 申请了n年的PR突然下来了 工作也渐渐算是顺心了 就连医生说我很难生宝宝也让我给中了。。)总之我是觉得 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不明朗 甚至有些悲观 但是谁也不知道哪个地方就峰回路转了。。。

现在也就月底月头忙一点 但是我基本不用加班的 还算是很轻松的。。 虽然工作压力是有滴 但老板很好的 同事们也很和气 每天也乐呵呵的

虽然现在房子还是块草皮 我跟老公也是租房子住着 但是我觉得 这就是新加坡 而在没房的情况下这样租房生活 是多数普通家庭的第一代新移民几乎都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如果同样的钱 拿回国 这样的经历又不好去二线城市 房子是更买不起的 现在看来 还好新加坡还有个东西叫BTO 虽然对我们来说是很贵 但是还能有盼头。。。好歹那块草皮上空20几层楼的高度是我将来的家嘛~

反正。。 房子这个东西 尤其在新加坡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早买就早买 即使做房奴 也好过做租房奴。。。


我稀饭你的生活态度。


是啊,你说中了


这真是很好,还琢磨着男孩多了,以后娶媳妇成本会很高。看你们这么一说感觉赚了一笔钱。


在新加坡不管学什么,如果想多赚点钱头发都白得快。


就算想过平淡日子不多赚头发也难免白。。。
反正老是觉得钱不够用。。。


幸福围绕你,最重要是你感觉到了,体会到了。。


老公头发花白。。我。。一头乌黑的秀发。。


赚钱越多压力就越大啊


确实,我家不算吃喝,不算贷款,不算水电,就是孩子的开销就2字打头了。前两天算了一下,才惊觉原来起价得这么厉害了。真的太恐怖了!


你很幸福!


你家都给孩子花啥了?

别吓唬我呀~ 我家这个还没出来呢。。。

要是出来要花这么多。。 那么我看我得另谋生路了。。。薪水还是不够花呀。。。


女佣费涨了,孩子的各种兴趣课都涨了。
别怕,生出来肯定能养得很好的。
一直都很后悔没把老三生出来。
孩子很可爱的,看到孩子就会有赚钱的动力,钱就来了。


女佣这个。。我就不要了。。
兴趣课 我这个还小。。 还好还好。。。

至于钱钱。。 我的年薪还没有我们VP的个人所得税高呢。。。越做越觉得贫富差距那个大啊。。


这不正常的么,我的年薪还没我的大老板的(1/几百)多呢。。知足常乐


这通货膨胀绿,房价能降吗?

我国6月份CPI同比上升5.3%


一般情况下我都还算知足了。。
只是每个月一做到这个 就会有那么10几分钟上下的小激动。。。


你老公很旺你,好好珍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