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社论:应对通胀之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2-10-25)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下,新加坡这个外向型经济体深受冲击。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长季比原本预估是负0.7%,而第三季则是负1.5%,要不是政府在新数据出炉后调高第二季增长至0.2%,新加坡经济就已陷入了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的“技术衰退”。虽然新加坡暂时摆脱了这个风险,但外围经济还没有见底的迹象,因此分析师较早前普遍认为,金融管理局会让新元走软以保增长。然而,金管局在两个星期前发布的货币政策声明指出,它将继续让新元适度升值,以控制通胀压力,并确保经济通过重组达致可持续增长的目标。换句话说,虽然新加坡经济有下行的趋势,但通胀及通胀预期是金管局目前更关注的课题。
刚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印证了金管局的担忧,9月份的通胀率达4.7%,比8月份的3.9%高出许多。此外,金管局与贸工部将今年全年通胀的预测调高至“稍微超过4.5%”,比原本的4%至4.5%的区间高。在通胀预期方面,新加坡管理大学和万事达卡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本地家庭对未来一年及五年的通胀预测,都比6月份的调查来得高。通胀预期往往会导致消费者及投资者提前消费或从事较高风险的投资,从而使通胀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金管局的货币政策便是通过新元升值,舒缓输入型通胀的冲击,以稳住消费者的通胀预期。
然而,新加坡这一轮的通胀诱因,除了进口石油及食品价格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外,也包括国内的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及政策引发的价格上涨因素。这表现在住宿费及汽车使用费,占了总通胀率的60%,而商品相关项目及服务费用则各占20%。因此,不少分析师认为,单仅通过新元升值,难以压抑通胀的涨势,也无法降低市场的通胀预期。
欧美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本区域的资金泛滥,新加坡这个以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中心,首当其冲。在超低利率的环境下,大量的资金流入加上国内的高储蓄,压低了资金成本,加剧了人们的投资及投机冲动。因此,受政府津贴的执行共管公寓,最近也创下了160万元的天价纪录。投资需求炽热拉动了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价格上涨带动了租金,因此住宿费项目成为通胀的主要推手。此外,新加坡正进行第二次经济重组,以减少对外来劳力的依赖。教师、医务人员、巴士司机及清洁工人的工资显著提高,最终将在教育费、医药费、交通费及食品项目中反映出来。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胀,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政策导向引发的通胀方面,拥车证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投标价屡创新高;新组屋价格参照转售组屋成交价制订,在转售组屋价格走强的形势下,新组屋价格也随着攀升;公共交通车资调整的方程式根据通胀率、全国工资增长率及公共交通业者的生产力三个因素计算,在目前的高通胀及工资调高的情况下,车资也有很大的上行压力。
虽然有不少分析员最近纷纷建议政府改用利率政策提高资金成本,以抑制通胀及资产价格,然而金管局坚守以货币升值的方式,控制通胀压力及通胀预期。它的模拟测试显示,如果不让新元升值,全年的通胀率将增加2.5个百分点。至于投资需求拉动的资产价格问题,政府则在三年以来六度推出“宏观谨慎措施”,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及遏制需求,为房地产市场降温。而在经济重组过程中引发的成本推动因素,政府显然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鼓励企业提高生产力,毕竟在国人热议收入差距问题的当下,工资调整也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此外,政府也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协助低收入群舒缓通胀的冲击。
大量资金流入及国内的诱因,使新加坡的通胀居高不下,并提高了国人的通胀预期及忧虑。在低经济增长及高通胀的环境下进行经济重组,也有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及中产阶级已分别感受到运营成本与生活费高涨的压力。新元若持续升值将吸引更多外来资金流向新元资产,从而进一步推高新元的汇率,这对新加坡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将有不利的影响。在应对通胀的压力时,除了屡试不爽的货币汇率外,有关当局或许也应该重新审视成本推动及政策导向的通胀诱因。
现在经济不好通胀还这么高,难道世界要崩溃了吗
通胀了。。。工资涨就好
通胀年年抵,年年涨。
愿闻其详。
拿不出什么好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