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联合早报社论:检讨组屋政策须多方面考虑

我国公共住屋政策已越来越复杂,牵一发动全身,最近不少人提议建屋局应回到最初的使命,为国人建造负担得起的组屋,随着这样的呼声一再出现,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也呼吁国人集思广益,一起来重新思考公共住屋的基本意涵。
  其中一个思考方向是,兴建组屋的初衷原是政府为国人提供基本的住房需求,购买者应该自住而不是用来牟利,出租组屋收租资助私人住宅的房贷。但这一刀要如何切下去,不能只从出租组屋的屋主来考虑,还必须顾及到整个房屋出租市场。许文远不久前透露,我国约有8万个出租整间组屋或是个别房间的家庭,任何增加组屋供应量和压制组屋价格的措施都难免影响到他们的收入。而其中有4万多个组屋屋主是出租整间组屋,这些屋主多数另外拥有私宅。
  要增加组屋供应量和压制组屋价格,政府不能不考虑到出租组屋屋主的收入,这样的顾虑引起坊间的讨论和争议,认为公共住屋政策是确保每个家庭有房屋住,并不是协助人们投资房地产和富有起来。建屋局向本报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有近3万4000个组屋家庭也同时拥有私宅,虽然所占比率在过去五年维持在组屋家庭总数的4%以下,但其中约2万7000个组屋家庭还未还清组屋贷款。
  屋主出租享有津贴的组屋,来抵消偿还私宅的部分房贷,这基本上是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但现在看来已有检讨的必要。政府在2003年允许国人提升至私宅后出租组屋,越来越多屋主不自住,却出租整间组屋赚取租金,这实际上已违背了公共住屋政策的初衷,成为一个必须填补的漏洞。
  获准出租整间组屋的屋主有4万多,那些没有获得批准就出租组屋的屋主相信也不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房屋出租市场,这会造成组屋不合理分配问题,而不是公共住屋不足够,致使政府必须赶建更多新组屋来满足市场需求。
  购得享有津贴的组屋和获得各种房屋补助金已成为国人的一项权利,而这些津贴和补助金需要显著的税收来资助。每个国家的资源都有限度,新加坡也不例外,当政府以更多纳税人的钱加速建造津贴组屋时,而享有津贴的组屋成为一部分人赚钱的工具,这固然为过去推动的资产增值计划所带动,也是整个社会变迁、中产阶层扩大的必然趋势,但形势发展可能剥夺了另外一部分人真正想拥有组屋的权利。
  政府在2010年8月规定私宅屋主若购买组屋,必须在半年内脱售私宅,今年1月再规定拥有组屋的永久居民不能出租整间组屋,并在购买私宅后的半年内须脱售组屋,建屋局现在来到考虑是否要限制新加坡人出租整间组屋的关口,许文远今年初也曾表示,对日后是否限制出租整间组屋采取观望态度,没有一口否决。
  国人出租整间组屋所涉及的情况复杂,有真的需要出租组屋来赚取生活费的年长者,由于健康问题必须与子女共住以获得照顾,不得不出租整间组屋的情形也有,一些则是举家在外地工作,这些特殊情况必须酌情处理。此外,目前在我国求学、工作和永久居留的外国人数目相当多,这些外国人也有住屋的需求,普遍是租用组屋,政府绝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限制屋主出租组屋,造成整个房屋出租市场的大震荡。
  如何调整相关政策并不容易,但让公共住屋政策回到最初的目标,即组屋是供自住,而非牟利的原则可能必须重申。目前组屋买家、卖家和屋主都有很多分歧的利益考量,政府必须有效和大胆地应对这些分歧的利益和期望,今后购买组屋的条例可能可以分得更细,例如购买来纯粹自住的组屋和希望资产增值的组屋屋主,也许不必一视同仁,前者或者在价格上更便宜,后者转售时有更多的限制,总之,国人必须有心理准备新条例可能随时出台。第一季组屋转售价格指数涨1.2%(2013-04-01 1045)
 (联合早报网讯)《联合早报》记者陈能端报道,虽然政府在今年初推出又一轮降温措施,不过组屋转售价格却继续上涨。
  建屋发展局今早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的组屋转售价格指数上涨1.2%,从去年第四季的202.9点上升至今年第一季的205.4点。
  不过,相比过去一年的各季度涨幅,1.2%的增幅是过去一年来最小的。
私宅价格则在首季上涨0.5%,但增速明显放缓,涨幅不到去年第四季涨幅的三分之一。分析师认为这显示房地产新降温措施已开始奏效。
高健康 华京京 报道[email protected]@sph.com.sg
  今年首季的组屋转售价格指数上涨1.2%,是自去年首季以来的最小涨幅。市场分析师认为这显示房地产新降温措施已开始奏效,接下来的价格指数增长速度预料将继续趋缓。
  私宅价格则在首季上涨0.5%,但增速明显放缓,涨幅不仅不到去年第四季涨幅的三分之一,也是过去三个季度涨幅最小的。
  建屋发展局昨天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组屋转售价格指数(Resale Price Index)从去年第四季的202.9点上升至今年首季的205.4点,涨幅为1.2%。
  这是今年1月政府推出新一轮房屋降温措施以来的首个组屋转售价格指数预估数据。尽管价格指数仍呈上升趋势,不过与去年第四季的2.5%相比,涨幅缩小超过一半。
现金溢价中位数略微下降
  据新加坡房地产联合交易网SRX提供的数据,今年首季共有3028宗组屋转售交易,比去年第四季的4635宗,减少约35%;被视为组屋转售市场晴雨表的现金溢价(Cash Over Valuation,简称COV)中位数从去年第四季的3万4000元,微降到3万3000元。  不过,今年首季的转售价中位数是45万7000元,高过上季的45万5000元。SRX网站收录本地85%房屋交易量。
  房地产分析师普遍认为,转售价格指数的涨幅缩小,主要应归功于降温措施,尤其贷款条例的收紧抑制买家对较大型组屋,如五房式组屋和公寓式组屋的需求。
  智信研究与咨询(R’ST Research)总监王伽胜受访时说:“每月偿还贷款比率收紧,买家须掏出更多现金,还要支付现金溢价和装修费,经济能力有限的买家不得不打退堂鼓。”
  欣乐国际(SLP)执行董事麦俊荣则指出,除了降温措施发挥效力,政府推出更多预购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也吸走转售市场的部分需求。
  建屋局今年预计推出2万5000个新组屋单位,下一轮预购组屋销售活动将在5月举行,届时将推出4850个新单位,并提供3000个剩余组屋单位供买家选购。
  分析师认为,接下来组屋转售价格指数仍将上升,但涨幅预料较小,全年涨幅可能低于去年的6.6%。
  博纳(PropNex)集团总裁伊斯迈说:“单身者能直接购买新组屋,及建屋局推出更多预购组屋单位,转售市场的需求将下滑,全年的转售组屋价格指数涨幅预料介于4%至5%。”
  橙易产业(OrangeTee)研究与咨询部主管李敏雯则指出,降温措施对转售组屋市场的效力需要更长时间才会显现,不过预购组屋价格与转售市场脱钩有助于转售价格趋稳。
私宅价格指数涨幅显著降低
 市区重建局昨日发布的预估数据显示,私宅价格指数从去年第四季的212点上升至今年首季的213.1点,涨幅为1.1点或0.5%,显著低于去年第四季时的1.8%涨幅。  各地区私宅价格的涨幅都缩小,中档地区(RCR)私宅的价格不变。相比之下,该地区私宅在去年第四季的价格涨幅为0.9%。
  大众化地区(OCR)私宅的价格则在首季上扬1.7%,但这还不及去年第四季3.8%涨幅的一半;高档地区(CCR)私宅价格的涨幅从去年第四季的0.7%,放缓至今年首季的0.4%。
  麦俊荣指出,政府推出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措施会令私宅价格持续受压,特别是在市场普遍预期如果价格仍未能受控,政府必然会出台更多降温措施的情况下。
  他说,中档地区受降温措施的影响尤其显著,因为该地区有很多项目面向投资者。相比之下,大众化地区私宅具备较强刚性需求,因此预计今年私宅整体价格涨幅介于3%至6%。目标对准了出租整间组屋!:@
国人必须有心理准备新条例可能随时出台我身边不少朋友就是出租整套组屋,然后自己住公寓。。。那时好羡慕他们哦!:D山雨欲来风满楼我猜接下来:
对于同时拥有公寓和组屋的人
1)如果全家人都在新加坡,那必须住组屋,不能出租组屋。
2)对于全家在国外定居的人,可以出租组屋,但是不按第一套的4%缴税。
对于今后新买房子的人
1)组屋和公寓不能同时拥有。
2)已经同时拥有的人,只要再买新的房地产(无论房产或商产),必须出售组屋。
猜猜而已。+1可以看出  政府对 状况还是很清楚的
知道一刀切会造成什么后果大胆猜测:享有政府津贴的屋子不准出租或者抽税,重税2)对于全家在国外定居的人,可以出租组屋,但是不按第一套的4%缴税
本来就是不按第一套的4%缴税,出租没有税务减免的。新加坡低收入者(不拥有公寓)为了弄点生活费。 把组屋全套出租 然后住到亲戚家 或者搬到一个小面积的屋子住。这种案子怎么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是一个[关键词屏蔽]震荡的年代这样还是会大量减少出租市场的整套组屋供应,冲击出租市场啊。。。同时强制同时拥有公寓和组屋的人住在组屋,也不会增加转售市场的组屋供应,只能增加公寓出租供应。结果是房主被迫降低生活质量,租客被迫付更多的钱去租公寓,两方不讨好。。。这个税会大过公寓吗?人民每天生活在恐慌中,不知道政府的大刀哪天会砍下来。反正部长和高级公务员们都是住有地住宅的,他们不操这个心。。。是吗?那我孤陋寡闻了。问题是, ZF为什么要动大家的蛋糕啊?增加整体组屋出租难度。
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
估计这种情况不多。这个问题问的好,以前的政策也是政府制定的,如果对,应该坚持,如果不对,凭什么要老百姓买单。。。?之前PR同时拥有组屋和公寓的比率不大,但是政府还是针对PR加以限制,这是杀鸡给猴看,迟早还是要对公民出手的,这位这部分人才是主体。怕就怕新的政策会追溯而不仅仅是以后怎样怎样。
那些没有组屋的和没实力同时拥有两套的人,是不怎么关心这个政策的。
政策影响的是下面两组人:
按官方数据,34k户既有组屋又有私宅的
已有组屋想有私宅又有能力的
一个政策下来,能讨好多少人,会得罪多少人?
这个账太难算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种什么不能同时拥有组屋和公寓的政策不会出。
因为我还是那个观点,房价下跌对政府没半点好处。
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出CM,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姿态,一种安抚的姿态。
导致房价升高的原因是有钱人太多,是因为贫富差距大。虽然我买不起,只要买得起的人大把,房价就不会跌。
政府也没正儿八经的想房价跌。。。。
因为现在的房产政策,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房价不断的上升。。。。。
而且,据中介说,那些renew valuation report的房子,估价一直在涨
政府要房价跌,直接把HDB的估价调低,限制COV不超过估价的某个百分比就好了。
但他们没这么做,为什么?纵观政府一贯的做法。 除了舆论先行以外 就是任何新的政策都会以为政府多弄银子(税收)为基础
这次我估计也是一样。 整套出租的组屋屋主将会 被要求支付高税 。
根据之前宣布的政策。 高年制的私宅将不再只是支付4% 或者10%的产业税 会引进6%, 12% 16%  各种级别年值越高的交得越多
具体怎么做还在研究要到年底宣布执行。 那么把组屋以外归进去 不用费什么功夫 比如整套出租的组屋要求支付16% 的地产税
是可能的一着。 或者干脆更高些
反正这种方法国税局的账本上立刻见效。至于有没有政策效果可以在看。 不行了在出台别的办法。这头收钱的政策可以继续弄着。
这叫no harm to do it嗯,如果政府真心想创造所谓的“公平”的话
确实可以通过同时拥有公司住宅的年限来设定不同的产业税
不过,有个问题大家都没讨论:不能同时拥有组屋和公寓真的是政府向看到的吗?再简单点说,政府私宅用地出售价格就没降过,还天天喊房价不合理,为什么?私有土地就不可以充公吗?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啊。别的政策可以出,这个为什么不能? 或者搞个全民公投,看看支持的多,还是反对的多?其实都是扯,这3万套组屋能对转售市场能有多大影响?只不过是做个姿态给某些人看罢了。。。塞浦路斯难道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咩?那你怎么解释塞浦路斯。。。那可是正经资本主义哦直接打劫存款都可以,充公私有土地怎么就不可以?不懂了。。。依阁下看,是不是还要把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戴上高帽挂上“打倒地主老财”游街示众呢?我不觉得政府愿意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
但是
估计全民对话收到的反馈
不得不回应一下.  
加上许文远有承诺要把组屋价格压下去.. 只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反正将来有后来人买单 先把这届干了再说money9090  正解,就是因为没钱人多,眼红有钱人呗。我属于没钱的,眼红的  发表于 26 分钟前
嘿嘿,挺坦白,挺可爱这可是你说的,我只是说政府只敢针对那些同时拥有组屋公寓的这些夹心层,从来不敢动真正有钱人的利益,如果你看了我的发言真的觉得我支持私有土地共有话,那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人家已经用的“打劫”二字,感[关键词屏蔽]彩还是比较明显的吧”私有土地就不可以充公吗?” — 好!亮了!  “土改” 好! 如果再加上“公私合营”就完美了!GC主义就快实现了!其实这3万多家庭还真不是有钱人,有钱人住landed,高级公寓,或者几套公寓,真的不稀罕什么hdb,只有夹心层才会在这组屋公寓之间苦苦挣扎。政府从来不敢动有钱人,也会时不时的做个姿态帮帮穷人,但是对夹心层就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对啊,这样可以争取80%驻在组屋的选票,no harm to do it…你猜被屏蔽的两个字是什么?阁下用的字眼和语气,让人不浮想联翩,也难政府可以不针对以前的这4万人啊。。 这4万人有公寓有组屋,他们可以出租组屋
政府针对以后的人。新加坡人买了公寓就必须出售组屋。不应该继续享受福利,拿出租牟取。其实他们已经赚了一点,还不够么?
其实 政策是会改变的,也会追溯到以前的。比如以前的PR买了组屋又买了公寓,还不是不允许他们出租了。。 PR 买组屋和公寓的时候,并没有说以后不能出租组屋了。。
既得利益者不要一直那么贪心,好处不要一直拿。只要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要JJYY. 要知道你侵占的利益是靠剥削别人的利益我怎么觉得夹心层是工资在1-1.2 左右,顶多一套房的呢
比如EC的出现是给买不起公寓的夹心层
既然有组屋,又有钱买的起公寓,就不叫作夹心层,所以不应该受到政府照顾凭啥不针对这4万人?凭啥他们可以我就不能?你要政府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滴有没有钱是相对的
相比接近百万组屋家庭,这三万当然算是有钱的。只要对大多数人,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有好处,那就是好政策。
至于哪些人受损,哪些人收益,那是政府怎么balance的后果。阁下觉得我用的字眼和语气再激烈点,私有土地就能充公了吗? 那我就再激烈点,赫赫。。。有觉得会出政策
如果不出,以后的结果就是:每户新加坡拥有租屋,当过了MOP,水平也提高了,于是他们买公寓。 用HDB的租金抵公寓月工
长此以后,他们占据HDB,2手HDB 市场供应不多。政府只好花大量的钱去建设新的HDB, 花大量的钱去维修旧的租屋。。
极端情况下,政府不停的造BTO,每户买一套(便宜阿,不买白不买),几年后然后每户有一套公寓。 觉得可能吗
顶多新政策会让现有的4万有租屋有公寓的 可以不卖租屋 也可以出租整套租屋。以后的后来者,不行那为什么一定要动这3万人,不动更有钱的呢?你的发言太xx了,哈哈,所以被屏蔽了针对的话那就更好啦。。只是这样民愤多一点
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居者有其屋,必须要有政治勇气。
不能为了既得利益者绑架了国家利益因为他们有组屋呀,更有钱的没有组屋怎么动?10k-12k收入的已经是top 30%-20%了,这个算夹心层不太合适吧
这些人不存在买不起公寓的问题。
组屋部分CPF肯定全包。
贷款80万,前三年利率1.8%,之后2.6%(这已经比现在很多人拿的贷款高了)。月供$2,877.59。对于10k-12k这个阶层来说毫无压力。
现在多数家庭买房贷款都还好,问题在首付。。。。我大致同意你的观点,值得讨论的是,现在的政策执行10年了,但是同时拥有公寓组屋的家庭比例其实并没有显著增高。。。现在的价格,老实说10k 12k还真买不起公寓。之前买不起公寓的,之后只会更加买不起。。。。。
因为收入的增长幅度是没法和房价比的这贴太火了,不到1天就12页了。那什么你们先继续,我过一会再来。。。你说的对
说到公平 哪有绝对的
老婆工资不高,没有奖金,但有13个月,但是。。。是把13个月工资平均分到每个月的 所以算在basic salary 上面
于是悲剧的事 家庭收入超了1万一点点。 于是变成了 伪夹心层,不能买BTO, balance flat.basic 算13个月的吗?
连Bonus也算??????第13个月和花红什么的应该不算在basic里面的啊。。。为何说买不起?
我账不是算了吗?Hehe!
如果80%的人同意把收入前20%的人的财产给分了,怎么样啊? 多数人同意就行吗?这第13个月在合同里不叫AWS, 叫做什么monthly fixed allowance啥的
反正工资单是 salary + salary /12
12月份的时候不会发两个月的工资。。
可能不应该叫做真正的第13个月吧。。但是这13个月真恶心。买第二套房,首付五成,ABSD+SD 10%
10k12k的一年攒50k,五年250K,能买个啥?一个人月入多少和有多少积蓄有关系吗?
为何BTO只限制月入不限制家庭总财产呢?
没见某自称穷人的,家庭月入7000多,但手握50万现金?哈哈哈,好例子
或者说把收入最低的20%开除出新加坡国籍,取消一切福利,减少社会负担。这合理吗?明明是检讨组屋政策,怎么变成“打倒有钱人”了啊。。。
组屋是福利,是“居者有其屋”的保障住房,不是投资工具。 允许同时拥有就很好了:不是真正大富大贵但还想投资赚钱的,可以继续住着组屋用投资的公寓收租嘛。这个假设根本不成立,请注意前提。
这个对发展有好处吗?谁还敢来新加坡投资?那是发生在产生闪电之前的事情,老老老坡县的劳动人民自己家的土地啊,人家自己盖的房子啊,咋到现在成了全体人民的了。。。还在纠结这个问题啊。。。哎,每个人都因为我要闹革命了吗?真的是这样,10年前怎么会有允许整套出租的政策?现在怎么又要禁止?不能你说怎样就怎样吧?跟着你规则玩的伤不起啊,比如人家现在现在已经住着公寓的硬要人家搬回组屋吗?小孩子上学怎么办?好不容易进好学校的要转学吗?总要设身处地的为这部分人想想,他们也是跟这政府政策走的啊。。。那20%的有钱银大可拍拍屁股走人,挥挥手,带走80%的税收效益+80%的就业机会。。。。不算的。月收入只算basic,不算bonus。bonus发再多也不计算。
但是,如果是绩效或提成类的incentives,就要按12个月的平均计算到月收入中。
简单来讲,靠运气得的bonus是不计算到收入中,而靠努力得的奖金就计算到收入中。
在此吐槽一下HDB计算收入顶限的方法。金日成他们家的老三。有时候是因祸得福啊!我一兄弟2008年的时候家庭月收入$8010,自己有一套巴西立祖屋,要买DBSS不让,最后非常愤怒的在2009年中以600块一尺的价钱买了套三卧的Quatz,还是现房,转眼四年过去了,两套房子,对比一套DBSS,赚得睡觉也会笑出来,对政府的严格执行政策赞美有加并感恩戴德,哈哈哈哎。我觉得我是个不幸福 不幸运的人我记得好像现在就不允许有了祖屋再买公寓了呀?
好像是如果买了祖屋.再买公寓.就必须卖掉祖屋,难道是我记错了吗?严重同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