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国内正规本科学历,无本地学历,目前从事制造业,职位工程师,EP,暂时没小孩。去年11月申请,pending了九个月悲剧了。
本人作为主申请人,84年出生,来新刚满4年,薪水 basic 目前 4800+,去年收入 8W+,
老婆,86年出生,来新差三个月满4年,薪水 bisic 目前 4700+,年收入 6W+。
预计两年内薪水方面应该不会有大幅度的调整,除非跳槽。
今年的税单还没来及更新过去,就查到悲剧了。
这是第四次申请,求教各路大神,我们是直接申诉还是重新申请呢?
是否有必要找公民朋友帮忙找MP?找MP会有帮助吗?
PS:大选在即,是不是通过更难了。。。
才来3年的时候就申请4次了?太频繁了。薪水不够太突出,没本地学历,不是稀缺人才。
申请太频繁了,消停一下吧。起码等到满5年了再去申请,没有本地学历这种劣势只能靠长时间的工作来弥补了。
请楼主安心赚钱,和老公在这里混日子。
混到1年申请一次,会批的。 工资2 夫妻算不错的了。
申诉只是用于当你的新的材料(新的学历证书、升职信等等),如果材料全部一模一样就不用申诉了。。要么重新申请要么等过段时间再说吧
可能是平凡了一些。
制造业不景气也可能是一个原因。上诉可以一试
申请有点太频繁了,要不然这个条件应该要批了。
主要由于刚来新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是08年来的,全是申请半年就过了,没想到那么难。
想着两个人一起申请,三年肯定该拿到了。
没有预料到会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现在即使拿到PR也无法立即买租屋了,所以就不会想之前那样着急了。
但是迟迟拿不到PR,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得不考虑以后的出路,回去还是留下。
谢谢大家的回复,希望有经验的大神能针对我上面的提问给些意见。
1。条件是不错的。不可和08,09年大放水比,错过就是错过了。申请频繁了些,如果省去第二次第三次的申请,第四次缓半年,那么也就批了。现在就是时间,耐心等半年或一年一次成功。
2。不知道议员能帮你啥? 你们是社区活跃分子?如是,他可以帮你们推荐,其他他说不了什么。
看你年龄多大了,我是30出头,还是有这里的phd学历,但去年申请还是被拒,正在上诉中,已经等了8个月了,我打算这次被拒的话就回国。其实回不回不同的人考虑的不同,有的人最在乎赚钱多少,有的人最在乎环境好坏,或者家人团聚,或者长期事业发展。这与你的背景,能力和经历都有关系。总体上,国内的机会也很多。如果你家在国内二线城市(比如南京,成都之类的)甚至三线城市,又是做技术的,那完全可以回去,从薪水到家庭到环境,各方面均不会比新加坡差多少,关键很快就能稳定下来,留在这,从遥遥无期的pr到更遥远的公民,以及很难团聚的家人,甚至不怎么稳定的工作,可能有人可以忍受,反正我是不行。
恐怖的一拒….话说都四年了还是比不过poly的…哎
男方的收入bonus比例有点大,否则basic会更高些。就是申请过于频繁,有点把ica搞毛了。其实家庭总收入以及分布情况很不错了。就我个人来看,这条件比现在批了的60%以上的人强,有点生不逢时了。
如果薪水没啥变动,没必要申诉,议员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议员不一定帮外国人。
稍微休息一下,预约个满五年的时间再次去申请,机会大大的。
上面说的很对。其实晓林一直在这里说,不必太在乎pr或其他啥,完全在于你们对未来的选择,如果觉得新加坡是你们未来的目的地,其实不要太急,以你们的条件,迟早pr是你们的,不要扰乱自己的生活。
对有些人晓林会说早作人生规划,而你们需要的是时间,当然这里也有一个衡量的问题,如果你们有更好的发展在国内,或拖不起这个时间,也是可以早作抉择的。
这位童鞋你好 借问一下 你是拿到PhD毕业证之后才去申请的吗?还是PhD还没毕业的时候申请?拿到毕业证了又有工作的情况下还悲剧吗?
还不如老公7k,老婆全职太太。。
条件不错。
男方加班或者奖金部分比例太多 还是底薪高点好 另外工作行业也不是政府太需要的了 因为经济正在转型
如果我是ica,我会选择楼主这样的而不是一方高一点另外一方全职的。单方面工作的抗风险能力太低,一旦主力选手失业,连替补都没有。而且一旦全职太太了,基本上就只能全职了。
说得有道理。我的意思其实是虽然家庭收入尚可,但个人基薪偏低了。
我会选择高薪加全职,新加坡需要的是人才,虽然薪水不是唯一标准,但是却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引进两个中位数的人才,更容易激化这里中间层的矛盾。
另外,这种组合的个人所得税远高于两个中位数全职的。
那要看高薪高到啥程度了,如果收入好几万那是人才,如果就几千,只能算是个skilled worker,多个一两千少个一两千,所得税差个三五百的,在政府层面看来真不是啥大的区别。如果真的是很care薪水,那就不会设那么多潜规则了。
至于什么本地中间阶层反对啥的,那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引入高的低的中的,总有反对的理由。
LZ是在半导体公司做工程师的?我要是ICA的话说真的不会给你,因为半导体在新加坡没前途。。目测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靠加班工资,可这几年本地劳力成本上涨,半导体连车间带生产线整体转移到其他国家的越来越多。。没了生产线 别说加班工资,就是工作都可能保不住了
此言差矣,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可不好随便说,新加坡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像香港那样就从事些金融贸易啥的就ok了,第二产业还是不能完全丢掉。而且更重要的是树挪死人挪活,公司走了,难道不能换家公司,难道不能换个行业。
如果政府考虑如此深远,那就根本不应该批准本科以下的,因为没有本科学历,基本上就是个technician,随着工厂外迁,这些人,才是最危险的。
我觉得时间是伤。
工资虽在新生活不错!但不算高。 别太当 优势。。
学历也是硬伤,拿时间补。
总体条件不错的!
就用实际数字说话好了
1)丈夫一人工作,年薪算12万,税基是7950
2)夫妻两人工作,年薪各6万,税基是2*(550+1400)=3900
如果放10万年薪和两个5万年薪,%差别会更加大!
组2不到组1的一半,人家的税基都翻倍了,你觉得政府选哪个?再有,全职太太等于是一个闲置劳动力,可以平时去参加各种社区基层活动等,而你双职工,一周45个小时干下来你觉得还有多少多余精力呢?
要说失业~金融危机来了,组2的收入影响程度不比组1小的,概率上来说。另外,一个8000的工作和两个4000的工作,当然两个4000的工作对于新加坡本地中间层来说更重要!因为这些往往他们更容易上手,所以更加敏感,又何况你占了2个工作岗位,别人才1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技术移民有主申请人一说,4A组别当初设计的时候应该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再加个事实,一同事,中国大陆过来,上海交大本科+硕士,年薪12万,老婆没工作,来新一年10个月申请,2年多时批下来,PENDING时间4个月,今年2014年的事,人家年龄45岁了。
高龄,老婆不工作,没本地学历,大陆背景,都不是加分因素了。
你觉得换成2个6万年薪的夫妻申请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我理解,2个如果都45岁左右最后是不是能批现在都是问题,别说2年拿PR了。
上面跑题了,就楼主的情况,我建议过半年再申请,如果国内有好机会可以开始考虑。
因为你上诉,材料还是会落到同一个OFFICER手里的,换成LZ你做OFFICER你怎么做就知道你该等半年还是上诉了。
一般上诉成功的例子有共同点的:1)公民配偶 OR 2)情况有明显改变的
一年差个千八百的个人所得税对政府根本没啥影响,那你要斤斤计较这个税,那没有孩子的难道比有多个孩子可以扣税的有申请优势?
说到底,我觉得ica对这两种组合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都是case by case。这次这种过了,下次说不定就是另外的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