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刚拿到PR,买公寓还是等三年?

这个月PR刚批下来,到底买公寓还是等三年买HDB?很纠结,算不清

先说点我的几点考虑,

1,        小孩上学,这个放第一位考虑,不管怎么样不能影响上学。现在小孩三岁,应该是19年报名20年上学。有必须要在学校附近住满多少年才能报名这种规定不?租房可以不?
2,        房租,三年的房租也不少呢,不买房就是白花了
3,        ABSD,我个人不倾向换籍,但老婆可能想两年后就试试看带孩子申请入籍。要是最后还是入籍的话这税就是白交了。
4,        资金以及机会成本,买公寓的话顶多100w左右的,首付加税什么的起码要30w新,150w RMB。钱到是能筹到,但要国内转过来。而且安现在的趋势来说,新加坡房产基本不会涨,说不定还要再跌一点,但国内的上涨预期更明显,就算不投资,银行存定期也比这边收益高啊。

不知道还有哪些没考虑到,各路大神给点意见吧!!!


lz现在租房租金多少?


1600吧,整套HDB,但正好有个朋友一起住分担掉些,他可能明年回国了。
之后就基本自己全拿了,说不定还要生二娃,父母经常要过来。


建议在国内先买房,这边先租着,三年后卖掉,说不定就能全款在这边买一个大公寓。


让小孩入籍与否, 取决于很多因素. 大人入机也要考虑清楚. 为了退休考虑, 起码保留一个吧.  
如果以后让小孩去其它国家如美国澳州读书, O水准即可过去, 实在是没有必要入几.
现在中国护照基本哪都可以去, 跟过去或是回来探亲都可以.  
再说工作前景不明朗,大学毕业20多年后. 20多年, 对于资源丰富,科技基础雄厚的大国来说, 那都是很长的时间.
长缨在手, 縛蒼龍, 20年后中国是不是宇宙第一强国, 中国房价是不是已经飞跃宇宙, 谁也不知道.

在推崇高科技的坡地, 则大部分工作或会机器人化了.


我的建议,楼主经济情况允许就现在买公寓。还是自己的房子比较有家的感觉,对小孩的成长、家庭、父母来说都更好。反正自住,不用考虑太多投资回报。从长远来看,ABSD这些都是小钱。


前面的回复是和楼主开玩笑的,这里认真回复一下。
你带着妻子孩子一家人在这里生活,租一套房子一个月就算是2k,三年下来就是7w多,ABSD按照100w的房子来说,也就是5w。何况自己买的房子和租来的房子,居住体验那可是千差万别。

自住的房子,永远都不要等,能买得起就赶紧买。

看你好像还对房子的学区有要求,那就更要早作打算了。我当年买房,压根没考虑什么学区,光是交通方便住着安静舒服,都找了好久。


小孩上学可以以租的房子报名,但是拿到学额后需要住满30个月。
简单算个账,现在买100w的房子多给5%的税是5w,如果要等你老婆2年后申请公民,申请排队+等候+做完仪式起码1年半,前提是申请顺利,算起来就是3年半,按平均月租金2000来算,3年半是8.4w,以上还不算住自己的公寓和住租来的组屋的舒适性差异。我觉得这几万的得失倒是次要的,关键小孩成长的环境会差很多,组屋楼下的活动人群和设施和公寓没法比,住公寓保证了你小孩的玩伴至少都是跟你是同一层次。
至于房价,新加坡是比较明朗的未来几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是国内就很难讲了,你觉得还会涨,但是很多主流平台都在看跌,就我自己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内买家向我咨询海外资产配置,尤其是今年过完年这一波,新加坡人口密度是上海2倍,人均收入是上海2倍多,但是新加坡的房子已经不比上海贵了,支撑上海如此高房价的因素在哪里?
人生短短几十年,折腾来折腾去,赚钱了还好,万一被套牢,你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吗,如果还赌的起,趁年轻赶紧上


有道理, 趁着年轻可以买个公寓. 先住着再说, 大不过几年卖了再研究配置也可.
国内好点的城市, 现在买房已经很贵了.


从小的玩伴这个说法我从本地同事那里也听过,什么绞尽脑汁要把孩子送到部长孩子也上的幼儿园小学,以后人家发达了就跟着发达了。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当荒唐可笑的说法。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人都是相互利用相互帮忙的,不在一个层次上,只想着得到不想着付出,人家发达了你贴过去以同学的名义求拉一把,人家认得你是谁才怪。


其实综合来说,买公寓肯定是经济上不合算的,说白了就是花钱换舒适而已。
但问题是这不是笔小钱,而这对我来说不小的钱也只够在偏远地区买个旧点的公寓而已。
新加坡这房价,除非移民政策放松,不然基本涨不上去了,过几年要是再跌个十几二十的话,那可就苦了。
而且买了公寓以后也基本和HDB无缘了。


只是拿到学额后30个月?就是说去读书了,要在附近住30个月,不满足会赶你走?
而不是报名之前就需要住够多久吧?


我还是比较同意生活学习的环境对小孩的影响,以后小孩小时玩伴的选择的。
但这不能看个例,更多的是一个平均水平或者概率层面上的选择,不是说冲着一个部长去结交而已。好的环境遇到的人毕竟会好一些,以后同学出去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会教高,出高人的概率自然也高。


如果两个人都工作的话, 又没有什么帮忙的, 环境还是比较重要的.
小孩小的时候上托管中心, 和普通区还是有些差别.
一般学校和名效, 试题难度,教学方法很不一样. 慢慢的差别就看出来了.
小孩对环境适应力很强大.

有时钱也必须得花的.  就当教育投资好了.


有道理


钱挣来不就是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的吗,花钱换舒适这是天经地义的呀。
房子的本来用途就是居住,你拖家带口的,买个房子自住,短期的涨跌不用太在意。房子没有涨的预期就不买,这是被国内房子的变态给带偏了。


好吧,看来大家基本都认为新加坡买公寓就是赔本了额。。。那就是说要调整下心态,不是关心划算与否,而是去赔本花多少钱了。


小孩子只要是基本的礼貌ok就ok了,托管中心就有素质的差别,这是把李老爷子的血统论扩大化了。
照这么说,学历高的父母生的孩子,就不应该和低学历父母生的孩子接触,老板的孩子不能和普通员工的孩子接触,这扩大起来,那就没完没了了。


1600能租到HDB一整套?我表示怀疑~

楼主HDB在名校旁边的预算至少你要拿出2500!


上海人表示呵呵哒。

说上海房价要跌的声音都说了30几年了,事实上就是谁买谁知道,谁等谁傻子!


整套2300

不是说了现在还有个朋友一起住的吗。。。。


有家庭后跟人合租能舒服吗?

劝楼主早买早享受,早点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说华人的根还是一座屋子,没有屋子就是浮萍。也许也有人不同意,可是拖儿带女还要搬家合租的,这个真的是楼主来新加坡追求的生活吗?

我觉得自住是刚需,早买早住。 现在房价又不高,考虑那么多就是每天给人家供房子。 这个税那个税的说穿了给多少也比不上住进自己家的那种自在感受。租房子还这个不想买,那个不想买的在将就过日子。将就将就最后还是要买的。


楼主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啊,又是教育、又是税、又是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我觉得主要2个问题,1是等3年还是现在就买。现在买,只能买公寓,要多交5%的税,100万的公寓就是5万税,但是好处是马上就可以确定小孩的就学问题,不用以后再担心在哪里上学;第二、马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第三、不用再租房,省了租金,3年租金也不止5万了。
第二,是买公寓还是买租屋。这个见仁见智了,要少花钱享受政府福利的,那就等3年买租屋;看中生活质量的,就买公寓。
至于房价涨跌,还有和国内比较增值机会,这个就说不清了,每个人的判断也都会不一样。只是从大的趋势上看,国内有钱人开始配置海外资产了,所以现在买坡县房子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况楼主是自住,宜早不宜迟。


名校PR很难进吧,就算住一公里以内也没戏。好多名校都是公民抽签。真要是为了孩子上学考虑,夫妻有一个带着孩子入籍吧。而且小六会考改革,同样分数的公民优先。拿了公民买组屋更便宜。


就算抽签新公民也很难哈, 好学校名额太少, 真是得看运气. 如果抽不上, 得看LZ小孩的具体情况再决定小孩入几与否, 还有LZ的工作情况专业什么的. 匆忙替小孩做决定, 也相当于假设自己二三十年都会工作很稳定的待这儿, 这对于有些同学有些专业, 未必很妥当. 何况现在小孩到其它国家读书真是很普遍.
很多事情慢慢的就发现不同了.
不知LZ是哪个行业的?


扯的太远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中小学阶段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是最重要的,这个阶段去其他国家读书,父母不陪同的话,那就容易变成臭名昭著的小留。钱和人都废了。


前30年是中国的黄金年代,所有红利都兑现了;往后30年真很难说,不是说房价一定会从5万一平的均价跌到4万或3万,但整体来看增值空间远小于贬值空间,风险也剧增。看看香港97回归时谁能想到会它的地位会衰落到现在这样,就是10年前也想象不到;再看看深圳,10年前能想象到这个城市会发展成这个程度,能想得到的人都是有眼光的牛人。所以,上海今后10年房价怎么样,不敢说啊。希望是平稳,稳中有降


送楼主一句话:早买早享受!


所以这是很纠结的,很犹豫要不要入。但如果最终都要入籍,貌似现在买公寓是很不划算—至少是经济上。


这个100%赞同。


看你孩子都三岁了拿到的pr,估计也没有本地的学历吧,你就那么有自信2年后申请sc就能批?现在不要说批准了,就是预约申请都要等快一年,处理还要一年,完成手续可能还要几个月。
这还是一切顺利的情况,如果被拒了,那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算,4年后你的状态和现在一样,到时候恐怕更加不知道怎么办了吧。


两个都是NTU PHD,孩子读书期间生的。应该申SC不难吧,看到很多学长类似case貌似不会很难。


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你应该“感谢”政府限制三年后的pr才能买hdb,这样相当于帮你过滤掉了一个选项。我当时就是被这个该死的hdb给害了,想着买hdb,便宜,但是越看越差,然后看condo,也不咋地,回过头再考虑hdb,还是不爽。然后,然后ABSD就来了。。。。


原来是双博士。不用说, 应当都是在作协工作了。


如果最终都打算入籍,就趁早入了吧,孩子学费便宜。我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同事最后都是撑到小一报名前入了。中国的PR,一直打算移民欧美的,也在这边十几年了,孩子生了以后,还是入了。按照现在审批时间,最怕是孩子小一报名时公民还没有批下来。我的一个印尼华侨同事和一个中国的邻居都被卡在这个时间上,亏大了。记住报名是前一年的七月,而不是孩子上学那年的一月。人家印尼人,一旦放弃国籍,国内的父母房子都不能继承了。都是为了孩子。唉。如果不打算在坡常待,要移民也得趁早。不一定要进顶级名校,选那些排名前三十以上的,好多2C阶段1公里之内公民不用抽签的,还是很多机会。


自住,刚需


:买祖屋在海外也不能有住宅,也就是说理论上而言八年内只能拥有一套租屋,如果选择等三年再买租屋的话。


现在的情况,政策对你不利,就像是一床被子短了点,盖得住头就盖不住脚,盖得住脚头就要露出来。不可能孩子上学,政府福利,资产短期就要保值增值,居住生活质量等等全都满足,一定要从中取舍一些。既要这样又要那样的事情,是做不到的。


不可能指望什么都要的。总归有取舍,只是问问大家意见。多数也是先买了公寓住了,花钱买个舒适吧。

入籍与否,走一步算一步,再看着办吧,反正还早


个人情况不一样, 得自己根据经济情况, 未来规划等等等自己决定哈。


收入够还公寓贷款就公寓吧,干嘛非要买组屋啊。


前些年,拿到pr先买hdb,然后过了mop再去买个condo,hdb出租,租金cover贷款还能赚个千儿八百的。这个模式工作的很好。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pr买hdb要等3年,有了hdb不入籍就不能再买condo,就算入了籍,买condo也要受到首付贷款等等条款的约束,收入中等的人就很吃力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只能想想其他的路了。


准备在本地长期呆下去,马上买公寓。现在买在经济上的得失没人能算得准,但起码马上有自己的房子了,整个家的生活都会马上提升。
准备将来离开本地,租房,钱投资在国内。


LZ是双博士,刚刚批准了PR,八成是作家,刚开始的话,会给人种安稳的感觉,很难决定自己以后在哪里待。 。这很正常。。。很多入籍久的人,经常想着是立刻回国好,还是坚持到混不下去再回国。。毕竟相对公司,还是稳定很多。。。。不少贸然离开去私营公司的,在关停并转之中已经悲催了。。。。很多专业也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踪迹。。。。犹豫间十多年就过去了。。很难选择的。。。如果宽裕的话,可以同时买个公寓和国内有工作机会二线城市的房子,应当最好。各大城市都在风涨,错过有点可惜。


就是羡慕这条路子。。。奈何现在看来已经基本不可能。哎~~~


我现在已经不写paper了,至少暂时是。外面工作还算稳定啊。反倒是留在学校里那些人,其实一点也不稳定,funding没那么容易有的,今年有的吃明年就要拼命再去找,换来换去,朝不保夕的。除了那些铁了心就一心要拿教职的,大家都想着要出来,只是没合适的机会而已。


本地高校毕业的phd,能在本地高校拿到教职?这比中toto机会还小。是被老板忽悠了吧。


没说在这拿啊,哪个老板会这么忽悠~~~
很多回国,这边多混两年rf,回去多半能拿副教授。少部分人能申到青年千人。
不回国就去澳洲之类,那边满轻松的,唯一缺点就是没funding

去老美比较艰难,一般人不轻易尝试。


估计的太乐观了吧,还多数人能拿副教授?少部分人拿千人?你说的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吧。不拼爹的情况下,去二线三线非一流高校拿个副教授就算是运气相当好的了。千人?我只知道NUS一个已经是副教授的回去拿的是千人,博士后也想拿千人,想得太多了。

而且国内高校水很深,副教授有真正的副教授,有只在系里面承认的副教授,有享受副教授待遇,还有先忽悠你回去,然后不认账的。N年前的涂博士知道不,那可是从本科一路上来的牛人,美国牛校的博士,回去一样被忽悠。


现在RF 回国当一线的副教授,是基本不用想了.
知道个国大毕业的博士, 在这RF, 然后去清华接着是POSTDOC. 有何必要.再说一线的房价那么高,清华附近的房价是宇宙中心, 还不如去澳洲在网上卖东西现实.
RF 回国去二线省会或三线沿海城市, 高校副教授还有可能, 公司工作机会还有.
天朝如今是个省会城市,只要不太偏僻,都在风涨. 比一线生活舒适很多了.


当然得满足一定条件,很多学校直接量化了,比如国外PHD学位+RF3年以上+SCI 多少数量等等,可以给副教授。不过普遍认为,国内都副教授顶多只等同国外好点学校的assist而已,但在国内拿到这么个位置,之后混混基本不愁了。

另外你所说的是千人。。。那是给施一公之流的,就算没那么牛起码也都是行业里领头了,都上点年纪了。 还有另外一种是叫青年千人,不过那种其实也不容易,很少部分人能申请到


前些日子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事件,管中窥豹,可以看看国内高校的“科研”是怎么做的。海归博士回去,要有趟浑水的心理准备。当然,富贵险中求,楼主如果毅然回国,也可以考虑冲击一下诺奖。


985很难,211还有希望。看到好几个进985也只是讲师,甚至是科研岗,还得慢慢熬上来。
话说,这是其他有些RF这么想着而已。话说我paper都不写,是不想继续走这条路了,。。。呵呵,纯粹扯扯淡


只要还没有入籍, 回国除了去高校,还可以考虑去研究所, 特别是做国防研究的研究院所. 福利好, 经费太多了. 有些位置很好在一二线; 特别是房子; 服务年限换房子打折扣, 所以说现在国内科研院所异常稳定. 相比高校,那才是国内高科技的骨干力量.
国内牛的是系统工程, 就是苏联那一套,看起来每个东西不怎么特先进,组装起来性能很好,可以和美帝叫板; 有些理论研究的也很牛..
高校里研究的是细节主要是教书育人为目的, 高校一般正教授见到科研所总工,就跟见到大爷一样,希望搞到经费哈, 不一样的层次.


研究所日子确实比较好过,都是应用性偏多,难度也不会很大,收入也客观。不过一般官僚味很重,论资排辈,还要混关系之类。有很多国外读书久了,回去这种混不习惯,还是出去去学校落得清静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