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宏皓
面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提前反映下跌的股市,我们就不能用简单的技术分析来判断股市是不是暴跌后就马上见底了,也不能简单地去把暴跌后的短暂技术上的停滞或技术性的小反弹当作投资机会,更不能幼稚地认为股市大跌后股价已经很低了就去盲目地抢反弹。
近期股市的暴跌让许多投资者是一头雾水,表面看好像股价似乎很低了,为什么股市还会暴跌?实际上2013年股市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临前的提前反映。股市的趋势总是提前6个月左右的时间反映经济状况,就像经济好转股市会提前6个月上涨一样,当经济持续下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临,股市是提前6个月左右下跌。
例如:近期银行股的破位下跌,始于“钱荒”导致中国银行(2.49,-0.05,-1.97%)间市场利率大幅飙升。各大商业银行同业市场的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
中午11点左右,隔夜同业利率一度在25%的位置成交,而隔夜回购利率更一度达到30%。自上月底流动性出现紧张以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这使得本就疲于筹措资金、满足各种需求的商业银行更加头疼。银行需要资金满足月底前的存贷比例和购买理财产品的顾客的赎回要求。投资者连续第二天抛售银行类股,民生银行(7.67,-0.84,-9.87%)跌4.4%,平安银行(9.22,-0.93,-9.16%)跌2.7%。
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状况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也加大了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银行业的负担。汇丰上周四公布,6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降至48.3,创下九个月低点。
经济持续下降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债能力在下降,以河北曹妃店为例:银行到期债务无力还的上千亿,全国有数不清的开发区因工业园区形成的烂尾而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地方政府的几十万亿债务中又有多少是银行的到期债务,目前还没有统计。5年前,中国避开了全球金融危机;5年后,中国是否会开始“中国式”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中国式的金融危机
中国式金融危机就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危机。其主要原因是资本流动性过剩,而资本流动性过剩则导致了高价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基建,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基建来炒房炒地吹大资产泡沫获利,当泡沫膨胀到无法再膨胀时泡沫就会破灭,当经济泡沫破灭后就形成了金融危机。
比较中国和美国在维护金融体系方面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美国是让金融体系尽可能独立于政府,市场化运作,但是出了大问题之后,政府还是不得不出来收拾残局。最终政府花的钱也不少。
中国呢,如上所述,政府一直是金融体系的稳定锚,是担负无限责任的买单者,这样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体系抵抗冲击的能力,但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假若中国这种体系出了问题,那就连个收拾残局的人都没有了。因此,假若发生中国式金融危机,就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表现为“纯粹金融”的危机,而会表现为财政和金融体系互相拖累的一种恶性困境。
中国经济危机隐患
今天中国经济的泡沫,或者说经济金融危机的隐患已经十分严重,2008年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再加上地方政府及央企的负债40万亿,M2印了103万亿的钞票,影子银行27万亿,再加上民间的投资,于是形成了中国大量低水平的重重复建设,形成了各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推高了房价,形成经济泡沫。
1、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崩溃边缘。在过去10年中,中国平均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由相当于美国劳动力的3%上涨到了17%;原材料、能源和土地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大幅上涨了32.7%;各种税费大幅上升;融资成本大幅攀升;土地价格的上涨,各种贸易保护成本大幅上升,大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亏损被消耗,失去了竞争力。
2、股市泡沫在2008年破灭后,每况愈下,在融资圈钱市的定位下,中国的股民早就是灾民了。
3、房地产泡沫巨大,无论从各种指标看,都处严重泡沫状态,它严重透支了国民财富积累和未来收入预期,对内需釜底抽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透支了所有中国人的未来。
4、政府财政和投资泡沫也盛极而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4万亿救市,带动全国近200万亿投资,大量地方融资平台巨量融资已经无以复加;政府财政负债早已达极限。
5、货币信贷和银行业泡沫到顶。2008年以来,中国货币发行急剧攀升,如今M2已达103万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的1/3,是美国的1.5倍;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业70%的这部分利润来源势必萎缩;随着企业利润下降,银行业所受损害虽然滞后,但必然到来。
6、社会稳定泡沫。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和土地流转中,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城市投机资本和地方腐败官僚的同流合污,外来资本和本地农民冲突、官民矛盾将急剧增长,而且很难再转嫁。
综上所述,中国的银行业虽然在最近10年中国吹大经济泡沫的过程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中国的银行业也将是最后的买单者,还不起钱破产的企业及地方政府最后把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及金融机构,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目前金融危机来临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黄金股市下跌是危机来临信号
金价周四跌至两年半多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者担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退出刺激措施最终将推动利率上升,导致金价出现两个月来最大跌幅。纽约商交所Comex分部八月黄金期货结算价下跌87.80美元,至每盎司1,286.20美元,跌幅6.4%,创下2010年9月21日以来最低结算价。
国内股市自2012年春节前的上证指数2444.8点开始下跌,已跌破了上证指数2100点,黄金及股市的双双下跌实际上是金融危机来临前的信号。
如何化解中国式的金融危机?
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炒房、炒地、炒资源,工业用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所谓的工业园区,目的还是为了炒地,通过工业园区把地价炒上去,这种方式形成了大量的工业烂摊子。
笔者去过一百多个城市的工业园区调研,99%的工业园区都是大量的工业烂尾楼,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工厂半死不活,90%的工业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并不赚钱,大家都是习惯了先买地,再炒地,等地价上涨后炒地获利。2008年的四万亿更是加剧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现在,当全中国所有的企业及地方政府都习惯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后,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数个鄂尔多斯(6.42,-0.52,-7.49%)的结局。
中国的农业自1978年的农村分田到户承包政策三十多年过去产了没有改变。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这样一家人种几亩土的农业生产方式太落后了,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候了,否则,今后的90后农民是不会再种地了。
怎么改革?通过农业土地流转,让不愿种地的和原意加盟成大型农场的农民用土地入股大型农场,同时,农业产业基金对大型股份制农场进行股权投资,引导大型农场发展成农业生产、农产品(5.94,-0.45,-7.04%)加工、食品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这样就能打造出全国各地有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链,形成中国各种绿色食品的品牌,这样一来农业的产品附加值就会大幅增加了,同时再进行农业生态旅游等农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增加。
这样一来将来90后的农民就会有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流转的租金或分红,另一份是大型农工作的工资,然后在农村又有住房。这样90后农场工人的收入比城市的白领就多多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农业就可以开始追赶发达国家了。在这种农村改革的模式下,银行和地方政府参与的极积性就会大增。当然还需要设计一些金融创新的工具让银行参与并获取更高的收益,银行就会更加主动投入到这场中国农业产业升级改革的大潮中来。
综上所述,中国式的金融危机是过去10年中国政府这只手太强大了,才形成了各行业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能过剩,在全国各地炒房炒地急功近利的发财模式下形成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死扛,继续把泡沫吹得更大,最后的结果就是硬着陆,结局就是鄂尔多斯这样。另一种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主动挑破经济泡沫,关紧水龙头,减少货币供应,捅破房地产泡沫,逼大量过剩的产业转型升级,不能转型升级的让其破产,这叫软着陆。通过主动捅破房地产泡沫和资产泡沫让经济软着陆,然后再逼着各行业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只要炒房之类的简单赚钱模式不消灭,地方政府、银行、企业都不会静下心来推动产业升级。
只有逼着地方政府、银行、企业无法再去参与炒房炒地获利了,他们才会选择新的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通过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各行业的大品牌。中国化解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逼着地方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联手推动中国的各行各业去追赶发达国家,这样通过先破后立去按经济规律化解中国式的金融危机,才能把金融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
面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提前反映下跌的股市,我们就不能用简单的技术分析来判断股市是不是暴跌后就马上见底了,也不能简单地去把暴跌后的短暂技术上的停滞或技术性的小反弹当作投资机会,更不能幼稚地认为股市大跌后股价已经很低了就去盲目地抢反弹,只要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没有解除股市投资就应以控制风险为主,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虽然已经就在眼前,但是还没有爆发,中国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暴发后对股市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不得而知。因此,面对当下的股市危机上策是观望耐心等待,等待一切问题都明朗后再作决策。
(本文作者介绍: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 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n/stock/20130624/105215893404.shtml
看这标题就不值一看啊。 里面居然有这么多汉字。
之前有报道很多上市的搞机械的公司做的东西卖不出,仓库摆不下就摆到马路边,但是还是要生产,上面要的就是就业,有活干。
挤泡沫,整秩序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罗宇凡、华晔迪 2013年06月23日10: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罗宇凡、华晔迪)“钱荒”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6月中旬以来,“银行间隔夜拆解利率”这个十分专业的名词开始不断通过媒体进入公众的视线。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惊人的13.44%,该数值已创下历史新高。平常在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加入借钱的大军,银行的钱不够用了!
就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紧缩局面的同时,沪深股市也开始全线下跌,投资者开始纷纷减持手中资产,过去一周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大幅下降58.47%,降至年内低点。资本市场也开始面临资金流出的尴尬状况。
不过,就在金融机构的资金面不断告急的同时,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
根据两周前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尽管整体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5月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依旧高达15.8%,新增信贷量仍然高企,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的大关,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
中国真的在经历一场流动性紧缩的“钱荒”吗?
一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但另一方面却是,货币的供应量充裕,不少大型企业依然出手阔绰,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眼下的“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出台的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计划,还是2012年以来,在“稳增长”的目标下对货币政策宽松化的一系列微调。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然而与此同时,宏观数据中M2与GDP的比值却在不断的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值已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不断减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量的社会融资其实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
在不少业内人士和经济学家看来,导致目前金融业短暂性“钱荒”的因素十分复杂,这其中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苏,美联储称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
除此之外,中国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率不断放大的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使风险不断积聚。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没有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中存在监管套利的机会。在我国当前的信贷和融资体系下,国有企业较民营企业在融资上具有先天优势,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使其能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套利,由此导致资金的重复计算,进而导致社会融资总量的虚增。
由此可见,“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623/c1004-21939135.html
人民日报:唱衰中国是放烟雾弹 抄底才是真目的
2013年06月26日 07:0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看空是放烟幕弹 抄底才是真目的
唱衰与热钱在华合谋演双簧(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国际上唱衰中国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期望在中国牟利的热钱也一直未停止涌入的脚步。虽然近期热钱流入比前4个月有所减少,但从统计数据看,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仍为正增长。专家指出,今年上半年热钱仍在持续流入。根据以往经验,唱空之时正是热钱在中国潜伏最多之际。对此,专家表示,一方面,要警惕唱空背后的阴谋,监管机构要继续加强对热钱的管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预期依旧看好。
热钱连续6个月正增长
今年前4个月,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据统计,前4个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达1.5万亿元,平均月增3750亿元。其中,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2943.5亿元,3月份新增2363亿元,2月份新增2954.3亿元,1月份的新增量更是高达6836.6亿元。
进入5月份,热钱流入开始减少。央行公布称,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人民币668.6亿元,环比增幅骤降逾七成,较此前几个月都维持在3000亿元左右的情况大幅缩水,较4月份的新增量缩水77%。招商证券[微博](10.05,-0.08,-0.79%)宏观经济学家谢亚轩预计,6月外汇占款环比或继续回落。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热钱加大流出,从外部因素看,市场对美联储退出现有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加强,资金开始撤出新兴市场国家回流至美国;从内部因素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抑制了跨境资金流入的冲动。
尽管外部资金流入量减少,但总体上看,上半年热钱仍在持续流入中国。统计显示,我国外汇占款已是连续第六个月正增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资金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外流,这说明许多外资选择在中国留下来,他们是真正看好中国经济的。
口头撤离私下投钱为牟利
如今,市场上两个场景耐人寻味,一边是热钱持续流入中国,另一边是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间断。
据报道,包括标普、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在内的15家国际金融机构最近都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美国最大的贷款银行摩根大通发布研究报告,建议客户“减持”中国股票;外资投行高盛出售其在中国工商银行(3.67,-0.05,-1.34%)所剩持股,共套现11亿美元。此外,一些国际机构还不断质疑中国的银行业业绩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担忧中国经济放缓和地方性债务的偿还问题。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确存在问题,但并非如那些机构所言的严重。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期,放缓增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质量,而非遭遇了严重问题。看空中国的外资机构只拿放大镜夸大问题,而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良好的事实视而不见,其做法不是无知就是有其他用意。
有些外资机构嘴上说“空”,实际上行“有”。有关人士提醒,要注意其背后的动机和目的:真心关心中国经济还是想浑水摸鱼。专家指出,热钱都是为牟利的,不排除一些外资机构通过释放看空中国的烟幕弹从中套利的可能。
国际机构仍看好中国经济
除口是心非的唱空机构外,大部分外资还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徐洪才说:“资金没有大规模流出,说明外资意见不一致,有的看衰中国,但相当多外资机构还是看好中国经济的。”
“国家一、二季度投放了货币,上马了项目,在三、四季度时会见效。二季度经济虽然有微弱下滑,但在三季度时会稳住,四季度时会上来。”徐洪才表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一是外贸形势总体向好,对美贸易额平稳增长,对新兴经济体、非洲、拉美国家的贸易量也在温和增长;二是投资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消费温和上升。
徐洪才指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结构调整,激发微观经济的活力,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期待的。唱衰中国的机构有其想法,但他们会失去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将来会后悔的。
也有专家提醒,不要因为当前热钱流入有所减少就放松对其的监管。徐洪才建议,今后有关部门对流动性的管理应加强预见性和灵活性。
美国人说不必担心中国的银行危机
万维读者网记者唯一编译报道:CNN Money刊登的文章说,由于担心中国的金融危机会影响美国,美国股市这两天来大跌,但是专家说投资者其实不必惊慌。
Merk Investment的投资官Axel Merk说中国现在不可能发生象美国2008年时一样的金融危机,因为中国政府对于银行体系的控制权大得很。他说“政府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将银行收管”。
上星期中国的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飚升,导致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担心。而且中国的央行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还向银行发出关于风险贷款的警告,这一下导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数下跌5%,与高点相比已经跌了20%,正式进入熊市区域。
中国的银行系统其实更象2006年时的美国,当时美国银行贷出很多按揭,根本不管贷款人有没有还款能力。
现在中国央行采取不介入的态度,显示出他们期望由此将银行推向传统的轨道。中国政府最近警告银行要避开风险太大的贷款,并且不要盲目贷款。
中国目前的措施是为了避开一个巨大的经济危机。虽然投资者已经习惯了央行不断投钱的措施,但是从长期来讲,目前的这个政策会让经济发展更健康一些。
从短期看,中国银行系统的问题可能会拖世界经济发展的后腿。有经济学家预期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降低到7%以下,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经济的推动减少。
Holland & Co的投资官Mike Holland对中国经济还是乐观的,他认为现在股市下跌正是一个买进的机会。
他相信中国政府一方面会改善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会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他指出“中国现任领导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