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嘲笑中国当年的中学制度, 中学都一样, 举例名字如37中, 38中等等。后来说到新加坡的中学如果像中国过去那样, 每所中学都是一样的, 学生制服都一样, 只有后面印有学校的号码以示区别, 言外之意那会多么可笑。不知道在新加坡有多少从这种中学毕业的国人, 在为这个国家贡献的人, 感受如何? 在这种公开场合讲这样的话是否合适? 很遗憾。如果中国的李克强也在中国的国庆场合讲, 中国的养老制度决不应该学习新加坡, 看看那里的老年人在咖啡店端盘子打扫卫生艰难过活就知道那里的情况了, 新加坡人会怎么想?
不要太纠结!
呵呵,这个只是个名字问题啊,在中国每个小区都有名字,这边大多数hdb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你说的那个中学制度,也有名校不名校的问题,哪里都一样。
这是在间接嘲讽新加坡的HDB跟街道名?
当年? 现在都改名了?
我以为大国心态不必过于敏感,何况他说的也是事实.大国心态当以宽容对待别人的批评.
如果仔细听的话, 那位的意思可不只是名字上的文章。那位的意思是, 新加坡要保留名校传统, 但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 但各有不同, 不能像中国过去那样中学都是一样的, 各个学校之间没有区别, 只能靠学校号码区别。言外之意是中国那套是不好的, 可笑的。
正是这种新加坡所嘲笑的中国学校制度为新加坡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工程师, 老师, 研究员, 科学家, 教授等人才!
请不要嘲笑中国人的过去和历史, 因为无论是98中, 75中还是4中,6中, 12中, 那也都是中国人集体回忆和光荣!
呃,中国当年的号码制可不是不分好坏。
比如我们那边,小数字和大数字可是差很远的。
新加坡养老制度虽然不好,但还没轮到让中国政府鄙视的地步。
不好就是不好,拿出来说有什么?
什么情况?求普及
至少我们市,当年把“名校”改成了1,2,3,4,5,后来又改回传统了。除了一中。
那些之后设立的6,7,8,9,10 因为没有传统可改还继续用着号码。
名校传统就是传统,哪怕人家只是在新加坡这个小范围内。这种说法有何不妥?
中国当年奇葩的事情又不少。你要把全聚德改称北京第四鸭店,狗不理改成天津第一包子铺,你看人家肯不?
我们那能改的都改了,不能改的想着办法也要改。
比如什么xxx实验中学阿
xxx外国语学校阿
这例子举的不好,
北京四中也没要求改名顺天中学
这个言论楼主是从哪听到的?
以数字编号学校,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它们并不是没有差别,有些还是好学校,尤其是XX一中,XX二中。这些学校的成绩和历史,当地人清楚,外地人不一定清楚,更不要说是新加坡人了,他们只是看到表面现象。大度一点,不值得那么计较吧。
我又不是北京的。北京中学的历史我也不了解。
但我很了解我们那里中学的历史。
当初有点底蕴的都被迫serialised。
而后都迫不及待的改回去。
毕竟“数字大学校差”的观念还存在(虽然不绝对,比如21中就还不错,比7,8,9好,不过这也是后来才上来的),那些数字确实大的也在想方设法改名。
比如什么实验中学啊,外国语学校啊
数字化并不是荒唐的事情,曼哈顿的街道就是全数字化。
新加坡也有N多avenue 1,2,3,4,5,6 (Tuas都14了吧)
虽然是好记,对外地人方便。不过也确实没特色啊。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至少我们那,当年被迫变数字的学校都改回原来的名字了。
不知道楼主在为什么感到不平。。。。
你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养老制度
也根本不了解新加坡养老制度的设计,虽然你知道新加坡cpf的缴交比例
我确实不知道中国的养老制度
我只知道中国大片福利都进了根本不需要补助的人的口袋。
什么10个村官分了416套经济适用房
什么住着别墅还拿低保
什么开着奔驰去申请经济适用房
武汉很好玩, 汉口的名校都是数字中学, 武昌的名校都是名字的
(联合早报网讯)教育部发表文告说,从明年起,各校会在小一报名开始之前,为2b和2c阶段预留40个学额,以确保报名制度继续保持开放。至于现有在2a2阶段之后所剩学额平均分配给2b和2c的做法将继续保留
so disappointed! 2B+2C=40 🙁
一共才几所学校受影响呀。
不懂这有神马好纠结的,不管是有实在的名字还是只有数字,本质是不会变的
升学率高的学校它就是名校,XX中学是名校,好的一中二中也是名校
这些新闻当然有,但不是普遍情况,否则就成不了新闻.
中国的养老金是终身可拿,医疗保险是终身可保,养老金跟着通货膨胀每年或者每几年有增加,这个制度类似于欧洲的福利制度.现在正朝着全民覆盖方向发展,弊端也有,比如你讲的这些新闻.
新加坡的养老制度的设计一个就是靠你自己的cpf.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政府一直在讲的保值增值.
中国贪WU还要多普遍?
但哪个贪官被抓不是当新闻?
红十字会只是个小小小小小的缩影
养老金和医保是不是可以终身拿是一回事,可以拿多少是另一回事。
要看产出比。。。。
何况中国还有个坑爹的户口制度。。。。
楼上的,你老是讲你看来的新闻,没意思的,中国问题一大堆,不用你来强调,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但另一方面,中国是每年都在发展,你在新加坡当然是不会切身享受到中国发展的好处,因为你每天看的都是中国的负面新闻.
中国太大,拿中国和新加坡相比不切实际,就以城市比较吧,一个上海普通退休市民享受到的养老金和医疗,肯定比新加坡普通退休老百姓来的舒服.
您错了
我对中国的感知,来自于每次回国和亲朋戚友的交谈。
我知道的那些事,新闻上是看不到的。
我不是上海人,不知道上海人过得如何,但一个上海也无法代表中国。
要不你来说说一个上海人工作时要交多少养老医保,
退休了养老金能拿多少,医保能保些什么?co-payment多少,minimum payment多少?
我还不说上海人买个房子比新加坡困难多少倍。
如果你昨晚与其他人听一个人在那里讲一些令人费解失望遗憾的话, 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个人不了解中国的事情, 却拿他所了解的中国的事情当反面教材来宣传。
中国的中学名字起的是缺乏想象力, 但不是那个人讲的学校都没有特色。像我的母校(很遗憾, 是个数字名字)是全市的足球冠军(那时的中国足球还是亚洲强队, 打日本还是有把握的)。那时候我那个城市就有省, 市级的实验中学和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 不是像那个人讲的到后来才改的名字。
不就是拿个学校名字开开玩笑吗, 不至于脆弱的连个玩笑也承受不起吧, 至于吗
中国发展是快啊。
高楼一栋栋起,就是民众买不起
黑灯瞎火的空着一大片房价也降不下来。
看平均有何意义?一点营养都让姚明抢了,剩下一群郭小四和潘长江连通胀都扛不住。。。
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你再有问题,我就不回答了
现在上海退休的普通市民,当年没有交任何比例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即使交的也是非常少,我没有数据,你要看数据,可以查查90年代到现在的工资结构数据,以资金投入来看,现在是国家对他们的是纯投入.这部分人明显比新加坡同年龄的同层次的人养老生活来得舒服.至于现在工作的人将来退休会怎么样,我不知道,因为中国发展太快,现在的办法也不一定是将来的办法.
我不知道你的成长背景,但看得出来你对中国现状了解非常有限.建议你多了解了解,这个了解不是简单通过新闻和谈资能够获得的.
正如有人讲的,纠正自己的思维,才能走出一条路来。
心态放放好,体现出大国的心态来.
鸡蛋里挑骨头。他昨天还有几个地方中文发音不标准,你也可以拿来批判一下。
相反,我非常佩服PM LEE,现场听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上听或看,他一个人站在那儿要讲大约3 小时,还用3种语言。头上都是白发,曾经生过大病,让人从内心佩服!
个人觉得讨论这些事情挺没意义的。
我们总是拿新加坡跟中国比,那住在新加坡的泰国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是不是都要拿新加坡跟自己的国家比一下呢
新加坡就是新加坡,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一样的
同意你的说法,上海的退休金,根本不能维持平常正常的生活质量。搞不好打一台车子的油都不够啊。倒不如靠自己的CPF,能力强当然CPF就多钱。 新加坡人买了组屋,可以大屋换小屋,这钱都够了。
他真是个尽责的好领袖,新加坡有他是福气。
是啊, 如果那个人不提, 不嘲笑为他的国家免费提供了无数各类人才的国家中学教育制度, 当然就没什么, 也不鸡蛋挑骨头。那种对别国制度的不屑, 嘲讽, 凸现小国爆发户自大的心理。
哎呀,群众大会都是说给新加坡公民听的,当然要让新加坡人有优越感啊。新加坡比国内好,这不都是住在新加坡的居民想要的吗。如果新加坡不好,那我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啊。
别小看天朝的退休金,不仅能自足,还能在周末让家里的娃们回家啃啃老.
以后我们这代人能领多少退休金谁也不知道,现在退休的都滋润得很,细水长流型的,越长寿领得越多,不像CPF就一缸子水,坐吃山空。
有这么多吗?? 国内现在随便外面吃碗面都要20块了。用退休金买菜够吗。
同意!
国内食用油很贵的
油而已,一人一月用不了一公斤,能贵到哪里去。
国内衣食住行确实越来越贵, 超市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东西价格绝对值都超过了新加坡, 这是不争的事实。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 污染和人文环境的恶化。这些不是小编渲染, 很多身处其中的人也是深切感受到的, 又回到我那个北京朋友, 昨天他说, 他曾经和种菜的农民交谈过, 农民告诉他卖去北京的菜为了卖相美观, 都用了明令禁止的农药, 农民们自己是不吃的, 等等这些事情, 有形的, 无形的,包括社会诚信缺失, 道德底线缺失, 让身出其中越来越没安全感, 没信心
这我想应该够,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要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质量,单靠国内的退休金,应该是不够的吧。
看病,我看要排队排到吐血吧。虽然是可以报销。开刀都要找人包红包,我想想都觉得很累啊。
医疗制度,还是台湾强。新加坡,国内应该学台湾的健保制度。
确实,
俺也是每次回去啃老,
后来实在是不好意思了,每年给点钱,还说都给我存着,
实际上我们还继续啃,带着老公孩子。
我们那边的物价在国内排名时经常排在前5,
两老的日常饮食,没人去啃的话,一个月一千,不上馆子,吃得不错了。
我只是举其中一个小例而已, 每样小贵加起来, 可不就变成贵了吗? 再举一例, 我周末打电话告诉俺娘蓝莓有营养, 让他们吃, 俺娘做了市场调查后sms俺, 智利蓝莓, 125克38元, 国产125克28元。亲们, 新加坡几钱?
对国内医疗制度的吐槽,你听过有人说排队太长的?
我只听过国内刚出来的人抱怨西方国家,新加坡队太长的。
可能你周遭的人身体都比较好吧,呵呵
上海市我不知道
但就说说我长大的地方。
以前普通职工的退休工资是单位发的。
和工龄,岗位等一大堆有关。
退休时我没记错的话保留当时收入的工资部分,但奖金就没了,increment也没了。
中国当时工资结构中奖金的比例不算低。
如果是电信,石油(当年这可是牛得不行的),那退休工资就很丰厚,逢年过节一些员工的福利也能照享受。
如果是要死不落气的企业,那退休工资就非常惨烈。
后来改革社会统筹,迫使很多人提前退休甚至买断工龄直接跟你说88。
效益好的赔偿非常丰厚,可惜这些只是凤毛麟角。我听说过给几千就买了20多年工龄的。
医疗的话,当初效益好的单位全报,效益不好的职能报部分甚至压根没得报。
现在能够免费医疗的也就那些老不死的高干。一般的公务员都没这待遇。
是的,这部分人的确当年没有交过社保,但其退休金无非是从当年单位负责换成了社会负责。
算是当年结构的延续。
所以问题在于:能领多少退休金。当年退休时,多数人的退休工资都很少(这些年工资虽然涨得没有物价快但还是增了不少)。这些年噼里啪啦加了不少,但是整体依然不高。
新加坡的福利是很渣,这个一点不假
问题是你说中国老人过得比新加坡同档次同年龄的好这个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比如中国的老不死高干族,神马开销都全包,新加坡就完全没得比。
但你见过中国底层人的生活吗?见过还生活在贫民窟的老人吗?他们的日子是这些hawker收碗擦桌子的老人可比的?
那倒是,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跟你父母一样有福气的。
葫芦妈, 其实我们自己父母的状不也是树木吗? 何必嘲笑人家么看到森林
身体不好需要每天或每隔今天到各医院报到的人大有人在, 我觉得葫芦妈的父母身体健康, 生活美好, 所以看不到不同情况的人家
你不找没关系不托熟人老老实实排队拿号试试
没见过从凌晨4点排到下午4点还没挂上号的吧?
现在也有改进, 大医院改电话预约了
买断工龄,对退休年龄前有影响,
一旦退休拿社会劳保,就没影响了。
家里的长辈们,包括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有从电信电力等单位退休的,也有40多岁就内退(工厂关门了)了的,
现在都拿社会劳保,
我敢保证,他们的生活肯定比这里在食阁收碗筷的体面很多倍,
他们至少不用7老8十了还去做工(不和喜欢这么大年纪还喜欢做工的人比哈),
还有能力让孩子啃点。
当然,广大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可能差距要大一些。
你的命好,我可是看过每天到医院报道的病人。如果你没经历过,你是无法体会的。身体不一定能只靠养生,有些先天性的疾病,你怎么养都没用。
没错, 那葫芦妈是否也应该移目过来看看另一片森林呢? 人是为了希望而活, 但对不幸的阶层也不能否认其存在, 毕竟我们幸福了, 幸运了, 可是不幸的人大有人在, 做不了什么, 呼吁一下形成一股声音也许能帮到一点点, 一味的否人无视只会令其更加不幸
我很幸运,所以我惜福,不过我也替过许多比较不幸的人做过事。有能力就多帮助一些人。
你看到的还是太少, 可能你太幸运了
有时候医院的床位是有限的。不一定有床位。
专家门诊吧,
你找这边同级别的专家试试?
刚一朋友眼睛出了点问题,家庭医生推荐去专科医生那里,
打电话过去订时间 — 3个星期以后!
LHL一向这样 我对其人品一直有怀疑 以前还跟obama说什么在北京要抽烟就打开窗户,在上海打开水龙头就能喝排骨汤,我一直觉得他心理有点问题。
你 walk in, 肯定当天可以看到。医生不会拒绝你。
高考科举是公平的。nus校长当初也是poly毕业的,男孩晚惠
我们要拿apple比apple对不对?
这里收碗擦桌子的老人家是底层中的底层对不对
我们要不要看中国城市中底层中的底层老年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难道新加坡的退休老人都去收碗擦桌子了?不也一样有过得滋润的?这个和养老系统无关啊,是人家确实有钱啊。
新加坡的养老政府基本没投入,cpf就是给了比较好的利息。
但说回来,新加坡的税收也低啊。年轻时钱没让政府收去,就是让公民自己规划退休的生活啊。这个是不是也要算成养老制度的一部分呢?
如果新加坡不是税这么低,怎么吸引高端人才呢?
真的?专科唉。得转告朋友去试试。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
真的,除非医生有提前手术约好,或者突然间又紧急手术,不然他不会不接受门诊的。
中国的专家你没点门路想看到?
知道什么叫“手上抓着钱也挂不到号”吗?
从4点排到4点的还不是教授号,教授号完得更快。
我觉得你还是去一趟中国大城市的大医院排队挂号体验体验比较好。
这边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过了一个夏天又是一个夏天,你不热吗?回国养老不是挺好吗?何必为了眼前利益不顾一切
现在发现回复你完全是浪费时间
最后一次回复你,不要偷换概念,我特别说明中国很大,拿新加坡和中国比较不切实际,我说的是上海普通退休市民和新加坡同年龄同层次的人比较,不是中国老人和新加坡人的比较!!!
不要自己装得很道貌岸然,我们对中国现状的了解远远比你深刻,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以及我们受到的教育,我们才无法接受一个老人到了老了还要在hawker收碗擦桌子,特别是美其名曰这么做是为了老人好,还能让老人自食其力的说法尤为不耻,老人到老了如果沦落到这种地步,这是一种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xx的悲哀.
觉得40多岁就被内退了的够底层了吧,后来就是做超市排货员之类的临时工,等到50岁开始拿社会劳保(女的)。。。
你也说了,低税率,是对中高收入的人有利。底层的,税高或低是没什么感觉的吧。
木有在新看过specialist,不过听周边的人说要等的一般是手术,门诊要等的很少听说。
而且很多人预约是因为直接冲进去报销是个问题,GP refer的和自己冲去看SP的不一样。
比如我们公司的保险看GP一次自己给5块报销无上限,而SP一次自己付25而且报销有上限。
说实话,我基本不同情那些非要去排这种专家号的,
换一个一定差那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不要活了!
你换籍人家也一样一样不认同你,not blue
,你以为生活在新加坡就是天堂啊,没认同感没归属感。讨生活而已。话粗燥了点,但不矫情。
对于我这个武汉人, 新加坡不叫热, 武汉的夏天是真热
觉得2方面都有点意气用事了!各位都退一步好吗?
GP refer 去 public hospital 等一个月以上的比比皆是, 去private 的比较快
原来新加坡的普通老人退休后都在hawker收碗擦桌子。
太可怜了,看来我以后要开个收碗擦桌子的培训中心
提醒新加坡的普通大众为老来收碗擦桌子提前做好准备。
呵呵,你说到好像每个老人都去收盘子。我老了可不想啊。呵呵
感随心动
一年四季 ,夏天夏天夏天夏天
中国的医疗现在浪费资源的现象很严重
很多人占用了本不需要的医疗服务,比如感冒就去大医院看专科,打吊瓶。。。
当然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也是浪费很多资源。
其实,看病需要等待这个问题到处都有,澳洲小朋友前几天给我打电话也反映了这个问题,说比新加坡更难
我还蛮喜欢到的, 哈哈
你直接去挂号,肯定能看到的。但是不一定是同个医生罢了。
你这么有钱,你就别捣乱了?ok
没多少人跟你一样富几代。你这不是气人吗
哪句话说新加坡是天堂了?
“新加坡福利很渣”这几个字你不认识啊?
人家认不认同有毛关系?难道新移民买BTO的时候人家因为不是blue就不批?
医院因为不是blue就不收?
保险公司因为不是blue就收你贵些保费?
用ref可以用保险,如果直接冲过去,就自己付钱了
我是这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