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曙萍:孩子能够走多远?
——谈英国和新加坡的小学教育
石曙萍教育课题
在英国上小学才数月,孩子们就已经乐不思蜀了。与在新加坡上学相比,孩子们在这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心。
英国的小学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孩子们在英国普通的公立小学读书。来英国后,书包重量的减轻是我最初的惊讶:孩子们不需要买教材,也没有练习本,甚至连文具都不需要带,每天轻轻松松地上学去。连水壶都是学校提供,由校工每天清洗并准备好开水给每个孩子。回想起在新加坡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花几十新元买昂贵的书包以保护孩子脊椎,原因是孩子每天都需要背着各种各样的书本和作业本上学,做家长的看着都心疼,也难怪有女佣或父母代劳的。
在新加坡的时候,我每天下班急着赶回家,需要赶紧陪孩子吃完晚餐后做功课,还要让孩子在9点半前上床,因为第二天必须赶在6点前起床,赶6点15分的校车。真是觉得做孩子好辛苦,做家长也好辛苦。而英国的小学,通常是早上8点40分上学,下午3点15分放学。孩子们可以有充分的睡眠和玩耍时间。
英国的教育,给我许多方面的冲击。首先是英国小学对体育的重视。
新加坡可能由于炎热天气的局限吧,不适合开展太多的体育活动。孩子告诉我他非常喜欢体育,但学校里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经常被教师挪用来教英文或者数学,很是郁闷。为小学开设的各种体育活动在新加坡也是很少,当初我的孩子们只是课余到乌节路的武术学校习武。
英国则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在私立学校,从上午12点到下午5点,都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各种体育课程,包括板球、足球、棒球、网球、骑马等等。而普通的公立学校,每周通常有一个上午的游泳课,属于国民体育必修课,在下午3点之后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包括足球、篮球等。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已经在学校正儿八经地踢足球比赛了,也难怪人家英超足球那么厉害。
不仅小学,连英国的中学和大学都很注重体育。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战时也能保家卫国,更重要的在体育活动中能够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并结交良友。我的大儿子在短短两个月就捧回三座奖杯,其中一座是团队优胜奖,其他两座分别是足球和篮球的突出进步奖。儿子回家说:“教师表扬我打球非常努力!”当然,孩子会更热爱运动,也看得出孩子从中得到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又是体育的另一个好处了。
英国教师不吝表扬学生
其次,是教育中对自信心的培养。 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新的环境。问8岁的老大,和新加坡相比,这里的学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孩子很直观也很感性地回答说:“Voice!”老大指的是教师的语气。他说,英国的教师非常友好而且很幽默,而新加坡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骂学生。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我们听了很无语。新加坡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教师,经常在班上训斥学生,孩子们每天回到家里都很不开心。坦白地说,英国的教师确实非常尊重学生,“please”(请)、“thank you”(谢谢)这样的字眼加上热情的笑容,你可以在每位教师脸上找到。孩子的任何一个即使幼稚至极的问题,都会得到耐心而认真的回答。尤其英国教师夸奖起人来毫不吝啬,你永远不会听到“not bad”(不错)、“very good”(很好)这样的字眼,而是时常会听到“brilliant”(聪明极了)、“excellent”(棒极了)这样的评语。
第一天上课放学回家,孩子脸上很是激动和兴奋,说他在课堂上给专题历史作业画了三维金字塔作封面,教师表扬他说“brilliant”。而才一个多月,两个孩子就双双从学校拿回新生卓越表现奖。像这样的表扬,我的孩子从来没有在一贯含蓄的新加坡教师那儿得到过。无可否认,生活在如此信任、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气氛中,孩子当然能够享受学习时光,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和培养。最好的证明就是,我原本内向、缄默的大儿子,现在已经变得开朗、乐观,充满自信。
再来,就是对阅读的重视。
我家老二今年5岁,在学前班(Year Reception),相当于在新加坡的K1。每天早晨,孩子到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还书和借书。各种各样的书摊在桌子上,孩子们可以自己挑选最喜欢的书本带回家。助教会先一对一辅导孩子读书,然后让孩子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记录上的评语来互相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和新加坡的时候很不同的是,每天学校都会让孩子带两本书回家,除了孩子读给家长听的简单读物,另一本是家长需要读给孩子听的,比如飞机的结构、蜜蜂的巢等等,大都是科学类的,孩子很有兴趣。周末还有另一本额外读物。这样一周下来,孩子读了11本书,阅读能力显著提高。才来了两个月,我的小儿子已经阅读了上百本简单读物了,而且自己会用拼读的方法写句子和故事。
注重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大儿子也是每天从学校挑选两本书回来阅读。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是大声朗读,父母需要在阅读记录本上记录和评价孩子的朗读情况。大量的阅读,极大地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尤其重要的是扩展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傍晚时光,在夏天美丽的花园里,或在冬天温暖的火炉边,一家人各自捧一本好书阅读或朗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这种阅读的兴趣,无疑会让孩子获益终身。
最后,英国式的教学方法十分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新加坡开设的课程,让人感觉功课繁多。老大8岁,在新加坡的时候上小学二年级。当时孩子每天带回家的功课是数学题,英文语法练习和华文抄写,甚至涂颜色!连孩子都一边涂颜色一边抱怨为什么教师要布置这种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却毫无意义的作业。
英国小学开设的课程相对简单:文学、数学和历史。我问孩子,历史是不是学维多利亚女王?孩子回答说:“我们三年级现在学的是埃及历史,英国历史到六年级才学。”埃及历史!连我都不是很了解!孩子已经对埃及的神、符号、历史、建筑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仅仅是小学生的历史课,就让人由衷佩服英国人的眼光和气魄。虽然大英帝国殖民称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坐视全球的眼光和胸襟依然大气。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轻松地跨过国家之别,用来培养有历史感和纵深感的下一代。
而且英国的学校每个月只有一次家庭作业,学生有两个礼拜的时间去完成。第一次孩子的作业题目是“谈谈古代埃及的神奥西里斯(Osiris)和伊西斯(Isis)”,第二次作业是“如何保护我们地球的环境”——这些题目让我看了都瞠目结舌,可是8岁的孩子却非常胸有成竹,根据大量的阅读和课堂讨论,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就写出了满满一页纸的作业,信心满满地呈交上去。
新加坡的小学教育吸引了很多人,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双语教学。而终究并没有逃脱应试教学、功利教学的模式。在类似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学校、孩子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补习学校更是应时而生如火如荼。但是,在应付考试之外,我们的孩子日后能够走多远?而在英国,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人,但至少有一点非常明确,长大以后他们将是热爱阅读、热爱挑战、独立思考、开心而自信的人。
作者是原为义安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兼职讲师,现居伦敦
本来偶想贴的!哈哈!
又一个崇拜西方教育的东方的老师!
写这文章的人没脑,象没在新加坡呆过一样。看是都是表面的东西。
1)关于表扬,过多,经常的只会有害处。
2)新加坡不重视阅读?
3)每个月一次作业,不知这家的小孩在学什么。
4) 另外题目归题目,但做成什么样就不知道了,一开始就来这种题目,这符合教学规律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学习知识是很简单的,其实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去实现,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的过程中, 培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兴趣,以及一些相当抽象的东西,比如合作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可能更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是看法的问题。
你也可以看成激励你,培养你, 训练你!
天降大任于你,必先。。。。。。哈哈!
赞一下。:lol
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方法,只有精神力够强大的人才能成功。
这是一个数据:
中国的精神病发病率,不比西方国家低,像精神分裂症、躁狂等重度精神病的发病率约高达 1%-2% 而各类精神病的总发病率约为 13.6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国至少有 1600 万精神病患者。这个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像抑郁症、失眠、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轻度精神心理类疾病。:P:shutup::lol
世界真是小。
哈哈。
石博士是我的老师。教了我2年。
去英国之前,我们是她带的最后一界在义安的学生。
非常好的老师。
我的愚见是传统的中华教育和现代西方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并不是你死我活。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洋务运动打了红叉,但偶然的战争胜负并不能代表无法融合东西方的教育(一发炮弹改变历史的战争也不少吧)。关键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育就是为了选拔合格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学而优则仕并没有什么问题。老师不夸奖学生是不对的,但一直对学生说excellent可能也有问题,过犹不及吧。好的老师应该是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和鼓励,让他知道不足,同时鼓励他努力进步。估计孔子和柏拉图都会说现在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对, 这也是我的愿望, 如果什么时候这样的老师多了, 小孩也会更有积极性,
俺看到的信息:阅读很重要啊! :lol
不喜欢作者的一些对比方法:
新加坡可能由于炎热天气的局限吧,不适合开展太多的体育活动。孩子告诉我他非常喜欢体育,但学校里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经常被教师挪用来教英文或者数学,很是郁闷。为小学开设的各种体育活动在新加坡也是很少,当初我的孩子们只是课余到乌节路的武术学校习武。
英国则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在私立学校,从上午12点到下午5点,都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各种体育课程,包括板球、足球、棒球、网球、骑马等等。而普通的公立学校,每周通常有一个上午的游泳课,属于国民体育必修课,在下午3点之后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包括足球、篮球等。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已经在学校正儿八经地踢足球比赛了,也难怪人家英超足球那么厉害。
按他的说法公立学校下午3:15下课,3点之后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体育课程……那也并不是学校的正规课程,不过类似CCA的社团活动而已。这里也一样有蓝球板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他孩子在新加坡不踢球并不是新加坡的错,是他自己的问题。我家楼下的球场每天都有不止一批人在踢球,从小到老都有。有时候下午三四点太阳正大的时候都看见有教练带队训练。马路对面还有正规的街头足球的场地,踢足球的孩子多的是。
这两天跟一个朋友聊了不少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又看到楼主的帖子,心里很有感触。
我那朋友跟一般人的教育方式很不同,一般我们都希望孩子尽量节约读书时间,最好初中毕业就去澳洲美国读大学,她不同,他孩子16岁,已经休学过两年,到不同的国家去做交换学生跟进修语文,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课程并不能用于扣抵学校校分,纯粹是一种生活体验,她的孩子现在在挪威北方,住了大半年了。。。以前第一次的时候,我还能理解,第二次我就觉得浪费时间了。。但是他孩子反倒都不觉得。。。反而觉得年轻的时候,正是可以挥霍的时候。。。应该如此尽情体验生活。。。出了社会就难了。。。。
我那朋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人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留下一段空白,适当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世界来说,这是段空白,但是对你来说,这却是最璀璨,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时光,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难得的,甚至别人一生中都得不到的时光。
很多人都舍不得留一段空白,或是逼不得已用当兵,病榻,工作,孩子,或者甚至牢狱来填补这段空白。。。。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自己最爱的方式来填补。。。。对孩子们来说也是的呀。。。。
我们到底是拿了什么,用了些什么来填补孩子们的应该拥有欢乐童年的时间跟岁月?这些对他们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些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吗?孩子们应该也有他们想要留下的一段空白,想用以填补的方式。。。身为父母亲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予以尊重。。。协助他们完成。。。
留一段空白给自己也给我们的孩子吧!
支持你一下。
作者选择了从新加坡到英国,她自然要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英国比新加坡好多了。
当然,也有人选择从英国到新加坡。认为新加坡更适合华人居住和发展。
各种观点看看就好,让我们多一分了解。不用较真。
是的
人生就是来经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缘际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喜好
没啥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