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居民之路怎么走 ———转帖沈越、周雁冰/报道 (2012-04-30) 吉娜希望小女儿黄乙敏能在新加坡成长,但因为缺乏亲人帮忙照顾而苦恼。(龙国雄摄)
居住了近30年才成为公民
来自马来西亚柔佛永平的陈春华(54岁,工程项目经理)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29年,终于在前年决定放弃马来西亚国籍,入籍新加坡。陈春华的丈夫是土生新加坡人,一对子女也在这里出生和成长。对她来说,获得公民权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在近30年的岁月里,她却宁可当一名永久居民。她说:“老实说,我对马来西亚还有依恋,因为亲戚们都在那里。”随着儿女们长大后以新加坡为家,陈春华认为回马国生活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问题。她说:“申请成为公民,也是为退休做准备。现在我有工作,不必担心医疗保险的事,但是退休后,如果还是永久居民的话,就需要付更高昂的医药费。” “况且退休后如果想继续留在新加坡,可能还需要做各种繁琐的手续,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成为公民。” 许多与陈春华同期来新加坡工作的原马国籍永久居民,也在这个节骨眼上陆续成为了公民。她说:“我身边至少有四五名朋友都选择这么做。”
成为新公民两年,陈春华不觉得生活上有什么显著变化。她解释说:“新马一衣带水,文化接近,成了新加坡公民,我的自我认同也没改变。“当然,新加坡护照比马国的更好用,去中国或美国公干无须签证。成为公民后,我也能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案下受惠。” 唯一不便的是,逢年过节回马国,她不能随心所欲地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她说:“问题其实不大,因为工作的关系,最多也只能住上三四天。”
本月中,卫生部宣布进一步调低永久居民的医药费津贴,陈春华庆幸自己早一步成为公民,不受新政策的影响。她认为,新政策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外国专才不愿在这里定居,也可能波及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她说:“那些有工作的永久居民通常有公司的医疗保险,但是没有工作的永久居民,如外籍家庭主妇就可能会受到更大冲击,那么一个永久居民家庭的负担就会更重。”
10多年永久居民不愿成公民
40多岁的胡霞珍(房地产经纪)16年前离开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并很快成为永久居民。和她一起来的丈夫,在前年成为公民,而她自己却至今还没决定是否要成为公民。胡霞珍说:“不成为公民,绝对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新加坡,而是根的问题。我对家乡的亲戚还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血缘关系是剪也剪不断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容易地回去。一旦拥有公民权,这一层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希望政府和新加坡人能理解我们这些永久居民的心情。”不过,胡霞珍并不担心他人的异样眼光。她说:“我并不在意人家怎么看我,最重要的是我怎么看自己。就算成了公民,我的祖先依然是中国人,这是改不了的。就好像本地一些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见到我时总是很亲切友善,可能就是因为我让他们想到他们来自中国的父辈。”
最近,永久居民在孩子入学、购买房产和医药津贴方面,都面对新的限制,越发突显出公民身份的好处,迫使永久居民考虑入籍。胡霞珍认为,这些新政策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因为她没有孩子,也已购买房产。她说:“问题不是很复杂,目前我的健康还很好,也购买了医疗保险,所以医药津贴是否减少都不要紧。况且我不是因为哪里福利好,才选择去哪一个国家。人还是要自食其力,才能让生活更好。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的心态也要跟着转变。”胡霞珍认为,许多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不想成为公民,主要是他们想回去养老,新政策不一定能鼓励他们入籍。 她说:“新加坡生活水准高,人老退休后没有养老金,只靠公积金和储蓄生活,会有压力。其实,永久居民老后回国,对新加坡是一件好事,政府可节省老人医疗津贴上的开销。” 对于政府正在明显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所获得的权益,胡霞珍表示可以理解。她说:“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我当然不希望看到永久居民被当成是二等公民,因为我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抛开自身利益,从宏观立场思考,我还是能接受政府的做法。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是考虑到社会迅速老龄化,而把部分资源从永久居民身上转到其他地方。”然而,胡霞珍也认为,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不是长远之策。她说:“政府和新加坡人应该更包容永久居民,永久居民则应该更谅解对方,双方应该取得的是共识,而不是对立。”
永久居民政策改变影响生育决定
帕里差察认为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很重要。(龙国雄摄)
来自泰国的帕里差察(33岁,软件工程师)10年前来到新加坡,在5年前成为永久居民。一年半前,她与新加坡籍丈夫共结连理,转眼已到了生儿育女的人生阶段。 帕里差察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应该已有孩子。但是最近政府对永久居民的政策变化巨大,我想清楚了解政府的大方向是什么才生孩子。因为有孩子不仅仅是生孩子,还关系到以后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帕里差察认为,降低永久居民的优惠和津贴,与新加坡国家人口战略是互相矛盾的。她说:“新加坡一方面希望吸引外国人才,增加替代人口,另一方面却增加各种限制。如果这里没有支持永久居民的良好配套,有谁愿意把孩子生在这里,然后从永久居民转为公民?”“我的丈夫是新加坡人,所以问题不大。但是那些两人都是永久居民的夫妇,就需要做更艰难的决定。” 帕里差察也认为,政府许多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的新措施令人感到迷惑。她说:“我想大部分在新加坡的泰国人对这些新措施一知半解,政府何不尝试通过泰国人协会传达这些信息,让我们知道还有人在关心我们。”
考虑把孩子带回泰国
帕里差察的同乡吉娜(36岁,讲师)与新加坡籍丈夫育有两名分别是7岁和3岁的女儿,她已感觉到永久居民在新加坡养育孩子的不便。在吉娜泰北的家乡,孩子传统上都由祖父母照顾。丈夫的父母早已过世,所以只有吉娜自己的父母能胜任。但是,当局只批准了吉娜母亲的长期准证卡,拒绝了吉娜父亲的三次申请,让老夫妻人过半百了还要分居两地。吉娜无法理解为何政府对女佣敞开大门,却不让永久居民的父母一起来本地帮忙带小孩。她说:“国家希望有更多小孩,但没想到小孩需要人照顾。比起让女佣照顾孩子,我当然更信任自己的父母。”她希望两名女儿在新加坡成长,但正在考虑把她们带回泰国,因为“毕竟那里有更多亲人能照顾她们。” 吉娜也认为,新加坡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广,敞开胸怀。她说:“我看到很多嫁给新加坡人的泰国母亲,怕孩子跟不上新加坡主流,而不让他们讲泰文。”“我觉得那很可惜,混血孩子拥有的双文化是他们的优势,所以绝不应忘记自己其中的一条根。如果能好好培养孩子,将来这条外国根将能为新加坡作出贡献。”
走小花步比较好
走小花步比较好 一步三回头的探戈肯定不行了
两个例子,“老实说,我对马来西亚还有依恋,因为亲戚们都在那里“
”我对家乡的亲戚还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血缘关系是剪也剪不断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容易地回去。“
理由都是亲戚。。。
第二没有孩子的可以理解,第一,老公孩子都是新加坡的,难道亲戚比老公孩子重要?
听老婆的话,跟着闪电走,有鱼就吃,有肉就拿。。。。。。
偶还没加入,这么多年了.想想要不要加.网友很多也没加,都有各自的想法.
前阵子偶说加吧,老公说好帮你填表,到关键时,我对他说等等 ,让我再想想.
怎么就是下不了决心呢?
两个人先加一个还可以
听到宝宝心跳的第二天就递交了申请表格。宝宝的归属感大于我的。我希望她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无忧无虑地长大。不要担心排挤,歧视等这样,那样的困扰。
个人认为一公民一PR是最佳选择,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万一以后国内形势变好了,还可以回国发展。
家里有孩子读书,还是要考虑加入公民的好。现在,PR的学费高,福利又少。不是公民,有些奖学金都不可以拿。
两头通吃还是两头不到岸 看永久居民的困境和权利
(2012-05-04)
刘学敏
热点话题
2011年分水岭大选结束以后,虽然政府不断的说明吸收外来人口对于新加坡的重要,包括今天五一劳动节总理的演讲,都不断的提醒国人这个观点。但实际上,大家可以注意到的是,针对外来移民,不仅仅是收紧了各种工作签证的配额,也提高了永久居民的申请门槛。
林崇椰教授的“震荡疗法”,更是直指大量的外来劳工压低了本地低薪工友的收入。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各种对于外来人口的抱怨,孙旭事件正好是撞在枪口上,更是让已经对外来人口太多的民怨增加了进一步发泄的出口。
针对这样的情绪,政府虽然口口声声的提醒民众外来人口的重要,却也必须顺应民意的一步步削减永久居民所能得到的利益。从减少医药津贴到取消小一新生的抽签机会,对于已经习惯得到这些权利的永久居民来说,这些措施不亚于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也是一种不公平。因为永久居民也和公民一样,尽了大部分的国民义务(包括第二代必须当兵,缴交同样的税赋,购物无法得到消费税的豁免,进赌场一样要付100元的入场费),却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是一种权利的不公平。
在政治上,缴税的义务必须伴随着政治权利。美国独立革命的口号就是:“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也就是说,如果英帝国要美洲殖民地的居民缴交税赋给英国政府,那他们就应该在英国国会有自己的代表来争取权利。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权利,那美洲殖民地居民理所当然的就应该独立,选举自己的代表来成立政府。
好一些西方国家,也因为这点,开放了永久居民的选举权利,让他们的诉求可以通过民选代表来争取。澳大利亚的永久居民享有和公民一样的医药和教育津贴,虽然不能选举联邦议会的议员,但有权利选举地方(省,市)的议员。
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却没有这样的权利。不但没有投票权来诉求,争取自己的权利,反而面对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一步步的压缩自己的权利。面对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困境,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入籍成为公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的一种诱因(incentive),通过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激励永久居民入籍。
但由于新加坡宪法不允许双重国籍,一旦入籍,永久居民就必须放弃原来的公民权,也就丧失了将来离开新加坡,回自己的原籍国发展或者退休的机会。不管从理性还是感情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联合早报》4月30日的报道,通过永久居民胡霞珍的话: “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容易地回去。一旦拥有公民权,这一层自由就会受到限制……许多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不想成为公民,主要是他们想回去养老……”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在移民政策还没有收紧之前,保留永久居民的身份其实给予了这个群体各种便利。他们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两头通吃”。在新加坡发展事业,建立家庭, 让孩子得到高素质的教育。享有和公民一样的工作机会和大部分的公民权利,包括购买组屋。
但一旦有需要,可以离开新加坡回到自己的原籍国,不管是退休还是另谋发展,都是可进可退。我好几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朋友就是因为要保留在马来西亚的房地产以便将来退休,所以一直没有入籍。
但这种“两头通吃”,随着政府一步步的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待遇差距,已经无以为继。或者说,这种“两头通吃”的代价变得越来越大。也许有一天,永久居民不再享有购买组屋的权利,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别忘了,永久居民没有投票权,无法通过选票影响议员争取,或者保护,自己的利益。
“两头通吃”难以为继
长远来看,不但这种“两头通吃”的便利越来越难以为继,永久居民反而更可能会陷入“两头不到岸”的困境。
很多永久居民发现,就算自己还想保留原来的公民权以便将来有个退路,但随着自己的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的融入程度加深,回国的机会成本也相对变得越来越大。回国发展,不但意味着要放弃原来在新加坡耕耘多年的人脉,也因为离开太久,回国发展也几乎等于从头开始。
好一些永久居民因为已经习惯了新加坡的做事方法,回到原籍国反而会觉得处处不适应。更尤其下一代已经融入了新加坡,回到原籍国如何去延续原来在新加坡的教育,包括双语优势,都是一个问题。这些种种的顾虑,在在都让永久居民在考虑离开新加坡的代价。
但由于一直在心态上还没有把新加坡当成自己的国家,面对新加坡民间对外来移民的反弹,反而容易引起对立的情绪,觉得自己变成了二等公民,更增加了对新加坡的离心力,正如《联合早报》4月30日《新汇点》上胡霞珍的意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我当然不希望看到永久居民被当成是二等公民”。
这就造成了一种“两头不到岸”的困境。心态上觉得自己不是新加坡人,觉得被歧视,不愿意融入。可是现实上,要回去原籍国发展却未必是那么容易,尤其要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整个家庭对于原籍国的适应,就更加的举步维艰。
我觉得,面对这样的困境,永久居民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永久居民的身份,应该只是一个过渡。一个从外国人过渡到新加坡人的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是有时间性的,而不应该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如果已经下定决心把新加坡当成自己的家园,那入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只要成为了公民,自然就享有公民所有的权利,也不会有所谓的“二等公民”的问题。
而如果只是把新加坡当成是暂时发展事业的地方,那比较好的做法就应该完全放弃永久居民应该享有权利的想法,纯粹把新加坡当成是一个暂时的落脚处。只要有更好的机会就毫不眷恋的离开。甚至放弃永久居民的身份,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居民义务(包括下一代必须当兵的义务)。
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汹涌的民意,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地拉大永久居民和公民之间的待遇的差距。如果永久居民不希望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进一步受损,入籍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入籍了以后,因为没有退路了,心态上就可以更好地调适自己融入新加坡。新加坡的发展仰赖于不断的吸收高素质的人口,要建立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新加坡,不但需要本土新加坡人的理解,也需要外来移民的融入。
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在这个过程里头,我相信永久居民尽快的入籍,融入社会,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在跨国企业担任管理职位
要有所得, 必有所失, 鱼与熊掌岂能兼得?
心态摆正, 位置摆正, 挣扎纠结定会减少。
世间事, 莫不如此。
为啥不能两头通吃呢,入了籍还不是照样可以回国工作,回国发展。至于养老,这个还早着呢。
我近年来看到的关于PR的文章,我以为:这篇是写得最好的
不愿意放弃原国籍的原因很多,有房子问题,亲戚,养老,医疗,甚至炒股(外国人不能炒A股)等等。
我以为,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在中国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很多人不能接受换国籍的。。看看巩俐李连杰被骂就知道了。。这个跟人生观价值观有关。总之换国籍是一个复杂,重大,甚至是艰难的决定。不管入籍或者坚持原籍的人,我个人是有很大的理解
随着政府一步步的拉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待遇差距,已经无以为继。或者说,这种“两头通吃”的代价变得越来越大。也许有一天,永久居民不再享有购买组屋的权利,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别忘了,永久居民没有投票权,无法通过选票影响议员争取,或者保护,自己的利益。
不过你说的关于回国工作发展这方面,说得很对的。
外国国籍的华人,在中国其实跟吃得开。只要你够优秀,就算你不是中国国籍,中国人一样欢迎。林书豪与中国的关系差了老远(人家只承认是来自台湾的美国人),中国人还抢着沾光。更别说李开复这种出生于台湾,入籍美国的,都可以作为大陆访台代表团的团长出访台湾。。。。。
入籍新加坡的同胞,争取作为中国访新加坡代表团的代表出访新加坡啊
我认为中国几十年的洗脑教育效果会在当事人接触到真相的那一刻立即烟消云散,正如暴露在烈日下的冰块一样。
就我个人而言,将来如果出现入籍前犹豫的情况,那绝不是因为什么爱国教育,入不入和爱国没啥关系。而是患得患失,怕一旦将来中国巨龙腾飞,入了新加坡籍就无法分享好处了。
这一点是杞人忧天了,不能购买组屋,你让坡人的resale卖给谁去?
什么爱国主义,在美加澳,PR和公民的区别比新加坡更小,绝大多数人入那里的籍反而是毫不犹豫。
我觉得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崇洋的,对说长相一样说话一样文化类似的新加坡,很多人中国人其实是有点愤愤不平:凭什么他们过得比我好,都是中国人/华人。
哈哈。说得好。
可是我没有你那么乐观。现在网络时代,(只要有心)是不难看清许多真相的。以前俺可是冒着被查禁的风险从香港买“[关键词屏蔽]”的。对不愿意接受真相的人,你把真相赤裸裸地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都不会接受。
举个例子,你相信一个7门功课不及格(包括语文成绩),不读书(包括课外书),基本的写作用法(比如的得地的用法)都不会用的高中生,忽然写出引经据典(引来的来源资料横跨中外古今)文笔老到用词准确的文章?你相信一个作家会连自己代表作的名称都忘记怎么取的(老爸倒是记得)?
有时候真相很简单的,问题是人不愿意接受。敢于接受真相的,即使从修改过掩盖过的资料都能推断出真相。比如高华的名作就是从现有的资料总结推理分析出来的。反之,即使真相是非常简单就看出,还是有无数的人不愿意相信,还骂那些揭露真相的人呢。
你没看清楚我的话。
不是新加坡代表团。是中国代表团。不过这不能怪你,看错不是你的错
你有失落感不是因为你换国籍了。如果你跟carfully一样,即使是出生于台湾的美国人,回去中国后,中国人把你作为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在中国备受尊重还可以赚大钱,还可以代表中国出访外国(地区)。你会有失落感?
反之,就算你没入籍新加坡却一直呆在新加坡,然后大陆崛起了留在中国的你以前的朋友亲戚都过得比你好,你一样会失落。最悲的是因为你没入籍连新加坡公民的好处也没享受到。。。
说的太对了,我周边的有些朋友,就是一个在这边读书,另外一个在国内怎么都不肯先辞职过来找工作,非要找到工作满意了才过来。而一方在美国加拿大读书的,另一方毫不犹豫辞职过去,哪怕先陪读都行。根本原因还是觉得新加坡还是差着那么一些。
别的俺不评论,这护照的用处嘛,恐怕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追上的。等追上了,这帖子里的童鞋们估计也老得没法满世界跑了。嘿嘿
我猜我懂你要说的东西。
其实你说的跟楼上说的也有关系。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
中国是不允许双重国籍。美国对双重国籍是模糊。听说,听说而已,入籍美国是不需要去原来国家的大使馆注销原国籍的。所以技术上,加入美国其实就是双国籍了。
我有朋友是印尼国籍,后加入澳大利亚国籍。虽然印尼不允许双重国籍,但澳大利亚是允许双重国籍的,所以他加入后其实就是双重国籍。印尼那边是不会过问的。
入籍新加坡是要注销原国籍,反之则不一定。
我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但相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
中国人对新加坡人愤愤不平?我看你搞反了吧,是新加坡人愤愤不平吧。
很抱歉的告诉你,我认识好多中国人,都不知道新加坡在哪里,以为从大陆像上海这么远的地方2个小时就能飞到了。他们倒是对美英法德在哪很清楚。
澳洲承认双国籍么?
老公家人在那边,一直叫我们过去。。。
我都不知道那边好不好。。他们说养老好
你确认看懂我在说什么吗?
去养老应该不错吧,年轻时不用缴税,年老时享受福利。
你确认你理解我的回复吗?
很多中国人连新加坡的情况都搞不清楚,还怎么对其愤愤不平?
崇洋媚外就更子虚乌有了,有很多中国人是崇洋媚外,但崇这个南洋小国家的确实还不多。
那你真没看懂。而且你的回帖还印证了我的话。真不知道怎么说你。
承认啊。前面我的回复说了。重点是加入澳洲国籍,澳洲那边不会要求你注销原国籍。技术上加入澳洲国籍你就是双国籍了
美加澳是香港人最爱的移民国
呵呵,其实这些都不是秘密啊。
说别的,美国那个海外公民交税的事情。按法律是海外公民的海外收入也要交税的,但实际上多年以来美国政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却忽然就发飙了,拼命向这些人追税。
很多事情啊,是没个准的。。。。
俺目光短浅,只看今朝。今朝有米拿,拿了再说
是你,不是“我们”。别人看得懂,自己不行别扯上一大帮子。
是你中文不好,别找借口中文博大精深,这些话并没有歧义。
求你别点评我。
哦。。我还不知道这个呢。。
既然这样的话。。我从新再看看这事儿吧。
听说现在移民澳洲也不容易呀
可是变成老人的时候,人家澳洲都不要我们啦
所以要嘛就趁年轻的时候去闯。。错过这机会。。我就一辈子得呆这儿了。。
我不想老了以后捡纸皮空罐子呀
我其实是想哦。。他放弃中国籍,加入澳洲籍
我继续保留新加坡籍。拿澳洲pr。
这样就没抵触了
只是人家要不要我们而已
我上网看过那个分数哦,现在是黄金年龄
呵呵,就两句白话还要故弄玄虚,说自己的话层次高别人理解不了。求下次别装逼。
这问题我曾经很直接的问他了
他说如果澳洲给他公民,他二话不说立刻加入
可是这边嘛。。就是有眼镜嫂说的那个考虑在。
说到底,还是觉得新加坡不咋地。特别是养老那方面
永久居民对外国年轻人(没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找工作方便,可以买转售组屋,这两大优势还是能吸引很多年轻人的。公积金也还是个卖点。
瘦身后的永久居民身份,对那些事业有成,孩子在上学的身居国外的外国人才,没什么吸引力了。再加上疯长的房价,新加坡已经不是一个很多人首选的移民国家了。
比如一对在上海工作有上海户口的夫妇,家庭月收入3万人民币以上,孩子在上海上一个较好的小学校,小两口在上海有车有房,他们还会考虑小新的从EP到PR再到SC的移民路线吗?(BTW,上海市郊已经出现4,000元人民币/米的楼盘了,相当于143新刀/尺;巴西立的DBSS还要637多/尺,是上海的4.5倍)
其实小新政府也知道,所以重点吸引国外来的奖学金得主身上。
澳洲地大人少,天气又好,适合懒人呆着。我一朋友从意大利去了澳洲,觉得之前她一直抱怨懒惰的欧洲人,跟澳洲人比起来都显得勤劳不少。
据说那里一个单亲母亲,生几个小孩,一个月可以拿政府几千澳币的补助。美国还做不到这样。
但物价比较坑爹,基本上都是美国的两倍。光对比iphone价格就能看出来。
这也是另外一个重点为什么当时我就说他无聊
无端端的跑去澳洲做什么呢。我看过那些list,我读的本科还能过去。可是他的本科就真是别提了。新加坡肯收留他已经要拜神上香了。
我这次回去还得替他办香港户口呢。要是成功了我就不想这个澳洲的事儿了。。。
刑罚?我没看到实际的例子。据说,据说而已啊,会被逮捕入狱。。。实际如何,俺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至于说神准,其实我猜,猜猜而已啊,其实也很容易的。移民热门的就那几个国家,入籍标准都是公开,一对照就分出来一批来了。再看看过去的记录,又缩小范围了。别忘了出国回国都有记录滴。。
刚看了个调查报告,全世界专业人才最想移居的国家,供大家参考一下:
(新加坡3日讯)新加坡在全球专业人士最愿意移居的地点调查中排名第四,首次晋升前五名;与此同时,高达88%移居到新加坡的专业人士一致认为自己的居住条件改善了。
此外,虽然新加坡落后于美国、英国和澳洲,但是,这三个国家的受欢迎程度却下滑了。美国从去年的18%下降至今年的12%,英国从10%滑落至9%,而澳洲则从11%跌至9%。
新加坡高素质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许多人才。配合以上趋势,相对于过去可能得辛苦地从海外吸引人才填补职位空缺,如今公司在新加坡就能找到世界顶尖的人才。
犯罪率低
以上是“2012年环球专业人士流动性报告”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这项报告是环球专才招聘公司Hydrogen Group委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ESCP Europe)进行的;来自世界各地共2353人参与了调查。
对于全球各地顶尖专业人士更想迁移新加坡工作,Hydrogen区域(亚洲)董事经理西蒙·沃克(Simon Walker)说:“新加坡是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它提供无交通污染的清洁与健康环境。因此,有88%移居到新加坡的专业人士认为自己的居住条件改善了,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跟上次调查相比,新加坡在受专业人士欢迎的移居地点排名上,提升两个名次。
过去几年,新加坡越来越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西蒙说:“我们看到来自科技、能源、药剂、财富管理等各类领域的公司来本地设立办事处。人们想知道,新加坡到底会不会成为亚洲的硅谷或者瑞士。”
别人的想法我不知道,我的看法是美国>澳洲>加拿大。
加拿大我个人是想都不想去的。首先是冷。我怕冷,冷的地方最多去几天,长久住要我命。而且加拿大经济上是美国的附庸,税又高,华人又很难找工作。
澳洲新加坡人最喜欢。都是英联邦国家,又有很多新加坡人在澳洲留学的。离新加坡也不远。就是缺乏活力。没办法,人家资源丰富又有钱,干嘛那么拼命。相比之下,新加坡地方小没有资源,不拼命不行啊。
美国综合来还是最好的。
我说了你别揍我噢。。
我懒惰。。所以就不想去想。奈何男家那边每次打电话来都问我找资料找得怎样了。。
再说了我的工作在这里很好呀。。去了那边得从头来过了。。
我知道我的想法很自私。。可是很无聊咯,他们去那边一家团聚就得牺牲我的工作?!
温哥华一点也不冷,但就是太贵了。
http://www.numbeo.com/cost-of-living/compare_cities.jsp?country1=Singapore&city1=Singapore&country2=Canada&city2=Vancouver
但通过这个网站作比较,跟新加坡比似乎温哥华也不是很贵,似乎能在新加坡买得起公寓的都住得起那里。而且这网站上新加坡的房价一看就是好几年前的数据了。
结婚了就是烦。。啥事儿都得顾及对方
我最近要换部门了,人家都要我了,可是要做轮班的,他又不愿意了。只好又推了。。
推了那工作。。就等于把钱也推走了。。我不甘心呐
一天不嘀咕他,我睡不着。愁死人了!
谈回移民。。我还有另外一个方案。。
就是送孩子去美国读书,要是孩子愿意留下来,就能申请我们俩老过去了是不是?
这两个地方碰巧我都住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纽约一点。
经济形势和工作,我还是更相信美 帝的。虽说现在大不如前了,但老美还是有能力做到自己过不了好日子的时候,会让你过得更烂。而且英国已经开始技术性衰退了。欧元区问题,英国人还在隔岸观火呢,但总有一天他们是要引火烧身的。
小孩的话,我还没有,但提到教育。我觉得两边应该都差不多,毕竟两国都有世界名校。
居住环境嘛,伦敦天气稍微温和一点,纽约冬天那个风,吹得人想死。但英国毕竟只是个小岛,玩的地方还是美国多些。周末开个车,去哪里都行。当然啦,英国可以去欧洲大陆,但要办申根签证的,不可能每个周末都能这么玩。
治安的话,应该差不多,肯定都比不上新加坡。但我觉得还是纽约好点,纽约的黑人更老实点,因为警(TMD审核)察厉害,曼哈顿哪里都多NYPD的车子看了就觉得安全。你看上次占(TMD审核)领华尔街,在纽约的人根本就感觉不到他们似的,毕竟美国警(TMD审核)察都有枪,不是闹着玩的。英国呢,上次骚(TMD审核)乱一把,多少店遭殃。罢(TMD审核)工次数也明显是英国远超美国,但似乎和法国意大利还不能比。
还有提到吃,纽约能把伦敦甩几条街。纽约的中餐我真不是吹,不见得比新加坡的差。伦敦在欧洲算好的了,但和纽约新加坡一比,真是小巫见大巫。还有物价,纽约已经算在美国很高的了,但还是可以继续把整个欧洲+新加坡甩出几条街。
你的个人远景我不晓得,但是做金融的话,我感觉现在似乎还是亚洲最好,不懂你是什么情况一定要去伦敦和纽约。我就是看在这份上才来新加坡的,不然我肯定留在纽约了。
最后,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没有绿卡的时候整天就提心吊胆的,尤其是做金融的。但我看最近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纷纷收紧签证和移民,估计以后不会比美国好哪去。
那我就朝这方向走吧!!!
同意!
世界第一的教育,第一发达的经济体,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发达的电影音乐,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说美国第一还需要什么吗?
想想你孩子可能成为奥巴马骆家辉,可能成为乔布斯,比尔盖茨,可能获诺贝尔奖。。。。。
别的地方,有这么多机会吗?
同意你的方案。
如果你去澳洲找不到工作,你会落差很大的!
其实很多移民去澳加的,后来都后悔,回去香港了。。。瞎折腾啊
我就是怕这个咯。。
还有一个说了你们不要笑哦。。
我以前来这里之前本来是去英国读书的,可是去了两个月就回来了。。
原因就是在那边被人歧视,欺负勒索。所以我就回去香港,然后过来这边读书了。
我害怕去了澳洲也会这样。。
那时发生的事情,我到今天还记得和害怕
97后,一些讨厌大陆的香港人去了美加澳,找不到工作,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坐吃山空,生活无聊,美元贬值,后来不得不双手空空回流香港。
与此同时,有些香港人回去大陆,经商、买房,吃香喝辣,企业越来越大,房子涨价,人民币也涨价了,生活那个美啊。
这是真实的故事。。。。
freesoul99 (TMD审核)好多阿 发表于 5 分钟前
因为试了多次怎么都发不上,一气之下把所有敏感的字眼都加上。。
凌晨1点在美国能在路边找到小店吃火锅吗?唐人街的中餐馆做的那菜,一大盆的堆在一起,食欲全无。想当年出差华盛顿,硬是啃了一个月的汉堡包。
新加坡算是个折中的地方,既有西方社会的法制,又有中华文化的特色。
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从这里回去咯~
呵呵,当然我个人还是最喜欢新加坡。就是适合。
论活力热闹是香港,论好玩机会多是国内,论强大是美国,论地方大风景是澳洲加拿大
但只有新加坡是最适合我的。当然,目前如此而已。将来谁也不知道会怎样。。。
澳洲你有家人应该还好。
澳洲地方大,警察管不过来,也是因为懒。我朋友在澳洲读书时,住在校外。然后有一次在家里被洗劫了,还好他是男的。。。过后他报警,警察慢悠悠地来了之后,登记一下就没有下文。。这件事是他来新加坡的原因。歧视倒没听朋友说过
去巴黎的时候也是,跟他们说英语就给你那种样子。真讨厌!!!
不好意思地说,中餐我只说纽约。据说旧金山比纽约还好,可惜我没去过,不做评价。华盛顿那嘎达我也去过,真不是人吃的中餐。
凌晨一点钟,在新加坡还在营业的餐馆我看也不是遍地开花的吧?
况且在纽约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1点钟还在找食物吃。但那时候还开着的KTV,酒吧,夜店,台球馆却不少。而且纽约地铁都是24小时的,出租车也不算贵,想去哪去哪。嗨到三四点钟去Koreantown吃个拉面回家睡觉。City never sleeps可不是吹出来的。
我问过那些现在在澳洲的老同学,是本地人和香港人啦
他们都表示到目前为止没有试过遭人歧视什么的。她们都在sydney and melbourn, 不知道会不会和地方有关,因为我以前听人家说过澳洲也是挺排华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紧紧相连。通俗的说就是赶上了好时代就好,赶不上就衰。
50年代眼巴巴赶回大陆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结果除了那几个造大杀器的,剩下的几乎都被整了,甚至整死了。而留在美国的老杨,现在还活蹦乱跳和翁帆十指紧扣呢。
89之后中国空前孤立,结果90年代初“毅然回国”的留学生,现在早就是学校里面的学霸学阀级人物了,而留在国外的,远远没有这么爽。
现在留学归国,唉,一线城市都不能保证进高校,进去了也不能保证正式编制。
另外好奇的问一句,香港人的母语是英语哎,而且香港的学历也很过硬的,怎么到了加拿大也很难生存呢?
like how?!?!?!?
我去那儿的时候只有12岁,是长得最丑的年纪,身材也没有。哈哈哈哈
在巴黎要说中文,巴黎人听不懂你一急就跟你说英文了。法国人一般不敢说英文,不是因为傲慢,而是羞涩,害怕自己说的不好。你说中文的话表示英文比他还烂,他就敢说英文了。
你说的“香港人”指的只是受港英教育的那部分吧。香港本地人很多只会说粤语。
97移民很多是全家一起移民的,不是那种年轻人的技术移民(如新加坡现在最普遍的这种),很多家庭都是把毕生积蓄拿出来的。
土澳其实跟英国差不多。
都是欺负华人老实,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华人通常比他们有钱他们嫉妒作祟。
我真心觉得你在英国的事情是你运气不好,刚巧碰上这种人。哪个社会都有些流氓无赖,如果只以自己的一两次遭遇来总结一个社会的情况有点偏颇。
跟法国人说中文。。看起来觉得自己好笨
明知故犯的感觉。。
新加坡政府的的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更反感。太小家子气了。搞来搞去,削减了PR的福利,但却并没有提高公民的福利。其实是拿新加坡人当朝三暮四的猴子耍。而那些不愿入籍的PR连几万元的房屋津贴都不在乎,还会在乎那点福利?
我们的母语是广东话
因为虽然是从小就开始学英文。。但是只有英文课才有英文。。
要是想什么科目都是英文教的话,那得读英文学校
我就是怕了嘛。。。
害怕极了!!
我们当初把什么都卖了过来的
现在我妈又把钱运回去。。还要人民币,不要买港币
我老公就说她嘛, 那当初那么瞎折腾干吗。。被我妈训了一顿,哈哈哈哈!!
人随命转,小人物在大时代是身不由己。
但有能力移民出国回国的这群,都是有选择的。至少在当时是有选择。
50年代眼巴巴赶回大陆报效祖国的留学生,97年离开香港的,看起来立场截然不同,但其实有一点相同:都是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为了”报效祖国“就放弃美国良好的研究机会,因为讨厌大陆就慌不择路地移民。其实我的看法是哪里发展好就应该去哪里,就那么简单。
我家是八十年代就开始计划移民了,
5岁那年,美国批准了我家的申请,可是我们没去,我妈觉得我还太小,美国不适合华人女孩子长大。
后来舅舅在这边,我们就申请,很快就批准了,还是一直犹豫不决,觉得这地方吧,跟香港差远了。感觉就是一个大农村。一直拖到限期的最后一年才过来
我问我妈为什么要走?怕什么呀?她说她也说不上来,总之就是走了先,反正只要是香港出生的,我们随时都能回去。也没多亏的。其他香港人也是这样想的吧,所以很多都回去咯,要不就去了澳洲~
八、九十年代移民潮背景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立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國。由於香港不少居民在中國大陸經歷政治動盪,也有很多人對中共的統治感到抗拒,因此一些人開始有移民的打算。雖然當時英國廢除了香港人擁有入籍英國的權利,但這並沒有對移民人數構成重大的影響。
到了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关键词屏蔽]事件使更多香港人對主權移交後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恐懼,令香港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
50年代那批人不一定都是政治立场,个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推测有以下三大原因:
1.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时老蒋搞得的确是很烂,国民政府当时形象比起今天的共产党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在知识分子眼里自然看着很不爽。突然有个政党推翻了这个看着不爽的,那这个政党一定是好的。再加上共产党当时的宣传很到位,所以就上当了。
2. 新中国都已经建立了,再不跑快点发展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
3. 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差距没有现在这么大。回国也不算委屈了。
我觉得那时候回去的人没你说的这么现实。
而且蒋介石也是大中华区统帅,成功抗日,还没那么不得人心。
最后哪个政党占领了大陆,知识分子不关心,反正改朝换代了。
比政党更重要的是养育自己的故乡满目疮痍,真心需要他们,而不是为了回去占坑混个乌纱帽什么的。后来这些海归所作所为也印证这些。
我妈的朋友都移民去美加
我们是穷人,来这边, 哈哈哈
最近儿时的玩伴也移民澳洲了,还带上了父母。我们两家是世交,他们还一直怂恿我妈去
美加的港人真是多啊,每次坐国泰回去都坐得满满的。
海外华人大致分布,东南亚闽南潮汕的多;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香港和其他说粤语的多;欧洲其他那些非英语国家,全都叫温州人给包下来了。
这里回去容易,三个半小时灰机就好了, 感觉没怎么离开一样
好像我妈朋友那样,想拿那免费六千块都懒得拿了,说从NY到香港,飞机票都要那么贵了,还得瞎折腾。
贵吗?国泰最便宜的时候美国出发的往返才900美元。比从新加坡或者香港出发去美国的往返机票不知道便宜多少。。
也是贵呀。。
香港才分6000块港元而已呢
何况灰机时间长,挺辛苦的感觉
我妈从这边去香港才400多新币,SQ,所以她有事没事就回去逛
我最近订订国泰的,才300多一个人。超便宜呢
麻将三缺一,所以要拉你过去
来回没错,国泰的。
我家那个上zuji买的
上个月买,六月底飞香港。
哈哈哈哈,惭愧,我不会打麻将的
我不赌钱的。玩股票除外。
我妈倒是很好这个。以前在香港每个周末都打
来这里没人陪她玩儿啦!
你住哪?叫你妈过来我家玩啦。我妈爱打,我老婆也爱。人不够就拉我
我很忙啊,而且不想和家人玩。
我家的是自动麻将
我是去年飞的国泰JFK-HKG-SIN。900美元而已,还有100%亚洲万里通积分。
反过来,SIN-HKG-JFK,国泰我基本就没见过什么promotion的。就算有,一般还不给积分。
要他多花钱,就等于割他的肉
三个字 – 抠门儿~
打广东牌么?
way版家那么有钱,搞不好打很大的
我妈现在等着年底我结婚的时候跟亲戚朋友们打到天昏地暗。。日夜无光呢
说起来。。你们有没有人有MBS的lobang呀?
我得订最少三个房间。。老公家的亲戚也来了。。他们出机票,我们包住宿呢
你要是不怕累愿意坐东航的话,NY-SG好像800-900美元的往返是经常有的啊。
我看不惯他花几天时间做research, 就是为了省那几十,一百块的样子
way版家是有钱人,我们不敢高攀呀
搞不好是麻将高手,还要打很大的那种,哈哈哈
偶哪里有钱。。。都贷款。
大刚需和亲爱宝贝才是拿着大袋米的,楼上的lainm也是有米,拿美刀过日子的
我妈打牌很烂,打得超小的。。。
能贷款很多的话也证明你有钱呀
别谦虚了 哈哈哈
国泰早就有JFK-HKG不停站的直飞了,16个小时到香港。。
到新加坡怎么着都要转机吧,除非你愿意花7k新币坐那个全世界最长的不停站航班新航的EWR-SIN SQ21/22的公务舱。
所以从香港和上海转都差不多。当然上海机场肯定不如香港的好玩,而且转机时间长,中途要停4-5小时。但是在国内转机,感觉想回家了一样,稍微长点我也无所谓。而且据我认识的全球飞的空姐说,全世界最便宜的免税店其实就是上海和北京的,只是你回国入境的时候买不到。
机上餐其实差别不太大,差别最大的就是空中娱乐系统了,国泰的电影还是挺多的,看了我都不想下飞机了,而东航的飞机连个人液晶屏都还没有,所以在飞机上感觉时间暴长,很难打发。。
要是输了几百块,我往后的一个月都得吃咸菜咸蛋了。。
东航飞北京上海那些也没有电视么?
我上次飞西安,真是闷死我了,我第一次搭没有私人电视机的飞机呢
我还以为因为是飞西安这种小地方才没有的呢。
说得好像是羊入虎口。。。
我妈打牌很烂滴,10次能赢一次就不错了
东航飞纽约的是设施比较旧的A340-600,没有电视,15个小时。。
我妈也是。。一年打一次
每次都输, 哈哈哈
15个小时没娱乐?!?!
天呀。。。。会疯的。。。
直飞18小时,但不是A380。那飞机是大,单飞不了这么远。
能飞这么远的是A340-500,但成本太高了,新航的这条线是100座全公务舱。想坐经济舱的,可以坐A380/B747,从法兰克福转一下。所以新航从法兰克福绕这么一圈,还没国泰的时间短呢。
日本的我还没坐过,辐射之后我就尽量避免接触日本的东西了。。
另外我的机票都是国泰网站买的,要不就是expedia, vayama, priceline。。
亮点是认识“全球飞的空姐”
让我想起非诚勿扰电影。跟舒淇一样漂亮么?
娱乐的东西自己带就行啦,比如带个kindle,ipad或者PSP神马的。而且没有电视我反而更容易在飞机上睡着,更容易倒时差。
新加坡有两趟NY-SG。
第一趟是747的大飞机,中途在法兰克福停一下,然后再到新加坡。这趟什么舱都有,是从JFK起飞的。这趟因为经停法兰克福,所以大概要22个小时。而国泰经停香港的,最短可以做到20个小时从纽约到新加坡。。
还有一趟是340的飞机,直飞的,全公务舱,只有一百个座位,是从Newark起飞的。这趟因为是直飞,所以18个小时就能到了。
我家亲戚里搞火车搞飞机的都有,见些什么空姐根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空姐也有漂亮的和不怎么漂亮的。我又没见过舒淇真人,不好比。
话说那些女明星们要卸了妆,别说漂不漂亮了,谁还认得她们?
我还是永久下去, 将来要么跟孩子飞, 要么回去陪父母.
你是交通家族啊。国泰的空姐相对来说算漂亮的,而且国泰的飞机餐很和我口味。
也是永久下去 , 退休回去种菜 哈哈
美国要是象新加坡那样大,看看它还会不会这样慷慨。有些东西没法简单比较的,譬如移民政策,福利。
上海飞过来要5小时,兄台搞错了吧!
上海人基本都知道新加坡吧~不知道的莫桑比克这样的国家吧,国内人对国际的看法比新加坡人世界观要大的多了!
这里让咱呆,就呆着,我还是喜欢这个地方的。
有一天不让了,就收拾小包回家去。
他们爱咋变咋变,也没啥可说的,跟着后娘要钱,谁爱给呀。
不过,小孩上学一事虽跟狗无关,听到了还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吗?连抓揪的机会也不给,唉!
还有当兵一事,第二代PR一样去服兵役,到时一样作战。公民就有钱补几万,他们就没有。这样做哪个人会真心保护你呢?可不可以这样,因为他们有补钱,所以放最前线,不补钱的,少放几枪??
至于医补,更没指望。看病都是指定医生,他们给的医生没经验的谁敢用?
WAYNEWEI 版版转的贴也挺不可思议的,
偶问偶美国的同事, 他说IT收入15W是average.
幼儿园什么的, 也要1k+一个月.
就新加坡那4,5块的工作午饭, 也要翻一个翻儿.
Bay area
IT行业应该美国还是要比新加坡待遇好很多,而且IT在美国办绿卡也快
所以我觉得不可思议呀,
原文里那补贴前食物费用350, 电费一月20块. 这都啥和啥啊.
哦对了, lainm是从米国回来的,
你觉得值不值, 我先让LG去那踩个点? 反正过个10几20年, 小朋友还是要过去念书吧?
我稀饭呀。。
自己做蛋糕,面包,红油水饺,鸡汤抄手,猪肉大包,牛肉面,面食。人工费都省了,只是买些原材料,没这样干过,可能够吧。
他家什么都用低收入的标准去申请,或许电费真就20块钱。。。
不过一个月汽油才100美刀,有点不可思议。
这一家必须过得极其节省才行。这第生活真是毫无趣味。
原作者都说了是“穷人”。你朋友说的应该是中产。不一样的阶层
“穷人”也有车有房了, 也描述了一我想象中的中产生活.
不知道其他具体区别在哪里
如果是长期住在美国以外,拿绿卡的好处享受不到又要多交税,而且过个五年绿卡也没了,是没什么意思。
如果是定居在美国,不拿绿卡交的税也不会变少,这样的话干吗不拿呢?
如果是09年,油价不高。假如按一加仑2.5刀算,100刀可以加40加仑就是150升。开个1000公里没问题吧。。
原作者是“收入低,但有存款(在中国赚的)”。
而且美国的车很便宜,二手车几千块都买得到。房子的话看地方,很多地方的房子很便宜的。
转帖是楼上有人提到美国,顺便做个对比而言。
洛杉矶的城市建设是典型的平行式,很大很宽。跟香港小而高楼多正好相反。要弄个别墅式房子不是难事。由于地方太大,车一般是家庭必须的。
美国汽油便宜但是地大,通常我把新加坡每个月的油钱等同于美国的来算,新加坡油价贵2倍,但是美国人平均要多开2倍的路。
这哥们每个月上班只开1000公里,只相当于我在新加坡20天的路程。那他的公司到家的路程应该在10分钟内才行。对洛杉矶不熟,不知道那里是不是都住得很近,不过去过华盛顿/Dublin 出差,那里的同事一般都要开一个小时的车上班。
洛杉矶很大很大。。。。。
不过那作者号称是住政府给“穷人”住的公寓,可能是按照就近原则住在离公司近的地方
这个值不值要看你们的了。反正我是觉得美国算是个真正的国家,新加坡只能算个City state。环境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去美国,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你们已是PR,几年之内就算不行还可以回来。
但是,拖家带口的,折腾一趟恐怕已经不容易,如果一去一回折腾两趟岂不更难?
引用: 还有当兵一事,第二代PR一样去服兵役,到时一样作战。公民就有钱补几万,他们就没有。这样做哪个人会真心保护你呢?可不可以这样,因为他们有补钱,所以放最前线,不补钱的,少放几枪??
不错的想法,可以跟新加坡政府这样提提建议。。。。
这个转帖长,没细看。但是粗略看一下他也不像是个穷人呀。
这里大部分人过的真累
原作者是在中国赚了钱移民过去的。有存款但在美国收入低。他在中国的存款老美又不知道。所以被归类为“穷人”。
原帖主要是说明了在美国穷人日子也过得不算差。
”美国算是个真正的国家,新加坡只能算个City state“。
是的。特别是有梦想的人,美国才是真正的舞台。
美国唯一不好就是允许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