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理财

许文远:限制引进外劳 4年如何建20万住宅?

工人党在辩论白皮书时提出替代方案,建议多用本地员工,限制引进外劳,就连建筑业也不需要增加外劳,而是维持现有数目,只替代那些离开的外劳。
对于工人党这项提议,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昨天在国会上说,建屋局未来4年内会建成大约20万个新的住宅单位,只要需求强劲,就会推出更多的组屋和私宅。
“如果要完成这些建筑工程,我需要更多的建筑员工,比现在还要多。对于工人党的建议,我很惊讶。他们的建议会严重影响我的住屋计划,我将无法履行承诺,让20万户家庭如期住进新组屋。我替这些家庭向工人党表示,希望他们能重新考虑他们的建议。这些都是新加坡人,和我们一样,很多人需要搬新家、组织家庭、生孩子等。”
针对国人发出的疑问和埋怨,许文远再次强调,这份白皮书是以新加坡人作为未来规划与政策的中心,是以新加坡人为先,不只是追求增长。
他说:“目前基础设施无法负荷,以及过度拥挤的情况,对新加坡人以及策划师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们造成了新加坡人很多的不便,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用690万为最高顶限来计划我们的基础建设发展。”
许文远强调:“我们希望永远不会达到(690万人)的地步,但为了做长期计划,用一个比较大的数字来准备土地和基础建设,还是比较安全的做法。”【对于工人党的建议,我很惊讶】
许部长你不知道工人党的能力。人家的工人跟你说的工人不一样。工人党的工人,工作能力一个顶你几个外劳。
按照工人党的要求,房子要越盖越多,外劳要越少越好,本地工人的工资要越高越好,福利要越高越好。这就跟哄孩子似的。
得具体说说现在每年造多少房子,有多少外劳。
外来4年,平均每年造多少房子,需要额外多少外劳。工人党的工人,工作能力一个顶你几个外劳。
所以外劳不需要增加。增加本地员工就够了。
至于许文远的计划受阻。正好啊。又被工人党抓到把柄了。还是在台下的好,站着说话真心不腰疼,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上不了台,说的话也不用负责任,没事就戳戳台上的消遣一下 :lol这反映很多极端的本地人的想法,一方面想住大房子,一方面又排斥外国人,有本事就让本地人去盖20万套房子出来吧!
现在政府的政策是限制高级外国专才,把机会留给本地人。对WP的引进是保证本地有廉价的劳动力可用,让坡人受益最多的可谓是这些建筑工人或是服务业的外国人了。可惜这些人大部分只能在这里贡献青春,领微薄的薪水,到时间就只能回国。坡人对这部分人却很歧视,殊不知自己的房子,接受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靠这些外劳。本地人应多一份包容,理解,甚至是感恩。如果许文远说不清楚未来几年究竟每年要比现在多造多少房子,那我觉得工人党说的没错。
人家说的不是完全限制新外劳来,而是“维持现有数目,替代那些离开的外劳。” 这句话说明现在能造多少的,未来不引进更多,也能造多少。当初老木子要提高退休年龄,那是骂声一片。
工人党现在换个说法,“提倡开发现有劳动力”
我算是明白了,BE的时候工人党提出让80岁以上的享受免费公共交通是有道理的。[建屋局未来4年内会建成大约20万个新的住宅单位,只要需求强劲,就会推出更多的组屋和私宅。]
这还只是HDB而已。
你顺便去新加坡看看,多少工地在开。我朋友就是开建筑公司的。如果本地员工真的好用,哪个老板会不怕麻烦地去请外劳?
外劳就是廉价人口资源。对新加坡这种小国来说,是变相的人口红利。将来的外劳成本会越来越高,新加坡不抓紧时间好好利用,以后想请外劳,人家还不愿意呢。呵呵,马又出来讲话了,不过现在马讲话讲得比原来动听多了.台上台下不一样啊新加坡本质上就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其经济的主要模式,就是引进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的高端经济,同时从其他落后地区引入廉价人力资源。新加坡赚的就是其中的差额。
简单地说,新加坡就是一个代理商,承包商。这种形式,目前就是如此。将来也许要转型,但短时间内做不到。
限制利用其他落后地区的廉价人力资源,等于是断了新加坡的命根。外劳应该分行业,不能一概而论.像建筑业,本地人真的很难做的,
就比如欧洲国家有专门的厨师签证,要老外当中餐的厨师,不可能的,这一行只能请中国人来做,所以有专门的厨师签证.当老板你就知道在新加坡要请到好的本地员工有多难了。怎么不从另一角度想想,经济发展过快就是带来这样的后果,加大了新加坡的贫富差距,更多的外劳的确影响到本地人的生活,也带来很多的治安问题不是吗?已经有许多起劫杀案都是外劳犯案,现在去牛车水都要堤防着扒手:L
10多年前也没有人投诉说买不起房子,没房子住,外劳多了很多需要租房,间接抬高了房租,房价,当然不是过分的限制外劳,对新加坡经济影响是必然的,开了那么多娱乐设施总需要很多人力吧:D哎呀,工人党也没说不让请,是说不让额外请。比如现有50w,每年离开10万,就引进10万。
怎么你说的好像一个都不来了似的所以我说,在野的动嘴皮子实在是0成本
甭管是什么P,在许愿好远景的时候,民众都要动脑子想想——可能吗?这让我想起广州的情况。
有段时间,广州人对外省人的歧视和排斥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很多广州本地人。这些人本来高高在上,觉得自己是城市人,是广州人。其他外地人都比他们低一等。改革开放,这些本地人墨守成规,不敢创业。同时这些本地人工作的本地国企单位实行改制,导致大量下岗。当然,同时也有许多本地人利用本地的人脉和资源,抢先发财致富。而那些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广州人本地人,把怨气全发泄在外地人身上。我亲耳听到不少对外地人的不满和歧视。问题是现在要加班加点的建
建设速度比之前快
不多引进外劳,你让本地人去建?真加班加速了么?
比以前每年多造几间?
好奇一下但外劳在新加坡只能靠加班才能多挣点钱啊。人口白皮书估计人口增加,那么需要更多的建设,更多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人力,这还用想的事情?
允许请,不等于就会无限制的请。假设你是老板,你有个项目,需要100个工人。政府允许你请200个。难道作为老板,就去申请200个工人?你当那些当老板的人都是傻啊。没必要谁额外花钱请多余的人?
工人党的做法是设限。假设你是老板,你有个项目,需要100个工人。政府允许你请80个。你就会头疼死了。就会逼工人加班,就会偷工减料,就会拖工。。。。。民众不想动脑子,他们只想要房子,车子,票子。。。。。。。。政府不是一直鼓吹提高生产力么?
那么就提高一下这80个人的生产力,于人于己都是一种造福。用机器人如何?:(怎么不从最低工资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建筑工人不让外国人做, 本地人做建筑工人每月最低工资 6000新币。 还怕招不到人。
在欧美, 修墙砌泳池的,比白领挣得多。
强烈要求提高体力劳动者的基本工资!你以为政府不想啊?
我一再强调,本地人可以做,哪个老板会麻烦去请外地人?就如新加坡男人如果可以在新加坡娶到老婆,为什么要去娶越南老婆?
提高生产力。美国都做不到。苹果公司也不过是生产手机外包给台湾鸿海,台湾鸿海又转到大陆去。
就是做得到,也不是短时间做得到的。
做事,不能脱离实际。我还希望来个奥特曼,一个顶一万个工人。。。。。。。。。。隔壁教育版抄的。如果最后一条成真,俺家3个名额就让给wp吧
———–
最近,行动党宏茂桥集选区议员殷吉星在国会辩论中强烈反对政府最新的人口白皮书,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 The government 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has tried to dra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s and citizens by increasing school fees and healthcare fees for them. But I wonder would it not have been better to instead partially subsidize these same fees for Singapore citizens? So do it the other way round, reduce fees for Singaporeans not just increase for PRs。
在增加PR学费的同时减免公民的学费。
• PR children must be made do national service – it should no longer be a choice and we should make it an offence if they don’t do it. We should not grant PRs to families who don’t commit their sons to National Service.
PR必须保证其子女参加国民服役, 否则受罚。
• HDB – if a PR buys a HDB flat from the open market, charge a levy of say $50k and allow them to sell only to Singaporeans. If the PR takes up citizenship within 5 years, we can refund the levy.
PR买政府组屋时征收高额印花税,并规定PR的组屋只能卖给公民。
• Children of PRs should be made to study in our national schools so that we increase the chance of integrating them at the next generation.
为保证新移民的子女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规定PR的子女不能上国际学校或回其祖国上学。
• On the employment front, it is time we implement a Singaporean first hiring policy like what is don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Canada. Companies should show proof first that they were not able to fill a position with a Singaporean before they are allowed to hire a foreigner.
在就业市场上严格执行“新加坡人优先”的政策,公司如欲聘请外籍员工须先证明新加坡公民无法胜任这个职位。
• Reconsider the dependents policy – I have come across a number of cases where our targeted one child from China brings in 2 parents who then bring 2 parents each as their dependents – Net is that we gain one young one child who we brought in for our future but also inherited 6 older people – making our ageing population issue worse not better.
修改现有的家属准证政策,限制PR或工作准证持有者的父母入境。如果本地建筑工人可以每月最低工资到6000新币!那么建筑成本要增加,房子就越来越贵,相信这钱不可能政府拿钱补贴吧?羊毛又要在羊身上出啦!按照童部长的理论,先把你这些搞金融的收入扣一部分,扣的部分给工人加工资,好不好?
或者,你愿意让出你的工作岗位,换个本地人做你的工作?
新加坡有什么竞争力?前面说了,新加坡本质上就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其经济的主要模式,就是引进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的高端经济,同时从其他落后地区引入廉价人力资源。新加坡赚的就是其中的差额。
简单地说,新加坡就是一个代理商,承包商。你把人力成本提高了,利润自然就低。这个利润,就是新加坡的国家收入。那么政府不然只能眼睁睁看到经济衰退,不然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正如一个家里请女佣的家庭,你可怜女佣,给她加工资,那么你的家用就减少了。当然,你是有钱人没关系。如果你的钱不够用,你真愿意让自己老婆孩子省吃俭用,省下钱给女佣加工资?
以上有三个问题,请你回答我。那房价继续大涨,拉动经济, 建筑工人开宝马,   P民们继续欢腾
一定要像中国那样, 房价涨到老百姓没有关系, 才是合理的,哈哈。 
以后朋友见面,都不好意思提房价有多高的话题, 这才叫本事。 如果最后一条真实施了, 估计执政党再难获得任何一个新移民的票了。。。。
活生生的的拆散人家父母和孩子呗~~明显是为了平复那些反对立场的人
执政党里也是有人的想法跟反对党一样那个议员的提议,不如直接说取消PR制度算了。省得那么多废话连篇的。其它倒不在乎,不过真得赶紧把组屋卖掉了,以现在本地人的这种loser心态来看,出台针对PR买卖组屋的条例是迟早的事了。开始走火入魔了.这牵扯到国家制度设计的问题。 
扣搞金融的人的收入, 是从制度扣。
首先,高收入者加税(只针对新加坡人,不针对资金,资产在新加坡的外国人。 这样可以保证新加坡的金融地位,区域财富中心不动摇), 你一个月要是挣10000新币,让你交50%的税。 而做建筑工人的一个月6000新币, 交30%的税,搞不好很多搞金融的就去给别人砌墙,修花园了。
另外,就是从社会福利上国家进行回补。 新加坡什么最挣钱, 机场和港口。  每年从机场, 港口的收益里面调拨20%~30%.   给国家设立的福利基金。  这个福利基金给那些需要劳动力的企业补助 (雇建筑工人的人)和劳动力培训机构增加开支。
至于, 欧美国家女佣费用很高。 怎么办。 于是大家猛生孩子,这样以后姐姐,弟弟,哥哥, 妹妹,谁要生了小孩子, 亲戚间互相照顾。 不够的请parttime  baby sitter, (又拉动了本地年轻人的就业市场)拉进了亲情,迫使父母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还要神马女佣?我在新赚1万,你收我50%的税,我不会去抢建筑工人的工作,我会选择离开吧。哇,你比刚刚那位pap议员更creative[首先,高收入者加税(只针对新加坡人,不针对资金,资产在新加坡的外国人。 这样可以保证新加坡的金融地位,区域财富中心不动摇), ]
政府首先就被新加坡人赶下台了新加坡目前是个低税收抵福利的国家。你要搞高福利高税收,去欧洲搞。
搞高税收,我想香港肯定很高兴。马来西亚也很高兴。因为新加坡估计就会灭亡了。工人党在辩论白皮书时提出替代方案,建议多用本地员工,限制引进外劳,就连建筑业也不需要增加外劳,而是维持现有数目,只替代那些离开的外劳。
对于工人党这项提议,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昨天在国会上说,建屋局未来4年内会建成大约20万个新的住宅单位,只要需求强劲,就会推出更多的组屋和私宅。
“如果要完成这些建筑工程,我需要更多的建筑员工,比现在还要多。对于工人党的建议,我很惊讶。他们的建议会严重影响我的住屋计划,我将无法履行承诺,让20万户家庭如期住进新组屋。我替这些家庭向工人党表示,希望他们能重新考虑他们的建议。这些都是新加坡人,和我们一样,很多人需要搬新家、组织家庭、生孩子等。”
针对国人发出的疑问和埋怨,许文远再次强调,这份白皮书是以新加坡人作为未来规划与政策的中心,是以新加坡人为先,不只是追求增长。
他说:“目前基础设施无法负荷,以及过度拥挤的情况,对新加坡人以及策划师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们造成了新加坡人很多的不便,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用690万为最高顶限来计划我们的基础建设发展。”
许文远强调:“我们希望永远不会达到(690万人)的地步,但为了做长期计划,用一个比较大的数字来准备土地和基础建设,还是比较安全的做法。”【对于工人党的建议,我很惊讶】
许部长你不知道工人党的能力。人家的工人跟你说的工人不一样。工人党的工人,工作能力一个顶你几个外劳。
按照工人党的要求,房子要越盖越多,外劳要越少越好,本地工人的工资要越高越好,福利要越高越好。这就跟哄孩子似的。
得具体说说现在每年造多少房子,有多少外劳。
外来4年,平均每年造多少房子,需要额外多少外劳。工人党的工人,工作能力一个顶你几个外劳。
所以外劳不需要增加。增加本地员工就够了。
至于许文远的计划受阻。正好啊。又被工人党抓到把柄了。还是在台下的好,站着说话真心不腰疼,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上不了台,说的话也不用负责任,没事就戳戳台上的消遣一下 :lol这反映很多极端的本地人的想法,一方面想住大房子,一方面又排斥外国人,有本事就让本地人去盖20万套房子出来吧!
现在政府的政策是限制高级外国专才,把机会留给本地人。对WP的引进是保证本地有廉价的劳动力可用,让坡人受益最多的可谓是这些建筑工人或是服务业的外国人了。可惜这些人大部分只能在这里贡献青春,领微薄的薪水,到时间就只能回国。坡人对这部分人却很歧视,殊不知自己的房子,接受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靠这些外劳。本地人应多一份包容,理解,甚至是感恩。如果许文远说不清楚未来几年究竟每年要比现在多造多少房子,那我觉得工人党说的没错。
人家说的不是完全限制新外劳来,而是“维持现有数目,替代那些离开的外劳。” 这句话说明现在能造多少的,未来不引进更多,也能造多少。当初老木子要提高退休年龄,那是骂声一片。
工人党现在换个说法,“提倡开发现有劳动力”
我算是明白了,BE的时候工人党提出让80岁以上的享受免费公共交通是有道理的。[建屋局未来4年内会建成大约20万个新的住宅单位,只要需求强劲,就会推出更多的组屋和私宅。]
这还只是HDB而已。
你顺便去新加坡看看,多少工地在开。我朋友就是开建筑公司的。如果本地员工真的好用,哪个老板会不怕麻烦地去请外劳?
外劳就是廉价人口资源。对新加坡这种小国来说,是变相的人口红利。将来的外劳成本会越来越高,新加坡不抓紧时间好好利用,以后想请外劳,人家还不愿意呢。呵呵,马又出来讲话了,不过现在马讲话讲得比原来动听多了.台上台下不一样啊恐怕你太高看他们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欺骗手段骗取P 民的选票,作为什么资源也没有的它们,上台以后必然抢钱,抢粮, 抢…大刚需  最后一条也不在乎么?  发表于 8 分钟前
确实不在乎,新加坡根本不适合老人生活,来一次短期旅游就够了。感觉上不少PR接父母过来是为了照顾自己的baby。挪威是在有油以后富起来的不假。但是同样相比很多产石油的国家, 财富分配如此合理, 社会如此平等的, 几乎没有。
而丹麦有啥呢? 猪肉?
瑞典有一些铁矿以外, 还有啥资源? 大部分的工业都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
为啥他们的社会那么富裕 (而且排外)平等, 国家制度的设计是很关键的。说到生产力,有点想complain,
这翻新个电梯究竟需要多久啊。不是我家,是附近,但是声音也是很吵。
这都几个月了,还在叮叮当,当当叮的,我跑去往notice一看,完工日期2014. 真不可思议没得意义起码两年。。
因为那些工人不是每天都在同一个block的
可能只有1,3,5在,其他天都在别的Block。。。要是新加坡采纳了殷吉星的建议,新加坡离那啥也就不远了,很多人可以考虑卷铺盖卷挪窝了。哇噻,生产力说起就能起啊
素质说提就能提啊
那政府还担心养老问题干吗?这生产力也不是说绝对不能起的,
就拿女佣来说,400请个新的,要自己培训,600请个很熟练的,不怎么需要培训。
或者要是俺老板现在给我薪水*2, 我立马天都不聊了,水都不灌了。
不过那谁说的6000块的建筑工什么的,那是太夸张。我觉得限制银行地产保险证券等行业员工的收入比较好
比如每个月超过3480的部分征收80%的税收
反正童部长说这些行业的员工根本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新加坡也不用拍那些不入流的电视剧来号召国民去制造业,当工程师3480是什么数字?你自己去体验一下怎么管理工人,就知道要提高生产力是多么困难了。那些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自动化机器,倒是可以提高,事实上政府支持的就是这块。那种体力活,可以提高的空间非常非常低。对于公司来说,这个职位的薪水取决于其能带来多少利润
我就算做的时间和投行的一样长,也不可能拿到他们的薪水
因为我无法给公司带来那么多效益。
薪水是market rate,不是政府定价。
政府干预太多,迫使人力成本增加,企业要么freeze head count,要么直接走人。
再有,新加坡人可能可以通过培训当上设计师,但是房子不会亲自建,路不会亲自修。不光是赚得不多,工作环境也差,名声也不好。除非他们去霍格沃兹学魔法,魔棒一挥就能心想事成。现在已经在往“只会说不会做”的方向去了。
新加坡现在对待外劳无情程度和国内对待民工不相上下。
说句不好听的,对待某些劳工就和对待一次性餐具一样,用完就扔,洗都懒得洗。
然后说白色垃圾泛滥要求清除。。。。
好像这些人不需要吃,不要地方睡,上班不用坐公交,拿把闪粉往火里一扔就行了。2012年收入中位数啊
哎,你们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啥时候也来个down to earth接触下地气啊。。。。您也接触下地气啊,80%的税收!!可能嘛,可能嘛,可能嘛?!
还好俺家反正都不是银行地产保险证券等行业员工。。您收100%的税吧,俺们木意见产业升级是要钱的。。。。
美国机械化程度高吧,成本一样敌不过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那些承办商本来就是请的人不够。正如我说,那些当老板的能尽量少请人就尽量少请人的。
特别是竞标政府工程的,标价压得很低。那些老板想尽办法去压成本。
全世界的趋势,就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你看,现在中国工人的工资就越来越高了。以后,其他国家地区,工资也会上来。
新加坡最好的做法,就是趁现在,赶快多请人,把该建设的,早点建设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原来你请个生产力的花400,限制外劳后,你多花钱请的说不定还比不上便宜的外劳。
如果某个本地人生产力很高,一个顶俩仨外劳,薪水也抵倆仨外劳,很难想象为什么雇主要大费周折地去请几个外劳而不是花多点钱请个能干的本地人。这不是响应部长的号召吗?
你敢不从?
只要新加坡没人祸国殃民的炒作金融地产工具了
自然就乖乖的去工地搬砖涂水泥了嘛,去参观擦桌子洗碗了嘛
哪里还需要外劳?是的我们公司请前台小姐,本地人都不投简历过来!真心难搞啊~难道前台的工作也被嫌弃了吗?建筑工人也不要做,前台也不要做。。。收杯收碗的也不要做。。。都当大老板又没能力,太难搞了吧!就是。
听某些人的建议,你会发现他们连基本的企业管理都不懂。
这些人要上台管理国家。。。。。。前台倒是不丢人,只是钱少。。。。哦,新加坡本地人还是有很多勤奋上进的。这个没必要黑
只不过人家对薪水的期待值,尤其是低收入行业的期待值,和企业的期待值差得有点远。
而且有些工作人家却是不愿意做。
我如果在老家,无论如何不学无术,也不会去餐馆洗碗,街上扫地的,哪怕天天啃老。。。。基本上,是有的。我很多本地人朋友,都是如此的。而且他们人也挺好的。
不过,这些人,都有很好的工作了。
他们不需要向政府唧唧歪歪地complain外国人抢走他们的工作。顶,您这分析确实公正合理的多。
我刚才那是开玩笑了,莫认真不错了,我们家旁边几个block, 2年多以前我们买房子的时候就在修了, 现在还没结尾。
不过,这个不是生产力的问题,是政府监管的问题。
我有朋友做这个方面的, 他们做一点儿东西都要申请批文, 交上去, 什么时候能下来不说,下来了也不是也不是你想怎么干都行。 干完了, 再给你来张罚单。 什么噪音超标之类的。你想啊, 电钻一钻, 怎么也要超标啊。  基本上就是雁过拔毛型的。那些勤奋上进聪明能干,都会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
整天唧唧歪歪的,就是另外那些。
期望那些人提高生产力?
这好比一个班上,整天埋怨考试很难的,都是一些成绩最差的学生。期望这些学生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哈哈啊哈哈。世界级的难题啊。还有说最低工资的,这个对于本地人就业没有丝毫帮助
香港最低一小时28,很多岗位就是按这个标注给的。按一天8小时算,一个月22个工作日算,月薪才4928,合新币800左右。新加坡底薪比这个低的,估计只有小部分邦嘎啦?
深圳就更别说了,富士康跳了20个,关外的标准才从900涨到1100吧,现在有1300没?
请问这种最低工资本地人谁去做?我看得出你在开玩笑啊。
不过我也不是每个帖子都认真回了。。。。大刚需  No. 俺的意思是花600请生产力高的外劳。  发表于 9 分钟前
******
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如何辨别哪个外劳生产力高哪个低是个问题,往往还得先多请几个,好的留下,差的淘汰,跟淘金似的。
另外,新加坡的WP签证体系也有问题,一个外劳在这边呆了几年,变成熟手了,结果按规定又要回老家了,每次都得从新人来过。如果可以延长某些技能较高的外劳的居留期及有限度地允许他们在同行业转换工作,那么一是有利于新加坡保留生产力高的外劳,而是外劳本身也感到安心,不像现在,碰到不良雇主你得忍着,准证到期你得走人。    建筑工6000月薪,很夸张吗?现在工地很多中国工人月薪就有3000~5000,依我看,不出10年很多建筑工至少要这个数,前提是经济还是这样发展,没有金融风暴什么的。到时候新加坡就会和一些西方国家一样,蓝领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薪水会高过社会平均收入。尤其像新加坡这样缺乏人力的国家。。。现在工地很多中国工人月薪就有3000~5000?
你确定?这位同学,咱现在说现在的新加坡,和现在的1:5的新币。。
你扯rmb干嘛呢,不如你说印尼盾算了,1sgd = 7800rp呢,千万富翁都很容易你可能理解错了。我说的就是在新加坡工地工作的中国工人的薪水。。。香港本地的建筑工人月入1万多
而且政府还在想办法提高收入
但是——年轻人不要做
反倒是内地过去的六千八千做得勤勤恳恳
建筑工6000新元,这房子要卖多少钱?
中国的建筑工人,月薪三千五千,有双休吗?有带薪年假吗?有三险一金吗?
这个三千五千,是在什么工作强度下拿到的?现在工地很多中国工人月薪就有3000~5000?
你确定?
5000以上CPF就封顶了。
而且政府并没拿你的。相当于是强制储蓄。
但是税收的支配就是政府说了算了。
月入5k,和月入50k的人,缴的税当然是差很多的,但是享受的政府福利基本没区别,可能部分场合5k的还能享受点补贴(比如BTO啥的)不是跟你争什么。只是我觉得欧洲社会更均富一点(或者更均穷)。拿3000欧的到手也是2XXX,拿5000欧的到手也是3XXX,差距在一千欧以内。而且工种之间的差距不大。bankers可能只能拿到4000-5000欧,盖房子的可能都有这个数,而且盖房子的可能早晨9点才来,下午4点就回家休息了。不像这里,拿一两千块的很多,拿一两万的也很多,而且差距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税或者福利给他们之间匀一下。工种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人家听说你是做金融、医生还是擦盘子的就知道你的收入区间了。先是去欧洲和美国念书,然后工作了就想来这里,因为税低收入高,华人多(后来发现他们跟我们也不亲。。),效率高懒人少(这点我现在觉得也是错的,新加坡只有政府效率高,其他也不行),移民容易(也曾当做一种option考虑过),离家近(这点好处还是实实在在的)。我觉得所谓贫富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3k和5k到手的差距有多少,而是拿3k和拿5k的分别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
更重要的是各自能过什么生活。。。。
比如丹麦2010的低收入,150k DKK,大约合SGD 33k,前者缴税比例是29.7%,税后收入23.20k
中间的375k DKK,税率是35.9%,折合SGD 82.5k,税后52.88k
而高收入780k DKK,缴税45%,折合SGD是171.6K,税后94.38k(论坛上税后比这个高的牛人不少吧)差不多都同意。只是帮新加坡人说句。
我觉得新加坡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勤奋努力的。不管是与欧美比,还是新加坡周边国家比。赖人在新加坡,还是很少很少的。
但就是那部分人,唧唧歪歪地,很大声。那边勤奋努力的,不会叫嚷。沉默的多数。所以很多时候听到的声音,就是一些唧唧歪歪的声音。明明是极少数,但因为他们呱呱叫,只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所以造成了一个假象,以为那些唧唧歪歪的人代表了新加坡大多数人。我觉得吧,是部分素质高点的新加坡人不当着中国人的面抱怨
我的同事们对我都不错,但依然会不经意的表露出排外的思想
这个在SMRT巴士司机罢工的时候很明显
也有某同事不小心用ah tiong说中国人,然后才意识到我就在旁边,然后又补一句不是你这样的。。。。
所以某些优越感和排外思想,只不过没表露出给我们看而已。。上面两楼我都想顶。。。虽然有点矛盾。。我同事对我也很好。觉得他们都是对华人很nice的呢。但是SMRT事件的时候大家的评论似乎就很清楚了。。。立场是无法辨论的,他们好像觉得讲华人司机太贪婪的时候,似乎十分有信心他们的论点一定是正确的我不觉得如此。我新加坡的朋友还过来我家玩。 我以前公司的同事也不会排外。
我不否人,排外是有的。但很多时候,本来不是,被引导和理解成那样。
SMRT事件,其实是个劳资纠纷。类似事件,中国也有,美国也有,欧洲也有。都被定性为劳资矛盾。
而SMRT,却被许多人,包括你在内,理解为歧视排外。
很多事情,本来不是那样。在某些人的引导下,什么事情都可算成是歧视排外了。我觉得新加坡人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货,一切和中国有关的东西都有了思维定势。但是:
1.这不妨碍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人友好,而且是真心实意的友好
2.这不妨碍他们带着偏见对中国人友好,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偏见,真心实意的友好。
3.如果他们对你的看法和普通中国人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把你当成中国来的。你无法改变他们对中国,中国人,中国货的偏见。Good idea….可是,机器人也要外劳来造新加坡这么多机械制品哪个是自己造的?不都是买啊思维定势不等于歧视。
谁没有思维定势?中国人自己,对某些地区,比如说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难道就没有许多固定的看法?
中国人对美国,日本,韩国等等这些国家,难道就没有先入为主的看法?
这种整体形象,是要时间去改变的。与其埋怨别人有偏见,不如自己先改变形象。比如,为什么日本人的国际形象(说的是普通人)就是很有礼貌?
退一步说,整体形象不代表个人。做好自己就好,别对号入座。顺便一提,他们没有忘记我是中国来的这点。这点不会造成他们对我有偏见,而且正好相反,来自中国这点,是优点。
从我这里,他们可以听到很多本地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看法。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这些可以写进简历,说明我精通华文,熟悉中国国情,勤奋刻苦,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说句自卖自夸的话,我的新加坡朋友对我,还算比较佩服的,他们的原话“不是猛龙不过江”。中国人能在新加坡站住脚,多少都有本事的!谁说思维定势就是歧视了?
排外难道就是歧视吗?
本地人很多时候抱怨洋人拿很多钱却不做很多事,可跨国公司的高层几乎都有洋人的身影。
新加坡人觉得中国人就是ABCDEFG,如果你的特质和其中某些不符,他们不会因此去改变ABCDEFG,而是在这方面不把你当中国人/中国来的人他们当然不会忘记我从中国来
比如到底是念新加po还是新加bo这种问题我一般都是最终权威解答
世人对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也不全是负面
比如数学好,读书用功
思维定势带来的偏见,未见得会进一步成为歧视。
事实上中国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整齐划一的特质
这么大的国家,语言,食物,爱好,风俗习惯迥异,个人性格更是天差地别。
中国人有什么特质?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能想出一堆认识的反例。
但人家对中国,中国人就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哪怕压根没去过。
因为媒体会说,周边的人会说。
一旦接触的中国人发现和自己的印象符合,那便是confirm plus chop
一旦不合,只会把这个中国人当特例,而不会去改变他先入为主对中国人的印象。
当然,新加坡人对中国的印象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有的比较正面,有的比较负面。有的人比较开明,有的人比较顽固。
但整体上,新加坡人对中国人是有优越感的,就和他们对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度的优越感一样,那基本是从小就形成了的。
这个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自己生活在东南亚最好的国家。
就像中国城里人对乡里人的优越感一样,无非是有的人强烈,有的人善于隐藏罢了。
他们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印象不错而本质上改观自己对整体的印象。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